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笔者 东邪


在宇宙中,只有恒星以及以上级别的星球才会发光,因为它们内部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然后对外辐射光子。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宇宙中恒星的情况,可以获知一颗恒星的基本信息。但在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例外,例如在距离地球大约355光年外的半人马座中有一颗特殊的恒星,科学家怀疑它与外星文明有关。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首次提出这种怀疑的科学家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杰森·赖特,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对位于半人马座中的一颗编号为“hd101065”的恒星进行长期追踪,发现这颗恒星的亮度出现异常变化的情况,最终赖特认为该恒星可能是外星文明的核废料倾倒场。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异常变化让赖特得出了这样的推论呢?


普兹比尔斯基之星有何特殊之处?

赖特团队所追踪的这颗位于半人马座的恒星名为“普兹比尔斯基之星”,它最早是在60年前由波兰天文学家安东尼·普兹比尔斯基率先发现,当时安东尼通过天文望远镜就已经发现这颗恒星的亮度出现了不规律的强弱变化。60年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赖特团队再次对该恒星进行观测,这次观测他们采用更先进的观测技术,并且探测到了该恒星的表面光谱。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然而赖特团队却在光谱中发现了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该恒星的铁、镍等恒星常见元素丰度很低,比同类型的恒星至少低一个数量级左右。第二种情况是该恒星的光谱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元素,它们基本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两行,例如锶、镧、铈、镨、钕等。这些元素因为放射性强、存在周期短且元素重量高,因此被称为“短命超重元素”。


一般情况下,恒星内的短命超重元素非常少,占比更多的是铁、镍等非放射性元素,而这次赖特团队却在光谱里获得截然不同的发现,这让业界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感到意外。起初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放射性元素可能是超新星爆发后残留下来的,但后续的研究发现这种假设并不成立,那么普兹比尔斯基之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呢?


为什么这颗恒星会出现如此多短命超重元素呢?

对此,赖特团队提出了三种假说来解释普兹比尔斯基之星的异常情况。第一种假说认为该恒星的周围可能存在中子星,中子星无时无刻不在对外释放大量的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聚集形成了一股类似风的流体,即正电子风。正电子风碰撞到恒星大气上时会与其中的重元素进行反应,从而生成更重的元素。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这种假说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观测数据来证明普兹比尔斯基之星的周围存在中子星。第二种假说指出某种未知形式的超新星爆发后产生了大量短命超重元素,这些元素被辐射到周围的恒星大气中成为了它们各自的一部分。赖特团队原本比较倾向这种假说,但后来发现无法解释其中一些短命超重元素的存在。


在前两种假说都受到外界质疑后,赖特团队提出了第三种更难以置信的假说,而且该假说主要是赖特提出的,他认为普兹比尔斯基之星上的短命超重元素是外星文明倾倒上去的,换而言之这颗恒星就是高等外星文明的“垃圾场”。毫无疑问,这种假说提出后也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质疑,认为赖特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开始浮想联翩。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然而赖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不会太过在意外界的观点,因为他不是第一个提出类似观点的人。根据他的介绍,1966年一位名为卡尔·萨根的物理学家就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假说,即外星文明可能通过往恒星上撒“盐”的方式来引起其他文明的关注,这里的“盐”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盐,而是可用于核反应的原料。


时隔14年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惠特米尔和莱特首次提出“核废料倾倒场”的假说,该假说指出一些出现异常表现的恒星有可能是高等外星文明向其中倾倒了核废料而导致的。由此可见,赖特的想法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借鉴了前人的假想,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但这种假说验证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批评这种假说。


什么是戴森球?

比“核废料倾倒场”更早的外星文明理论是“戴森球”,这是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种可以包裹住恒星,然后开发恒星能源的庞大装置,本质上也是核聚变反应堆。根据弗里曼的理论,戴森球这种天体结构是人类或高等外星文明打造出来的,它主要由环绕太阳的卫星组成,是一个文明提升自身等级所必须掌握的科技。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早在上世纪初期,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达舍夫就提出了宇宙文明等级论,第一级文明是行星文明,只能利用行星级别的能源;第二级文明是恒星文明,可以利用整个恒星系的能源;第三级文明是星系文明,可以动用整个星系的能源。人类文明连一级文明都还达不到,但弗里曼认为人类想要从一级文明跨越到二级文明,就必须打造出戴森球。


将戴森球笼罩住太阳,人类就能通过这个庞大的装置获得稳定的能源补给,进而发展更宏伟的宇宙探索计划。戴森球被提出来后,不少科幻作品都在弗里曼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改造,甚至连天文学家在观测特殊恒星时也尝试用戴森球理论去解释恒星亮度的不规则变化,例如这一颗编号为“KIC 8462852”的恒星。


除了普兹比尔斯基之星,这颗星球也被认为与外星文明有关

这颗恒星被命名为“塔比星”,距离地球大约1480光年,位于天琴座和天鹅座之间。科学家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塔比星的亮度频繁出现大幅度的变化情况,根据记录其中最大一次亮度变化竟然高达22%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塔比星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亮度变化呢?起初有科学家提出可能是巨行星遮住了恒星的光芒,但这种解释并站不住脚。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以太阳为例,木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根据观测记录它最多只能遮住太阳1%的光芒。而太阳系之外很少出现类似木星这样的巨行星,更别说可以将主恒星的光芒遮住22%的巨行星。根据科学家的介绍,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同样是来自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森·赖特,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


他认为塔比星的周围可能存在一个庞大的戴森球结构,该结构由高等外星文明打造而成,目的就是汲取恒星的能量。当外星文明从恒星汲取大量能量时,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就会减弱,从而引起亮度减小。而塔比星频繁出现的亮度变化情况则可以解释为外星文明频繁从塔比星中获取能量。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该假说被提出来后在科学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反对该假说的科学家认为戴森球只是一种理论模型,不可能出现在实际宇宙中。但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理论来解释塔比星的亮度变化情况了。


向自然界倾倒核废料会造成什么影响?

说到倾倒核废料,这让笔者联想到前段时间国际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日本宣布向海洋排放核废水。这一决定被媒体公开后立即引起了国际轰动,许多国家谴责日本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他们排放的核废水很可能还带有放射性物质,一旦流入海洋后会对全球造成影响。那么这种向自然界倾倒核废料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首先是对人体造成伤害,核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人体内或对人体造成危害,例如从呼吸道进入、从皮肤伤口进入等等。受到辐射的人轻则会出现疲劳、头晕、失眠等情况,重则会诱发白血病、癌变、畸形等情况,导致人类群体里发生遗传病的概率提高,也导致发生基因疾病的概率上升。

恒星上出现异常元素,物理学家作出猜测:或是外星文明在倒垃圾


其次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倒入海洋里的核废水会随着洋流的运动扩散到全世界,进而导致对局部地区海洋生物的影响扩散到全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发生了切尔诺贝利灾难,导致这座城市直接变成了死城,至今人们仍然不敢靠近这个城市,可见核辐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总而言之,人类向自然界施加的危害最终还会反作用到人类身上,核废水会令海洋生物变异,人类食用了海洋生物后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处理与核反应相关的事务上,一个国家还真的要十分谨慎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外星   赖特   人马座   恒星   核废料   元素   假说   天文学家   物理学家   短命   行星   亮度   比尔   科学家   异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