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导语:对于只有皮肤瘙痒症状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疾病西医学称之为瘙痒症。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后可产生超过正常量的瘙痒介质或一些与瘙痒有关的神经受体,这些物质可以与皮肤当中介导瘙痒感觉的受体感受器特异性结合进而产生神经冲动,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特殊的神经传导路径与机制,传递到大脑皮层中的多个区域神经细胞中,经过处理进而产生瘙痒感。

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一、皮肤瘙痒症的主要症状为瘙痒,发作机制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有关联

1、分型

本病根据瘙痒感的面积分为泛发性瘙痒症与局限性瘙痒症,泛发性瘙痒症全身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瘙痒,瘙痒可由一处部位逐渐遍及全身各部位或周身,故又叫做全身性瘙痒症,泛发性瘙痒症又分为三型,若发生于秋末或冬季则称之为冬季瘙痒症,多在遇冷遇寒时加重;发于夏季者称之为夏季瘙痒症,多在遇热或出汗时加重;若老年人得之,则又称之为老年性瘙痒症。局限性瘙痒症多发生在肛周或阴部等局部部位,瘙痒范围局限。

2、发病机制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瘙痒,而瘙痒的发作机制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如与某些组织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瘙痒介质和神经受体有关,比较常见的有白介素、组胺、P物质、阿片样物质、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肽酶等,以及受雌激素、雄激素的影响,雄激素睾酮影响顶泌汗腺和皮脂腺的活动可造成皮肤干燥瘙痒。

还与皮肤屏障功能衰退导致的皮肤干燥、PH值增加以及修复屏障诱导释放的炎症因子有关。人的瘙痒感是一种复合性感觉,且这种感觉只局限于皮肤、黏膜和结膜,而其他组织则没有这种感觉,有研究表明瘙痒的外周起源只限于皮肤浅层,特别是表皮和基底膜周围的真皮浅层。

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瘙痒从皮肤传到大脑的路径有很多种,目前已确定的有特异性组胺敏感痒觉C神经纤维与组胺非依赖痒觉C神经纤维,此外还有痒觉脊髓丘脑神经元的投射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对瘙痒的处理,都说明瘙痒不仅在外周神经系统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个精细的神经传递途径,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对于瘙痒是如何从皮肤传递到大脑的理解。

二、深入了解皮肤瘙痒症病因,可能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关,患者需警惕

1、外因

外因一般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如气温冷热变化,空气湿度变化或沐浴等,接触碱性过强的洗浴用品,或长时间穿着化学纤维材料的衣物,或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消毒剂、杀虫剂等),或食用辛辣食物等。

2、内因

此病内因比较复杂,多由内脏系统性疾病诱发,是其他内科疾病的继发症状,如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毒症),肝胆疾病(如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肝癌等),神经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抑郁等),血液系统疾病(肥大细胞增多症)。

淋巴网状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肺、结肠、乳腺、前列腺等部位的癌症),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或肠道寄生虫病引起,或子宫或卵巢病变等妇科疾病引起,或是服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砷剂等),或是因为老年人皮肤功能衰退、腺体分泌减少而引起的瘙痒等。

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三、皮肤瘙痒症患者应如何治疗?患者需科学服用中药,配合其他外治法

1、中药治疗

运用自拟三味止痒散(熟地200克、丹参200克、蝉蜕300克,研成细末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使用方法为每次3克用水冲服,一般五天左右症状即可减轻,连续使用两周即可痊愈。本方三味药可起当归饮子全方之效,且服用方法简洁。

治疗本病时,受经方猪肤汤启发,以猪肤汤为基础,配伍熟地、天麻、知母等药熬制成膏口服,一天四次,作者认为本方既是药物疗法,也是食疗之法,整体甘润平补,不伤阴,不滋腻,久服滋养五脏,气血充沛。见效最快者仅用一周痊愈,最慢者治疗六周后才痊愈。

使用虫类药,一般的搜风药力小不足以祛顽风,而全蝎、僵蚕、蜈蚣、蝉蜕等虫类药祛风之力强,可祛经络腠理之风,用时根据辨证结果,再配伍养血、祛湿或清热类药物,则瘙痒可除。可选择使用桑龙止痒丸,主药为何首乌、地龙、桑枝等药,治疗时每次10克,每日三次,连续治疗两周。

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在治疗女性皮肤瘙痒症时,认为妇女以血为本,益母草行血养血,且味辛能散风,尤其适合妇女的生理特点,故选择使用口服益母草膏治疗本病,具体用法为每日三次,每次20克。运用自拟首乌龙牡汤加减,其认为养血祛风药物中加入龙骨牡蛎,可起安神止痒之效,且能平肝,肝为血脏,与它药相伍,事半功倍。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单味药地锦草治疗本病时疗效显著,其利用本药活血祛风解毒的功效,将本药200克为一剂单煎取汁,一天两次口服,再以药渣泡水湿敷患处,每日晚睡前一次,疗程为三周,有效率可达100%。在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时,认为加味三黄四物汤疗效显著,此方既符合治疗糖尿病需要滋阴的特点,又能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符合皮肤瘙痒症血虚生燥生风致痒的特点。

2、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本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常见的类型有体针、耳针、埋针、截根疗法等。体针常用风池穴疏风止痒,血海穴养血活血以润燥祛瘀,诸穴合用,调理气血,气血充足则肌肤得润,瘙痒自止;截根疗法治疗本病时。

其常用的穴位有长强、关元、肾俞、大肠俞等穴,治疗前常规消毒,再用三角弯针挑拨皮下的白色纤维组织并将其拉断,以达到止痒的目的。诸痒皆起于风邪,而血虚可以生风,所以针灸治疗时,一般取穴风池、心俞、膈俞、内关等穴位。

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用来调气和血、养血活血润燥,疏风止痒,具体方法为先针风池,再刺心俞、膈俞,后刺内关,连续治疗二十天。本病与风邪、湿邪、毒邪、热邪有关,故应以驱邪外出为主,兼以调血脉、开腠理,具体方法为选取命门穴,直刺一寸得气后留针,然后寻找耳背静脉远端处,用三棱针刺破放血少许。

本病多是风盛致痒、血虚阴虚生风生燥致痒,故用针灸治疗时,常取六经阳气所汇之大椎穴与祛风要穴之风池穴来疏风解表,配伍外关、曲池、合谷三穴以增加其疏风散邪的力量,配伍血海穴以调营血,再配伍神阙穴拔火罐以催生阳气,扶正以驱邪外出。耳针疗效确切,且安全简洁,被患者广泛接受,其认为通过对耳上诸穴的刺激,能激发肾气,调节气血,祛风利湿止痒。

3、其他疗法

本病的其他疗法中,以贴脐法和自血疗法这两种方法比较常见。贴脐法为将中药研成细面,加入凡士林、蜂蜜或其他溶剂使其成膏状,用时以纱布包住药膏贴于肚脐处治疗本病;自血疗法是指抽取患者自身的血液并将其注射到特定穴位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治疗本病时,运用自拟“祛瘀散”敷脐疗法,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桃仁、红花、栀子、杏仁等中草药各等分晒干研成细末,再加入冰片混合调匀,用时以凡士林与蜂蜜调和成膏,干稀适度,以薄纱布包裹药膏,敷在神阙穴上。

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局部,也可能由一处部位发展至全身,症状复杂

每两日换药一次,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9%。任脉神阙穴与督脉命门穴不管是在功能上还是位置上皆相互呼应,用此法治疗可以通达任督二脉,调节阴阳平衡,使脏腑气机顺达,气血运行通畅,则肌肤得养。

结语:皮肤瘙痒症的症状较为复杂,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让患者不能集中精力,辗转反侧。日常治疗中,患者还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明确自己发病的原因,对症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且临床上治疗效果都比较好,患者还需听从医嘱,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腠理   风池   组胺   皮肤   血虚   受体   穴位   气血   针灸   性疾病   局部   称之为   疗法   症状   部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