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的前世今生


补中益气汤的前世今生

关于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后世发生了演变,现多用于三种情况:

一是虚人外感,用以扶正祛邪;

二是用于因气虚而长期、反复发热者,用以甘温除热;

三是用于治疗脾虚中气不足的内伤杂证,如倦怠、乏力、头昏、头沉、胸闷气短、脘腹胀满、食谷不香、自汗畏风、易致外感、九窍不利、便溏白带、脉弱舌淡等。

而东垣创立此方时,是用以治疗疫病流行的。

李杲所处的年代,正值宋金元战乱,饥荒连年,疫病流行,东垣于《内外伤辨》云:“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且大梁、东平、太原、凤翔病伤而死,无不然也。可见疫病流行,夭枉之惨烈。惜医者不识,误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治之,医杀之耳。东垣指出此“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创补中益气汤治之。因一般之脾虚中气不足之证,不属郁热范畴,故不论之,本文重点讨论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的机理和临床应用。

(一)组成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为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术(三分,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

上件药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后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主加减法治之。

(二)方义

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不能制下焦之火,导致阴火上冲。所以治此阴火,法当健脾升清。方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升阳举陷,培土以制阴火。当归和血,陈皮理气防滞。脾以升为健,用升麻、柴胡者,升举脾之清阳。脾气复而阴火自敛。

(三)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指征

气虚发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热病程可长可短,长者可数月、数年。

第二,间断发热,每隔数日或数月发热一次,每次发作可持续三五日或七八日。体温一般在38℃以下,亦有高达39℃以上者。亦有仅是自觉发热症状,体温不高。

第三,每次发作,一般都有明显诱因,或烦劳,或外感。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包括劳心、劳力、房劳;烦,指情绪波动,或休息不好,易于发作,至于外感因素,另论。

第四,一日之中,多于晨起日升至午前为著,因阳气虚,不能固于其位而易升浮,上午正当阳升之时,故阳易升浮而热著。

第五,伴有气虚的症状,如倦怠肢困,精神不振,心慌气短,自汗畏风等。所畏之风,非室外旷野之风,乃畏户牖缝隙之风。

第六,脉虚,这是判断气虚发热的关键指征。所谓脉虚则正虚,然正虚又有阴阳气血之分。一般而言,阴虚脉细数,且伴虚热之征;阳虚者脉微细,伴寒象;血虚者,一般都兼有气虚、阳虚,伴不华、不荣之象,脉多细无力;气虚者脉虚,伴气虚之见症。

气虚之脉,主要特征是脉沉取无力。其无力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轻者吾称之为脉减或逊,明显者称沉取无力。其脉位可浮可沉,因气虚无力鼓荡血脉,故脉可沉,虚的程度较轻者,脉亦可不沉。

若脉浮而按之无力者,乃气虚而浮动之象,此时于益气升阳方中,加收敛之品,防其脱越,常于方中加白芍,重者加山萸、五味子。

至于脉见弦、滑、数者,只要沉取无力,皆以虚看。

脉的分部,若寸部无力,乃清气不升;关脉无力,乃肝脾虚;尺部无力,属肾气虚,或肾阳虚,再结合其他三诊来断。

脾虚则百病由生,而补中益气汤乃健脾益气之代表方,故应用甚广。此处所言,仅限于甘温除大热者。

(四)关于气虚发热与外感发热的讨论

东垣将内伤发热与外感表证发热截然分开,并著《内外伤辨惑论》详辨之。

若典型的外感发热,属实证;典型的内伤发热属虚证,当然不能混淆。但虚人外感而热,与纯为气虚发热者,就难以区分。

我们常见体虚而外感发热者,予补中益气汤加苏叶或荆芥、生姜治之,其效颇彰。

正虚或占八九,表邪或占一二,这种虚人外感发热能与气虚发热截然区分吗?表证的特点之一是恶风寒,但气虚发热者亦恶风寒,所以东垣于《内外伤辨·辨外感八风之邪》篇中曰:“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二三日间特与外伤者相似。”仅从症状而言,东垣用了一个“特”字,强调二者特别相似。既然特相似,就难以截然区分。

从发病时间上,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有别。内伤发热可反复发作或十天半月,或一二月发热一次;而外感发热,则感邪即热,无反复发作史。但是正虚之人易于外感,或一二月感冒发热一次,这与气虚的反复发热也难区分。

东垣描述的气虚发热证象白虎,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东垣所治者为疫病,现在临床像这样典型的少,而以长期反复低热者多。

气虚发热的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发热多有相似之处,鉴别的关键在脉,脉可数,亦可浮大洪数,但按之无力者,必属正虚。正如东垣于《内外伤辨·暑伤胃气论》中所云:“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但是气虚外感发热者,亦可见浮大数虚之脉。

所以从临床症状、发热时间及脉象三个方面,都难于将二者截然区分,治法方药上也无根本差异。

东垣所创的补中益气汤,是纯为脾虚而阴火上冲者,并无外邪。方中主要由两部分药物组成,一组是参芪术草,健脾益气;一组是升麻柴胡,升发脾之清阳,因脾以升为健,故用之。然升柴皆辛味升浮之品,既可升发脾之清阳,又兼有疏达外邪之功,纯为脾虚者可用,若气虚兼有外邪者亦可用。

若外邪比重多点,则在升柴的基础上,量加荆芥、苏叶、防风、羌活、生姜一二味即可。

通过以上论述,可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纯虚的脾虚阴火上冲与虚人外感,在有无外邪的问题上,是难以像《内外伤辨》那样截然区分的。这样,也就扩大了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纯虚者可用,正虚外感者亦可用。

关于脉虚大浮数者,已有气浮于外的表现,要防其脱越,此时再单纯用补中益气汤就非所宜,当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加收敛之品,如白芍、五味子、山茱萸等,或加龙牡以潜镇,防止正气之脱越。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升麻   荆芥   外感   劳役   白芍   白术   柴胡   轻者   阳气   疫病   风寒   内伤   外伤   前世   症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