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伤不起!继揭幕战辽宁球员丛明晨重伤之后,本轮八一队员余晨与付豪发生碰撞,导致半月板撕裂,同一天,2016选秀状元广州的郭凯,在比赛中半月板撕裂、筋膜撕裂。比赛刚开始三轮,连续发生三起重伤惨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一、联赛刚开始,有球员还不太适应这么高强度的对抗

我们也打了季前赛和其他热身赛,很明显,部分球员还没准备充分。另外,热身赛的对抗程度,对比常规赛,差距还是非常大。

二、本赛季,CBA升级模式启动,比赛更加激烈。

新赛季,姚明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商务运营取得巨大进步、裁判职业化等等,CBA进入全新赛季。赛季末的利润分配,将是非常诱人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下赛季的重大改革,也倒逼着俱乐部本赛季做出应对举措,更多的年轻人被委以重任,更高水平的外援加入进来。比赛更加精彩、也更加激烈甚至惨烈。加时赛和双加时屡见不鲜。疲劳,是导致伤病的最大“杀手”。

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三、我们的队员,身体对抗能力以及综合身体素质,还有差距

世界杯上,我们已经暴露了我们球员的对抗短板。本赛季,我们看的更加明显。我们很少看到外援受伤。外援本身身体素质、对抗经验、比赛对抗能力、自我保护意识,比国内大多数球员强很多。

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四、CBA比赛密集吗?

CBA目前是三周八赛,之前是一周三赛。应该说,对比NBA,我们的赛程根本不算密集,NBA有好多的背靠背,我们没有。这不是伤病的主要原因。CBA常规赛46场比赛,NBA82场比赛,差距很大。

五、我们赛后的恢复调整以及后勤保障需要提高。

比赛强度提升,队员的恢复调整更加重要。赛后能否及时恢复,赛前的训练强度能否与比赛衔接,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的CBA,目前可能只有新疆队有专机。球员休息的一半时间或者在等飞机或者在空中或者在高铁上,其实非常辛苦,想有效的休息调整很难。这一点,跟NBA或专机或包机还没法比。

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赛程虽然不密集,赛制还是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建议下赛季,试行南北分区。

我们现在的分区,是依据去年的联赛成绩,四强球队各自组成一个赛区,共四大赛区

第一组:广东、江苏、山东、天津、四川;

第二组:新疆、福建、吉林、青岛、八一;

第三组:辽宁、广厦、浙江、山西、同曦;

第四组: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北控。

比赛安排:同组五支球队采用四循环,也就是两主两客,组内每支球队16场比赛;组外实行双循环,一主一客,对外每支球队30场比赛。总计常规赛46场比赛。

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这种以上赛季成绩划分的小组,看似合理,其实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除了四强队伍,能减少相互之间的比赛场次之外,其他球队之间的排名,对分组影响非常小。并且,用去年的各队成绩,衡量今年的球队实力,可以说参考价值不大。比如深圳队。深圳今年开局三连败,同组球队北京、上海、广州、北控,今年实力都不弱,对深圳来说,也许后悔去年进了四强。辽宁的分组,今年看也不乐观——广厦、浙江、山西、同曦,目前都展示了冲击八强的决心。只有广东和新疆,感觉分组形式相对比较乐观。

CBA伤病潮来袭,因为比赛密集?南北分区或是最佳方案

这种分组方式,偶然性太大,建议改为南北分区。

北区:辽宁、新疆、山西、吉林、青岛、八一、山东、北京、北控、天津;

南区:广东、广厦、深圳、同曦、浙江、广州、福建、四川、江苏、上海。

优点:

1、这样区内四循环,就是36场比赛,区外双循环加上20场比赛,共56场比赛。比赛场次增加,更靠近先进联赛的比赛场次。12强可以南北各出六支队伍;南北赛区前两名直接进四强;其余八支队伍争四强。

2、南北分区,看似比赛场次增加了,但是球员奔波距离缩短了,大大降低了舟车劳顿,对减少球员伤病,只会有好处。

3、区内比赛场次增加,减少更多的偶然性,从概率上说,这个更加合理。

4、我们有南北明星对抗赛,这种分区,更有说服力。

再次祝愿我们的球员,远离伤病。

个人观点。欢迎球迷朋友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伤病   分区   双循环   球员   新疆   山西   辽宁   广厦   场次   外援   广东   浙江   广州   深圳   密集   球队   方案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