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原文

在道德经第3章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太平盛世之道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是一部帝王经。

在这第三篇中,“民”字,连续使用4次,是一直在强调民众生存环境,出台政策阻止奇货可居,隔断民众为盗为娼的源头,为民众创造一个太平盛世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老子强调“有无相生”之道,即有无相互发展,相互成就。“不”的另一面是“有”,即有不贤之人,有争斗、有人居奇货、有盗有娼、有罪恶的欲望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人性,老子都看透了,所以告诉帝王将相,行太平盛世之道。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不能只追求分数高

“不尚贤”,就是不追求权贵厚禄,不攀比高官权位。

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一味追求高分数,其它的品质培养都视而不见,以分数论英雄,并作为才能的主要依据。于是出现伪造文凭、野鸡大学等,甚至还有不择手段虚报高科项目的现象,拚争高职称的“尚贤”风气。背后是什么在驱使?如果欲望不断膨胀,最终会走向何方?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才智内,养心性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阴符经》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意思是说万物取天地之精华;人又取万物之精华;万物又反夺人之精华。天地人万物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修道者夺取天地万物之精华,是天经地义,以道合道,这类“盗”即为“道”。反之会有什么后果?


天下修道者毕竟是极少数,冥冥众生要“难得之货”,必然会助长人们贪求欲得之念。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以不正当的手段盗取。这是滋生盗贼的隐患,是社会紊乱的诱因,是和谐社会的隐患。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多商业模式,用尽全力打造“难得之货”,只为收割韭菜。

之所以能收割,看到这里你应该有所顿悟,是利用了我们人性的弱点,看到这个就能避免了。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做好精神层面的断舍离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此两句是对前面“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的总结。就是给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做。“不尚贤,使民不争”是被动避免好名的争斗意思,“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则是主动的,是积极的釜底抽薪之法,教我们从欲心深处拔除毒根的根本措施。老子后面还有类似如“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咎莫大于憯于欲得。”

势是权势的必要呈现,名利是因,权势是果。权与势,不一定只存在于官场或权贵,其实在我们普通人群中,也是同样存在,因为那是人性使然。我个人很喜欢一句话:有人就有江湖。我们生活在红尘,本就是要有七情六欲,社会就是江湖,就会有恩怨情仇,考验我们的是这个度如何把握。如何做好精神上的断舍离,让自己处之泰然,真正为自己而活,那就得道了。


空净法师有句名言:“人心是一个很矛盾的怪物”。我们都能明白无欲无私符合道性的要求这个道理。但在现实生活面前,还是心甘情愿钻进欲圈中走不出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在绝对利益面前,道德已经一文不值”,所以我们会喜欢和高僧大德们在一起,这样可以证明我是有心之人。这也是最便捷的取巧之法吧!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以性带命的功夫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之治”,是说圣人治身与治国相同。“虚其心”,是讲修心炼性,以性带命的功夫。虚心是美德,是改造世界观,离情弃欲,去掉私心,是最重要的修道前提。这步做到了,就能到心清静、性空明、无欲无妄、心如止水的境界;就能迈入“实其腹”的境界。

吕祖经典养身《百字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祖宗,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这一百字,就是对“虚心实腹”的最好注解。


“实其腹”,是说炼命促性的功夫,也是练气的功夫。即怀道抱一,意守丹田;神凝气聚,神气合一;精全髓满,真气充盈;百病不生,乾体康宁,至神清气足,理备道全,这些都是“实腹”之义。圣人腹中包藏宇宙,涵养万物,心可上通天,下透地,与天地合为一体,与天地共长久。德深功高,积累深厚,能无为而无不为。故曰“实其腹”。


“弱其志”,是指心性,意境高。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 守其黑”来理解就知道,讲的是心性平衡的意思。就像年羹尧,位及权利中心,养寇自重、奢靡骄纵、忘乎所以,最终的下场呢?所以即使为国家、为天下作出巨大贡献,更需“弱其志”。人能弱其志,不与物争,那是大道,有“弱”那自然就有“强”,这也是老子的辩证观。

这段是讲怎样修“内圣为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点:“强其骨”,好的身体是一切的根本,不然一切都是空谈。在上一篇里面我也说了,老子是我们的亲人,一直在提醒我们身体的重要性。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处事应物之法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返本还源,减少欲望。不要让“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欲望太多”这句话,在自己是身上应验了......


“为无为”就是用中之道,是大道之一。是“无为”"无不为”的辩证观,我认为是说要我们“无所不为”。用“无为”的指导思想,行“无所不为”之事,这才是道,这才是规律。如果能做到,那天下德化,民风纯朴,百姓自安。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就是让我们活在当下,感受当下。

如果说社会比作是一个人,那么我们的家就像是人体的细胞,是基础。家和万事兴!#打卡美好生活#

在事业上我们要宠辱不惊,知雄守雌、知黑守白。

那么,我们在家能做到,不把工作情绪带回家吗?我们能做到回家陪孩子玩半个小时吗?我们能做到陪爱人聊天半小时吗?

和谐幸福的家是一个人在外面交际的底气,也是德行的果。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最后想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富饶的国家,在人对物资的需求已经满足之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提示一个台阶,要着重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也祝福各位兄弟姐妹家庭幸福。

喜欢就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吧!欢迎留言互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道德经   无所不为   太平盛世   权贵   心性   圣人   民众   万物   老子   无知   人性   功夫   欲望   精华   天地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