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继郑爽事件之后,娱乐圈又因为吴亦凡被刑拘而猛烈震荡。


一时间坊间传言不断,五花八门,真假难辨。


且不论真假,但满天飞的传言之中,多少能看出一些舆论趋势——


网友不仅不怕瓜多事大,反而希望借由吴亦凡这个口子,把娱乐圈里的污泥腐肉一并挖出来。


大众看明星的方式明显变了。


以往看明星带滤镜,如今看明星带放大镜。


变化并非发生在朝夕之间,这是一次早有预兆的集体反噬。


想想在吴亦凡事件之前,大众都在经历怎样的“历练”吧。


是日薪208万的爽子,在电视剧里一次次无法表情管理的失控演技;


是7年赚了二三十亿的吴亦凡,在电影里怒吼“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在综艺里即兴挤出“你看这碗它又大又圆”……


没有实力、没有作品,甚至没有道德,却依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们吐槽,我们嘲笑,我们明嘲暗讽的文章写了一遍又一遍。


但有用吗?


如果有用,或许吴亦凡不会走到今天。


她姐一度好奇,一次次的翻车,为何丝毫不起作用。


但最近她姐意识到,或许活在资本、团队和粉丝保护下的明星,早已找到了解决这种外部攻击的办法——


变得钝感。


这里的“钝感”,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钝感力”。


迟钝的能力。


今天就来唠唠这件事。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几年前曾声援吴亦凡的苏芒,前两天被微博禁声了。


但在禁声之前,苏芒经过两次翻车被嘲的事件,已经学会了闭嘴。


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收官那期就初现端倪。


苏芒和李雪琴、郭麒麟凑在一起包饺子,李学琴感叹饺子馅实在:这多少只虾呀。


苏芒一听警铃大作,赶紧截住话头:不要再说了啊。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郭麒麟继续皮:这一顿不得六百?苏芒大笑,撞了一下郭麒麟。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cue的什么梗显而易见。节目第一期,苏芒因为一句“650块一天伙食不够”被骂上热搜。


如此高调地拿这个梗开玩笑,是因为明星的高额餐费成过去式了吗?当然不。


他们只是面对镜头更“聪明”了——学会闭嘴。

几个明星同僚相视一笑,打一个众人皆知答案的“哑谜”。


到这里还没完。


李雪琴接着逗她:“你现在也不钝感啊。”


苏芒:“我刚才可钝感了,现在就不钝感了。”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一来一回几句话什么味儿,她姐算是咂摸出来了。


既然堵不住观众的嘴,就只能自己不在意,也就是变得“钝感”。


这不是《桃花坞》第一次提到“钝感力”了。


之前一期里彭楚粤上台专门推荐了这本书。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书里讲了什么?彭楚粤不知道。


他没看过这本书,只是看了简介就上去推荐——敏感、焦虑、玻璃心的人必读。


但,如果看过这本书就会发现,《钝感力》简直是一本“厌女合集”


一个博主曾经在B站上把这本书里“厌女”的情节罗列了一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女性因为不够钝感,发现了老公出轨,因而发生了不必要的争吵;

男性同事习惯性对女同事动手动脚,但女同事只要拥有钝感力,对这种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就可以在公司出人头地;

晚上因为孩子一直哭闹睡不着的爸爸,是因为缺乏能平静接受婴儿哭闹声的钝感力……


推荐这本书,就离谱。


尽管书离谱得要死,但“钝感力”的概念依然有不少明星买账。


“我们一生纠结,是因为我们都太敏感。我觉得让自己慢慢地变得钝感,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开心。”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他们为什么想要拥有钝感力?


不可否认明星是非常容易受到舆论批评的群体,他们想变得钝感,是想让负面反馈对自己的杀伤力为0。


可很多人却已经发展成了,我不管网友说的有没有道理,我可以装听不到,因为我不想改。

然后在大众眼里就会一次次翻车。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同在《桃花坞》节目里的孟子义,就自认为钝感力非常强。


此前她参加《一年级》《演员的诞生》经常因为说话不过脑子导致被骂。


这档节目中也没逃过,刚开播就因为低情商,被网友和经纪人一通骂。


但孟姐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还把被经纪人骂的截图发上微博,让大家一起围观。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并且,每天都可以傻乐呵,“我是每天可以开心一百分的”。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吴宣仪也是钝感力的王者。


网友给她穿搭提意见,她说我不听,我要把你们觉得土的东西全部买下来,依次穿个遍。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因为她觉得自己被黑的原因很简单,只要是个女艺人,长得好看都会被黑。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两相对照之下,追求钝感力似乎成了玻璃心的明星的救命良方。


有了“钝感力”,似乎就有了屏蔽负面声音的能力。

屏蔽骂声,就能活在一个团队和粉丝搭建的岁月静好的真空环境里。

而在这种环境里,所有人都是宠着他的。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但,还用追求钝感力吗?

很多明星的情绪,已经是钝感化了的。

不仅无法共情“650块不够一天”怎么就踩了大众的雷点,还钝感到以为全天下只有我最苦、只有我最难。


前阵子张庭在袁隆平逝世这天照常直播,网友觉得这是对袁老的不尊重,因此劝她停播。


结果张庭委屈得要死,对着镜头泪如雨下:“你们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一年365天没有休息,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1点,还被女儿抱怨陪伴太少……”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吉克隽逸直播的时候感慨做艺人好难。


“我要漂亮,我还要瘦,我还要为人处世让人喜欢,专业能力还要非常能打。”


“大家对我们再关爱一点,再宽容一点好吗?!”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欧阳娜娜之前在一个演讲中,回忆起自己休学去演电视剧后时被骂。


“当我选择停下来找寻我自己的时候,舆论带给我的压力,让我感受到刺穿心脏般的那种疼痛。”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敢情不管网友说了什么,只要不是支持的,就是网络暴力,就是人均雪花?

有负面声音就是全天下人都在跟我作对?


她姐真的忍不住为网友叫屈喊冤。


张庭曾经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不假,但她的作品似乎也就只停留在了很多人的童年。自此之后,她凭借自己的名气转行做微商,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变现——


赚了个盆满钵满,然后豪掷17亿在黄浦江边买了一栋楼。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欧阳娜娜说自己拍戏的时候想到会被骂,因为她没有经验。


但没想到全网都在否定。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一瞬间她姐真的以为是观众过于苛刻。


但看了一下“蚂蚁竞走十年了”的名场面后我又瞬间清醒。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确实烂,确实没经验,确实需要锻炼。


但,真想锻炼演技,你为什么不从跑龙套,从适合自己的配角开始做起?


拿着主演的片酬,占着主演的戏份,演砸了被骂了,告诉观众我是在锻炼演技?我是新人你们不能宽容一点?


观众也冤枉啊!


明星光环早已让他们在业务能力之外,享受了超出常人的待遇。


拿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天价片酬。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拥有与业务能力不成正比的话语权。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过着被工作人员、家人、粉丝保护得滴水不漏的生活。


供养着明星的粉丝,一边是他们的韭菜,一边是唾手可得的性资源。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光环成了流量,光环成了资本。

光环成了权利本身。

处在以吹捧为主的、虚浮的真空环境里的艺人,见识到了太多一夜爆红的奇迹,也不自觉以为自己就是天降紫微星。


接得住荣耀,却听不得批评。


因而,追求钝感力本身,简直跟郭导的金句如出一辙。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听着好像没啥问题,细品就会发现到底有多不对劲。


他们总是在要求观众要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存在。


却从来不去考虑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东西。


他们总是在挨骂之后,要么上节目卖惨,要么声称要变钝感去屏蔽骂声的杀伤力。


却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骂声会如此铺天盖地。


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极其自洽的逻辑闭环里。


所以,明星追求所谓的“钝感力”,本质上是一种傲慢。

明明没有交出合格的作品,却不想听、听不得、听不见。


也是一种新型卖惨。


“你伤害到我了,我都没反击,而是想要变钝感。”


赚钱的时候敏感,挨骂了就切断感受骂声的能力和共情的途径。


这就离谱。


接受大众的评价,本就是明星工作的一环。


明星产出作品,大众观看给予反馈,反馈再作用于明星。

这才合理。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诡异”的是,真正有实力的明星,是不愿意变得钝感的。


唱歌如此,演戏更如此。


《十三邀》里,许知远问郝蕾,什么是好演员。


郝蕾答:我觉得就是敞开,内心是绝对敞开的。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对人物敞开,对情绪敞开,对自己敞开。


去接纳,去感悟,去体验。


表演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演员足够敏感和细腻,去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才能理解角色、共情角色,进而呈现角色。


这是钝感的人无法做到的,却是作为演员的必须。


敏感,是郝蕾的天分,更是她的有意为之。


“没有人想去痛苦吧,但是如果你要更本能,你永远要保持一份敏感。”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我们公认的好演员,也无一不是敏感的。


舒淇说,她闲下来没事的时候,会去酒吧门口看人。


看人不是只停留在“看”,是想象他会怎么样,性格怎么样。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这是观察生活,更是把自己扔到生活里去感受。


而不是把自己间离在生活之外。


张颂文也是如此。


在一次采访中,张颂文说:


你生活中一定有你的难堪的地方,你不会像讲段子一样,说自己的不堪,讲的时候会让你难过。


但演员不可以,演员就得不停地挖出来,要回忆所有的悲伤,回忆我的不堪,我的窘迫。我不能忘记它,甚至要不停地反复地去回忆有些亲人离开的那天,我的反应是什么样。


我们要允许很多人进入我的体内,侵蚀我的心,这是演员最残酷的地方。

《人物》



钝感当然更好过。

但对演员来说,敏感才是养分。


张颂文为人称颂的表演片段,无一不是他“献祭”自身情绪打磨出来的成果。


《我就是演员》里,李汶翰表演试镜失败跟父亲通话的场景,被章子怡批评太粗糙,张颂文被cue上台打个样。


他的表演,脱离了“演”。


撒谎骗父亲剧组对他评价很好,越撒谎越心虚,手上来来回回的小动作越多。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说着说着,愧疚和委屈涌上心头,喉咙一紧,说不下去了,赶紧闪到一边,不让父亲看出异样。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装作如无其事之后,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于是带着一丝哭腔,用着拙劣的借口,着急结束了通话。


但结束通话的一瞬间,是先下意识捂住镜头,然后迅速转过身去。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这不是“演”,这是张颂文长达13年的漫长的不知名岁月里的真实感悟。


他对家人的愧疚是真的,辛酸和委屈也是真的。


而这,便是很多明星的问题所在。


排斥真实的生活,也没有真实的情绪。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但不真实怎么演呢?


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无法表现生活。


没有真实的情绪就无法表现情绪。


追求钝感,无疑是进一步把真实的生活和情绪从自己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留下的,便只有阉割过的、粉饰过的、虚假的情绪。


那演绎的,必将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没有灵魂的空壳。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但,多么可笑又可悲啊。


足够敏感,而拥有可以诠释各种角色能力的真演员,恰恰是稀缺的。


他们不被关注,不被在意,甚至不能当主角。


反而是,空有皮囊的空心明星,一个又一个地,一茬儿又一茬儿地,成为了流量收割机。


或许,是从吴亦凡归国开始。


我们便开始见证这一切的诡异。


一个业务能力拉胯的人,是如何在流量时代一步步成为顶流的。


一个个业务能力拉胯的人,是如何在流量时代成为娱乐圈的主流的。


自此,流量当道。


与之相伴的,是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


是粉丝电影。


是抠图演技。


是天价片酬。


是圈内明星和粉丝习惯了众星捧月和圈地自嗨。


是圈外观众和电影之间出现巨大鸿沟,以及避之不及。


电影不再是观众的电影,娱乐不再是路人的娱乐。


甚至,我们开始逐渐习惯和默认——


默认被光环笼罩的明星就是有只手遮天的特权的。


默认饭圈文化就是如此畸形的。


默认娱乐圈本就是如此恶臭满盈的。


吴亦凡事件爆出,不少人淡淡说,“害,要是有名有钱,没准儿玩得比他还过分”,“人家那么出名,女的肯定是自愿的”。


看,就连我们普通人,也变得钝感了。


不仅对他们交出的不及格的成绩单宽容,就连对他们毫无人性的私德也无限钝感。


就好像启动了一种新型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骂累了,钝感了,也就自动闭嘴了。


“这个圈就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但,凭什么这样?


普通人从事着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尚且在996、007的工作机制中不停内卷。


拿着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巨额财富、却无法交出与之匹配的作品的明星,凭什么拥有特权,甚至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成了理所应当?


谁给了让他们习惯如此被捧着的优待?有流量有资本就可以做人上人玩弄“下等人”吗?


越放纵,越肆无忌惮。


不该是这样的。


我们至少,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看,一个吴亦凡已经倒下了。


点在看发声。


让改变来得再快一点。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麒麟   片酬   大众   骂声   光环   流量   敏感   情绪   观众   演员   粉丝   能力   真实   网友   明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