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贫富差距

收入的平等并不是完满生活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新的世俗观点普遍认为,在过去10年间,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被世界上财富排行榜前1%的人悉数瓜分,

而剩下的人要么在原地踏步,要么朝不保夕,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诚然,贫富差距会阻碍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限制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

对于100万人口的群体而言,几乎总是有999 999个人没有享受到和最富有的那个人一样的公平,

市面上探讨贫富差距的书籍俯拾皆是

但是他们把贫富差距误解为现代化的瑕疵,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视而不见,

要理解贫富差距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收入的平等并不是完满生活的必要前提

苏联有一个笑话。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伊戈尔(张三)和鲍里斯(李四),两个家徒四壁的农民。

他们两家都靠着自己芝麻绿豆大的土地里那一点儿可怜巴巴的收成勉强度日。

鲍里斯家有一头皮包骨头的山羊,这是两人之间唯一的区别。

有一天,一名仙子出现在伊戈尔(张三)面前,承诺兑现他的一个愿望。

结果伊戈尔(张三)说:“我希望鲍里斯(李四)的山羊死翘翘。”

这则笑话的中心意思是想要表达,

除了能够安抚伊戈尔(张三)酸溜溜的妒忌之心外,

平等并没有能够改善这两个农民紧巴巴的苦日子。

杀死鲍里斯(李四)的山羊只能实现平等,

但只有让伊戈尔(张三)也得到一头山羊才能真正改善两人的生活

所以从道义上来说,

问题的关键不是每个人得到的东西是否‘一样’

而是是否‘足够’。


对贫富差距的误解可以看作是一种总量谬误的变体

总量谬误是指认为财富总量有上限的固化思维,

如果把社会财富分配比作瓜分一具羚羊的尸体,

那么这种分配就只能在零和博弈的框架内进行,

如果有人多拿一份就意味着社会中有其他成员会少拿一份。

而是事实是,自工业革命开始,财富就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

当富人们在社会中青云直上的同时,穷人的生活也在蒸蒸日上。

总量谬误更糟糕的影响是它让人们盲目而普遍地相信,

腰缠万贯的富人肯定是做了巧取豪夺、伤天害理的勾当才能在社会上高人一头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J. K.罗琳是现今世界亿万富翁俱乐部中的成员之一

她是小说《哈利·波特》的作者,

该系列的销量在全球超过了4亿本,

随后还被改编为热度与小说相比几乎不分伯仲的同名系列电影。

如果每个享受《哈利·波特》所带来欢愉的人支付1美元,

也足以让罗琳成为亿万富豪。

社会财富由于在某个个体上的聚集而偏向了不平等,

但是罗琳并没有因此让其他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打折扣,

不仅没有,反而颇有助益,

不过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每一个富人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数十亿书迷和电影爱好者心甘情愿地为她的作品买单

亿万的财产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除了贫穷本身之外,贫富差距所带来的攀比心态才是人们焦虑的根源

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像伊戈尔(张三)一样,

他们的快乐不是基于绝对意义

而是建立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比较的基础上。

当上流人士中有人富可敌国,其他人就自然会感到矮人一头,

如此说来,贫富差距的确能够让人们罔顾所有人都在变得更富裕的事实,

降低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它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社会比较理论、参照群体理论、身份焦虑或者相对性匮乏。

不论叫哪个名字,都应当客观看待类似观点

假设有一个叫塞玛(翠花)的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偏远乡村、目不识丁的村妇,

塞玛(翠花)的先辈们世代生活在穷乡僻壤,她的孩子中有一半因为疾病而夭折,

和她认识的大多数人一样,塞玛很可能活不到50岁就会寿终正寝。

现在我们再想象有一个叫莎莉(Lisa)的人,她生活在某个富裕的大都市,受过良好的教育,

造访过许多大城市和自然公园,她的每个孩子都茁壮成长,活到80岁对她来说毫无悬念,

唯一的缺憾是她固着于中产阶级底层,攀升无望。

不难想见,见识过如山财富的莎莉很可能会为奢靡生活的可望不可得而倍感有心无力,

终日郁郁寡欢,她甚至可能还没有塞玛生活得开心,

因为让后者欣喜若狂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小小的恩惠和奇迹。

即便如此,谁都不会妄言莎莉(Lisa)的生活比塞玛(翠花)的差,

也不会有人妄自揣度,认为塞玛(翠花)的生活最好永远维持悲惨的现状,

因为和朝不保夕的生存条件相比,嫉妒邻居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是贫富差距影响幸福感吗?

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

与他人生活条件的悬殊差距是否会让这种幸福感大打折扣呢?

谋杀、监禁、未成年人意外怀孕、婴儿早夭、身心疾病、社会信用崩坏、肥胖症和药物滥用等社会问题的发生率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里相对更高

是否是因为社会不平等会让人们感觉社会由赢者通吃的规则主导,

人微言轻的压力让人身心俱疲,不惜铤而走险呢?

社会学家乔纳森·凯利(Jonathan Kelley)和玛丽亚·埃文斯(Mariah Evans)做了一项研究,

他们研究的样本涉及来自68个国家的20万人,时间跨度超过30年

最后的结论否定了贫富差距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凯利和埃文斯对公认的、会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做了标准化处理,

包括人均GDP、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

只留“贫富差距”作为变量。

他们发现贫富差距造成幸福感降低的陈词滥调“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等非但没有让人们垂头丧气,反而使他们焕发生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不平等的国家,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越高。

两名作者认为,哪怕贫穷和社会不平等让这些国家的民众会沉浸在嫉妒、身份焦虑和相对性匮乏的感受中,

他们也常常因为生活充满希望而把这些负面情绪抛在脑后。

不平等是机遇的象征,

教育和其他社会上升通道在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才会被投机者以及他们的子女视为兑现翻身允诺的手段。

而在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大小对幸福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贫富差距和完满生活的关联让人难以捉摸,

而我们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又经常混淆两个不同的概念:把不平等和不公正混为一谈。

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让我们看到,

人类,包括年幼的孩子,倾向于在分配意外之财时计较形式上的绝对平均,

即使有时候这需要牺牲所有人获得的福利总和也在所不惜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们称为“公平偏好”:即均分财富的强烈执念。

不过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斯塔曼斯(Christina Starmans)、马克·谢斯金(Mark Sheskin)和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在他们新近发表的文章《为何人们更青睐不平等的社会》中重新审视了上述的那项研究,

他们发现事实上无论是在实验室虚设的情景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都更青睐不平等的分配方式,前提是他们认同分配制度的公正性。

例如有人出了更多的力,或者有人奉献了慷慨无私的帮助,

或者哪怕是公正但随机的彩票制度下有人中了大奖,

只要理由正当,那么当事人获得高于众人的奖励和收益也就能够被认同和接受

所以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

那种认为只要解决社会不平等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有失妥当的,

它的效果甚至比不上针对每个具体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经济平等本身并不是组成人类完满生活的必要维度,

也不应当把它和不公正与贫穷混为一谈。

收入不平等并不是人类社会倒退的标志,

我们也没有生活在一个收入不断降低、把前人一个世纪内积累的财富散尽败光的糟糕时代。

贫富差距与绝对的贫穷不可相提并论,

它与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当考虑社会整体的幸福完满时,它的重要性比不上社会财富。

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一定就是坏事:在社会脱离贫穷的初期,贫富差距显现是这一阶段的必然。

相反,贫富差距缩小也未必总是好事:消除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方式是经历瘟疫、大规模战争、暴力革命和国家灭亡。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已经帮助了数十亿人摆脱贫困

并且催生了世界中产阶级,使国际和全球贫富差距有所减小

与此同时,那些拥有全球分析、创造和金融影响力的精英阶层也从中赚得了惊人的收益。

发达国家依然有很多低收入人口,他们自然没有上层社会的人那么富足

不过和从前相比已然改善了很多,

原因之一是不断有人从这个阶级跃入上层社会。

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的改善还有赖于社会福利性制度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物美价廉的商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的确变得比以前更不平等了

但是如果深究的话,人类总体过上了比从前更好的生活。


启发

世界毋庸置疑是往前走的,是变的更好的

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吃得饱

不要只盯着别人比你好,更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努力

贫富差距拉大并不完全是坏事,但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肯定不是好事

努力吧!

被误解的贫富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埃文斯   哈利   波特   谬误   完满   山羊   总量   贫穷   误解   幸福感   平等   事实   财富   社会   国家   体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