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自设立今,共有35位科学家获奖。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 顾诵芬:为了祖国的蓝天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军事迷们都不陌生。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是个“飞机迷”

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顾诵芬的名字取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名句。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但儿子没有继承父亲衣钵,却和飞机结了缘。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顾诵芬、江泽菲结婚时与父母合影,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顾诵芬:“在七七事变时我第一次碰到飞机威胁。日本人轰炸,我们住的四合院平房震得非常厉害。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赶紧从屋子里跑出来。幸好邻居受过防空训练,他说你们躲在屋里的桌子底下就行。那次轰炸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没飞机咱们就处处受人欺负。”

对飞机的第一印象虽然沉重,但他对飞机的兴趣越来越浓。顾诵芬在10岁生日时收到了叔叔送的飞机模型,他爱不释手,这也奠定了他最初的航空梦想。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顾诵芬小学时期最喜欢的玩具,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不顾风险,亲自上天观察

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后,顾诵芬参加工作接受的第一项挑战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先例可循,听说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的国外文献,顾诵芬就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到北航查找抄录资料。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在歼教-1飞机前合影(左起: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1964年,歼-8飞机的研制被提上议程。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后期作为总设计师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他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可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的条件和方法。经过研究,顾诵芬想了一个“妙招”——“买了红毛线,剪成150毫米,贴了整个垂直尾翼跟后机身上。”这被研究人员戏称为给歼-8“穿裙子”。

那么,这个方法好不好用呢?他提出要亲自上天观察。这对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风险极高。更何况家里有亲人牺牲于空难,全家人对坐飞机都非常忌惮。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顾诵芬(后座)与鹿鸣东在歼教-6飞机上,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经过三次上天近距离观测,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并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工作中的顾诵芬,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 王大中:矢志报国的核能科学家

“年轻的时候,我们曾喊出用我们的双手来开辟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我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誓言,努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国家战略出发,王大中坚定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开展了几十年的艰难探索,使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世界。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20世纪60年代初,200号基地年轻的建设者(左列自上而下第三为王大中),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事故,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核事故没有让王大中放弃研发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的想法,而是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经过科学论证,他决定选择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路线,并计划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以掌握其核心技术。从立项报告、设计方案、实验现场到建设工地,王大中全程负责,亲力亲为。1989年,世界上首座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成功运行,这是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是世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6年,切尔诺贝利严重核事故使世界核能的发展再次转入低谷,核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但王大中并没有动摇研制先进反应堆的决心。他坚信,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将会成为未来核能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研发。2000年,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技术。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1989年11月,核能所所长王大中(左一)宣布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启动运行成功,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王大中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一次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今年9月,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成功实现首次临界,计划年底首次并网发电,2022年投产商运。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一种工业规模的先进核能技术开发领域,提前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

他不仅是核能科学家,也是办学治校的教育家。1994年,王大中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制定“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

2020年是他制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发展战略的收官之年,清华大学总体办学实力和国际声誉显著提高。“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王大中说。

他们该是全民偶像!

以下是35位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致敬,国之脊梁!

扫一扫,即可订阅

《少年儿童故事报》!

把“橙长ing”设置为星标★公众号

只需三步

就能第一时间获取动态哦

设置星标步骤如下

致敬!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内容转载自中国教育报,有删减

编辑/胡晔雯

审核/毛晓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气动力   国家   反应堆   核能   院士   科学技术   科学家   高温   央视   飞机   航空   来源   先进   故事   体育   图片   技术   新闻   王大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