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道通天泽世广 理论自信建“棋学”——李建新


词曰:

复兴送棋归,盛世迎棋到;

众力传承棋文化,棋国分外俏。

俏因棋花放,时闻棋之调;

待到棋学创世时,棋人同欢笑!


这首“高仿”《卜算子·咏棋》的词,是我在一次比赛间隙的灵感所赐。词作句句不离一个“棋”字,对棋有一种一往情深的情愫。词作以“棋学”收后,向看官阐释了本书写作的一个重点:提出“棋学”的概念、发出创建“棋学”呼喊、迈出建构“棋学”的脚步!

棋道通天泽世广 理论自信建“棋学”——李建新

有感于“棋学”初创迈出了起动的脚步,《棋道·再传播》将出,几句自序坦露心扉:

《棋道·再传播》有其“胞哥”《棋道·微传播》的衣体承袭,所以在整体格局上本书与《棋道·微传播》的变化不是很大,经过上本书证明的比较好的“传统”栏目悉数保留。

中国新闻传播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国务院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方汉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惠赐了墨宝。这是方老在为《棋道·微传播》倾情作序之后,对新闻与“棋学”事业的又一次鼎力支持。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我十分敬仰的前辈,能够如此为擢升一个新学科、同时为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而持续足额地给力,真的使我感知到了托抚在我背后的一个温暖的手掌的存在。

“再传播”是一种接力,所以上本书中一些值得向受众和棋友们继续持续交流和传播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就好像传家宝要一直往下传一样。在“再传播”的理念下,本书中的内容有新开掘、新探索,诸多内容是“处女身”,原因之一是我一直在坚持原创,包括微传播,我特别反感也不屑翻炒别人的东西;之二是《棋道·微传播》“投石问路”的一年多来,太多的鼓励和期待,促使我一定要拿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来回馈社会、回馈新闻传播学界、回馈棋界,创建“棋学”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努力成果;之三是近一年来我与棋的感情更加暧昧亲密,对它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所以本书也许能发现更多的棋道中的不一样的美。之四是研究棋道、棋文化竟然会对新闻传播学有巨大的滋补回补与互补的作用,对我的讲课大有助益;之五是拜当今棋类运动红红火火、有2亿人热爱和喜欢它的大背景所赐。

一家媒体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棋道·微传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琴棋书画”是一家,对“琴棋书画”的传播,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传播,既然我们的先人已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棒打鸳鸯散”,更何况,在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下,生硬地分离它们就是一种“逆天”!所以本书中新增了“国粹聚首书画同贺”的栏目,借“棋家”的喜事,让四大国粹欢聚一堂,给看官多一种浸淫在传统文化中的享受,也借此可以理析一下它们组合在一起的道理,它们“组合”立世的法理。

为本书惠赐作品的书画名家,他们的名气虽然响当当,但没有一个是刻意邀请,因为他们是与我有多年翰墨缘的朋友,大多是我工作、学习过的4所大学的翰墨知己,同时,他们也是坚定地支持我的“棋学”创建,希望“琴棋书画”永远地共生共荣的艺术家

由是,他们的作品中既有艺术的元素,也有了知己的味道,书表志向,画写春秋、翰墨传情,韵味独具。

棋道通天泽世广 理论自信建“棋学”——李建新

棋文化街景


“名家专论·旗舰导航”是致敬版。向建树象棋理论高峰、探求象棋文化真谛的前辈致敬,向为棋道、棋文化的发展奉献智谋和撰写了华彩篇章的名家们致敬。

在我构思《棋道·再传播》的时候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棋学”、“棋道”、棋文化的建构和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众人拾柴,更需要有旗舰导引,需要有后学跟进。

因此,我心存侥幸又不敢存有太多奢望地给几位名冠当代的棋界前辈求教,拿《棋道·微传播》求教他们,同时祈望他们能够赐文鼓励并增彩《棋道·再传播》。想不到石毅、徐家亮、黄少龙、季本涵等名家均予以积极响应,分别惠赐了他们的作品,使得本书从学理上提升了品位和档次。

朱鹤洲、周明华老师“援助”了他们最有感悟与心得的文章;《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李中文先生的文章是石毅先生特别推荐的。

这些文章的视野、境界、情怀、功底、价值等等毋需我赘言,特别是三位前辈分别以88、87、80岁的高龄来亲自命笔,来为“棋学”奉献智谋,真的使人有难以言表的感动。前辈们的大师情怀让我们感知到了棋界一股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和生命力在不断地延续,这是棋道变为宽广的高速公路、甚至是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象棋的历史应该记住这些倾尽全力,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象棋事业、且成果卓著、业绩斐然的前辈们!

一个新闻人没有理由炒别人的熟饭,原创而且是有价值的原创是最基本的“谱着”。

“微文‘记’世、瞬间永恒”,是我一年来对微传播的继续实践与探求。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一个新闻学者永远的责任担当就是让我们曾经经历和感受到的可歌可泣的生活、以我们独到的发现和独家的文字表达而成为历史。

微文如何能够微言大义、能够“记”世,能够现象本质、能够启发寓意;瞬间如何能够永恒,一件微作品该怎样泼墨、怎样写实、怎样留白;笔功应该如何磨练、如何求精、如何彰显自我;心声如何体现大家的共鸣、如何喊出时代的强音、如何留下历史的对白等等,都包括在了“微文“记”世、瞬间永恒”这部分内容之中。

这是我一年的生活,也是我一年来云游的脚步、学术的思考、感悟的交汇。在这里,我已经分不清我是研究棋道,还是研究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中能够有这样美妙的融合,或许是一个由新闻学者创建“棋学”的“天意”!

这些微传播翔实地给我的生命进行了一个备注,同时也给了一个新闻人做一个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精进的实践者和探路者的机会。

较之有些人靠嘴、有些人靠舌头、有些人靠爹、有些人靠身体、有些人靠钱等,我只能靠自己手中的秃笔!

不管怎么说,一个不会观察、不会聚焦、不会写、不能用笔说话的新闻人,连一个只会背谱、机械走子、赢不知赢在哪里、输不知输在何处的三流棋手也不如。

“媒体关注·大众点评”是《棋道·微传播》出版之后媒体对作品的举荐,人民网、文汇报、中国象棋大师网等媒体和方汉奇、胡荣华、石毅、徐天红等名家对《棋道·微传播》的肯定,是我续写《棋道·再传播》的“理论依据”,也是本书能够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即与读者见面的最直接的“胜负手”。

棋道通天泽世广 理论自信建“棋学”——李建新

象棋


《棋道·微传播》最有创意的内容是“棋学”观点地提出和“论证”。

2017年6月16日,我在上海川沙古镇举行的“首届文化·传播·棋道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演讲中,明确地提出并闸释了创立“棋学”的观点。

“棋学”不是棋的学问而是棋的学科,就是在完善了它的棋史、棋理、棋实践(一个学科的史学、原理、应用等基本要素)的整合与升变之后,让它登堂入室,真正地成为与音乐、美术、数学、物理、文学、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等一样的学科,能够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能够有职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的培养层级,能够成为“显学”。“棋道社会·学理经纶”“专论新闻·广角全景”等内容就是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创设“棋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还比较艰苦。但既然历史把机遇赋予了我们,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唱好这出“楚汉新曲”。

特别感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我和责编柏伟先生及诸多高校和棋界人士认为,《棋道·再传播》是我们传播棋文化,创建“棋学”过程中的一个驿站。因为路途遥远,所以我们不敢滞缓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一场光复、弘扬与创建相结合的鏖战,所以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也需要诸位看官的掌声鼓励与喝彩加油!

李建新

2018年1月5日 上海 一打斋

本文原创作者属李建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翰墨   组合   琴棋书画   传播学   看官   象棋   上海   前辈   学科   脚步   自信   理论   媒体   作品   体育   文化   历史   新闻   李建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