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守财奴,吕不韦善风投?

“理财”这词,可不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


早在《易•系辞下》中,就出现了“理财”俩字:“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的是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得有一个正当的规范,禁止民众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才是正道。


古人们不仅早已有了理财的观念,还出现了不同的投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都有哪些流派。


苏轼守财奴,吕不韦善风投?


苏轼守财奴,吕不韦善风投?

苏轼——稳健理财派


咱们中国老百姓一直都偏好储蓄,其实无非是量入为出的传统美德。


说到苏轼,除了他的豁达有趣流传千年,其实他还是个挺会过日子的“经济适用男”。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后,工资减了,家里常常入不敷出,逼得他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自己的银两。


他在《答秦太虚书》中,把自己的理财方法交代得很清楚: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卜,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他规定自己,每天花钱不得超过150文。


每月发工资后,他先把4500文钱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用画叉取下一串后就把画叉藏起来,以免自己管不住手用了明日的份额。


另外,每天没用完的钱,他还会用竹筒装起来存着,万一有客人来才能有经费招待吃喝。


苏轼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精打细算了日常开支,保证了流动资金,又适当储蓄,给自己备了个资金蓄水池。


过去老百姓主要还是靠储蓄,毕竟日子过得紧巴巴,手头可用的闲钱并不多,只能从牙缝里挤点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么说来,苏轼也算是保守稳健一族。


苏轼守财奴,吕不韦善风投?

范蠡、白圭——逆向交易派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就是个理财高手。


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仇大业后,就辞官去了齐国,经过多年经营,成为一方土豪。


齐王封他为丞相,范蠡帮助齐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然而高处不胜寒,范蠡虽位及人臣,且家财万贯,财富和权势都达到了巅峰,但心里总是不安,想着物极必反。


于是辞去丞相之职,并散尽家财,搬去一个叫陶的地方。


在陶这个地方,范蠡再一次白手起家,没过几年,又赚到了万贯家财,被世人尊称为陶朱公。


为什么范蠡到哪都能聚财呢?因为深谙投资的本质。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著名谋士、经济学家计然曾提出: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及时掌握货物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就会懂得价格变化的原因。


价格高到极点,就会下跌;价格低到极点,就要上升。


当货物的价格贵到极点的时候,要及时出手,视其如粪土;当货物的价格贱到极点时,要及时买入,应视其如珠玉。


货物钱币要及时流通周转,如同流水那样。


范蠡是计然的学生,学到了精髓,他研究出了一套“积贮之理”,就是在物价便宜的时候,大量收进,即“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在大旱之年买下船只,等到洪涝之年,再把船只高价卖出去;

或者反过来,在洪涝之年买下马车,等到大旱之年再卖出去。


其实古人的这些道理,早就把如今的市场规律说透了。


当牛市出现的时候,大家看着日益高涨的行情,就争抢着追涨,这个时候,聪明的投资者就会尽快卖出;当熊市出现时,行情下跌,人们会非常担心,急着抛售,这时候,聪明的投资者就可以廉价加仓。


这种高抛低吸的投资策略,看来都是从范蠡这里偷师的啊。


战国时期的白圭显然也是妥妥的投资明星。


白圭的理财法宝就是观测市场走势,抓住最佳投资时机,使利润最大化。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他先是“乐观其变”,即预测市场行情,然后再做出决定。


“人弃我取”是指当货物供过于求,人们都不再购买时,他就趁此机会低价买进。


相反,“人取我与”,则是当市场上货物紧缺时,他再高价卖出。


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时低价收购粮食,到粮食欠收时又高价出售,从中赚取成倍的利润。


这种风格的投资人,对信息变化反应极快,一旦嗅到坑底的味道,就会果断出手抄底。


苏轼守财奴,吕不韦善风投?

萧何——长期投资派


比起高买低卖,汉朝的萧何更擅长长期规划自己的财富。


刘邦称帝之后,论功行赏,萧何位列功臣之首。


众人不服,刘邦说,“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众人一想,确实如此。萧何虽武不如韩信,文不如张良,但是萧何会谋划,能够运筹帷幄,保证大军的粮草供应,及时送来补给,是个善于规划的人。


粮草不足,兵马如何先行呢?


这样的人,放到现代,就是能规划现金流的人。


在投资中想要获得长期收益,也需要运筹帷幄,每次回撤时, 有了现金流支援,才能缓口气。


再看萧何功成名就之后,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财产的呢?


萧何晚年,在一些位置很偏僻的地段购置了田产,众人不解,身为大汉丞相,买房怎么不选市中心呢?


萧何解释到:如果子孙能有出息,那自然不需多虑;但万一子孙平庸,留下过多位置好的田产,无疑会引火烧身,成为别人惦记的对象。


留富贵不如留平安,这样以后至少能给子孙一个栖身之地。


萧何的后代,虽然未能再出过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却也世代平安无事。


可见,萧何的理财之道是知进退辨风险,远见者稳进


苏轼守财奴,吕不韦善风投?

吕不韦——风险投资派


《战国策》里大商人吕不韦曾经问他父亲:

“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后来,吕不韦便投注了他一生中最重大、最精彩的一笔风险投资,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即秦始皇的父亲,登上秦国王位。


而吕不韦也因这笔投资,获得极大收益,成为了秦国的相国,并且当了秦国的财政部长,财富何止翻了百倍。


这种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理财方式,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之为“用奇胜”


当然,高收益自然伴随着高风险,这类投资如果没有很好的退出机制,有时也会带来灭顶之灾。



古人们的理财观念和方式放到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老子毕竟是老子。


现代人的你,属于哪种流派呢?又更欣赏哪种风格呢?欢迎留言区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秦国   史记   货殖   田产   洪涝   珠玉   守财奴   大旱   竹筒   粮草   丞相   子孙   高价   货物   收益   价格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