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月亮,我们的心事向谁说?

如果没有月亮,我们的心事向谁说?

关于月亮,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膜拜问道的载体,更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寄情之物

开窗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玉盘皎洁,银辉披泻。千百年来,人类对月亮的传说与故事、敬拜与追问、诗词与歌赋,始终未曾消减过。

在2021中秋到来之际,我们也来聊一聊月亮,以及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若有若无、难以排遣的心事。

01

古人心中的月亮:饱含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中

1981年,仰韶文化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月牙纹彩陶罐是这次发掘的代表性器物,也是该遗址从首次到这次发掘过程中所得到的唯一完整器物。

这件彩陶上绘制的月牙纹样十分罕见。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古人最原始的天文学观念的体现——在古老的农耕时代,仰韶先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月亮的周期性运动变化与农业生长有很大关系,便以形象的图案绘制到使用的陶器上,以表达对月亮的崇拜;

除此之外,古人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月亮的阴晴圆缺就像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是月亮却可以再度“重生”,这不免让先民对月亮更加崇拜,以祈求月亮的保佑和关照;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人的想象里,月亮上应该匍匐着一只硕大的蟾蜍(蟾蜍与月亮之关系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淮南子·精神》:“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蟾蜍能成为吉祥神圣的灵兽,主要是因为它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能力,使它在远古被视为不死的神物。而这些特点,与月亮的特点不谋而合。蟾蜍膨大、缩小的腹部,如同月亮的圆缺,蟾蜍的“死而复生”有如月的盈亏相续。而月亮的这些特点,又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着相似之处。在远古时期恶劣的大自然中生存,小孩的成长很容易夭折,于是,先民们对后代的繁衍尤其重视,对月亮的崇拜由此产生。

无论哪一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心中的月亮,充满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那一轮明月,照亮了几千年前先民的虔诚的愿望和神往!

如果没有月亮,我们的心事向谁说?

出土月亮纹彩陶罐的30年后,也就是纪念发现、发掘“仰韶百年”的2021年,在渑池县重点打造的仰韶遗址公园里,当地政府将这个纪念点的场景雕塑采用具象、抽象相结合的手法,用发掘手铲和月牙纹彩陶罐组合成一个场景,供游人欣赏。在这里,发掘铲和彩陶罐都放大处理,手铲斜插在土里,月牙纹彩陶罐半掩半露,两种田野考古的主要元素组合,在明快夸张的视觉冲击力外,平添几分喜感与童萌。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当人类从意识觉醒时感悟到的自然规律,到灵魂中期待天与地、人与神共通的无上神力,这闪耀着华夏文明最初曙光的“月亮”,渐渐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全体华夏儿女不可或缺的精神存在和文化记忆。

02

诗人心中的月亮:寄情于对人格意境的托付中

如果让我们回答一个最典型的中国诗坛上意象的话题,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从我们幼时读李白的“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关于月亮的诗篇数不胜数。

如果没有月亮,我们的心事向谁说?

那么,文人心中为什么如此钟情月亮呢?

文人的内心常常是孤单的。有了一轮明月的陪伴后,他们便有了一种孤单的骄傲,一种人格上的清辉照人,一种人生坦荡的大辽阔和大境界。比如宋代张孝祥的《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此情此景,当家家户户都已经中秋团圆、开始亲情的时候,他一个人独步户外,扁舟一叶,应该说是一种孤单了,但因为有了明月的陪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在这样一个明月清辉之夜,诗人的心是清澈的,与明河共影,这种妙不可言只能悠然心会,不可示人。看,这种孤单的骄傲都有点令我们憧憬而向往了!

文人的内心又常常是从容的。因为有了一轮明月的陪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说,王维的一生,伤心可以有,悲苦可以有,愤闷可以有,偏偏王维可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们看,王维将自己交付于山川明月时,可以弹琴一个人听,可以大声长啸给自己听。他不需要有人听,更不需要向人倾诉,他只要月光,也只有月光,不会误读他,不会弃他而去,不会迁怒于他,这样的清风明月,对于王维,已足矣!

文人的内心又常常是潇洒的,奔放的。在他们眼里,有了一轮明月的悬挂,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生命中与天地共生的磅礴气势。比如李白,他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了一轮明月,让我们对故乡的丝丝牵念找到了生命中的永恒。他一首《月下独酌》,便将天上的一轮明月为他解了忧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想到人生不过如此,李白在内心深处展开自我交流,“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人生,哪有一辈子的不离不弃,还是趁着这月色,高兴一时是一时。我歌我舞我开心就行了。看,月光下的李白,是奔放的,不羁的,毫无节制的,他与天地共生,与自己共舞,如果说人生还有缺憾,那就让明月来陪伴我吧!

千里寄情,明月可托。

对明月的追问和思考,让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哲学意味、审美意象、人格意境的诗词名篇,因而,我们才有了清风明月的心灵情操,以及安顿生命的恢弘力量。

03

你我心中的月亮,不妨举杯于把酒问月的神交中

今天的你我,似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逐着意义与价值,却很少再有闲情雅致抬头欣赏天上的月亮。

也许,我们的不快乐,缺的正是这种“闲情”。

这种“闲情”,是我们一闲下来就会有涌上心头的一种感受,我们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忧来无方”,说的就是你我心中有常常会那么一种感情,有那么一种忧伤,会突然跑到我们的心头,不知为何,也不知何故,也没有因为离别,没有因为相思,没有因为恩怨,没有因为家国……没有,都没有,仅仅就是我们一闲下来涌上心头的丝丝心绪,它让我们偶尔惆怅,偶尔伤感,甚至感到痛苦,想排解却又排解不掉,想诉说却又难以启齿,只好无边心事压心头。

此时,我们不妨将心事托付给明月,学习李白“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只到夜郎西。”李白流放到比夜郎还远的地方,尚且可以将心托付给明月,我们这点点心事,又何尝不可呢?

如果没有月亮,我们的心事向谁说?

月色如水。月光下的你我,往往最是安静真实,也是我们最易与自己进行私密对话的时间与空间。如果我们此时以明月陶冶情操,在月光下自我对话,将白天里一切的困惑与不安,趁着这月色不断学习与思考,内省与反思,在安静中不断积攒自己的力量,从人生审美的高度来看,此时的我们便有了人格上的独立与高洁。

当我们学会与明月对话,便会拥有圣人般宽大的胸怀。如道家文化中所说的那样,任何东西都象明月一样,均是在损益之间相互变化的。所以,我们学会用看待明月的方法,去辩证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时,便知道了怎样去完成内心一些困惑的消解和平衡。如果我们的心愿意跟着明月一起走,盈亏之间,明月便不会忽略我们的心事,反而会可以见证我们的魂魄,见证我们的成长,见证我们的力量!

当我们学会与明月之间更多联结的时候,不妨将一腔心事托付给月亮吧!或者,你我举杯,以一杯彩陶坊天时月亮酒且歌且舞,岂不更好?

如果没有月亮,我们的心事向谁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月亮   心事   彩陶   蟾蜍   先民   月牙   李白   文人   古人   明月   诗人   月光   心中   生命   人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