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导读:把科学从“高冷的山顶”拉到观众身边,《嗨放派》用看似“傻傻”的实验,唤起人们心中对世界的好奇,更点燃人性中勇敢探索、满怀信念的美好特质。

文 | 三木

没有实验道具,只有实验手册:成员奇趣之旅最后的挑战,是挑战自己。

在结束了“世界上最短的群星快闪演唱会”之后,《嗨放派》成员们的奇趣实验探索之旅告一段落。这档以好奇心激发探索欲的科普节目不仅为观众带来三十九场逸态横生的奇趣实验,更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原创节目的探索以及生活美好的展现中为综艺节目融合创新注入新活力。

收官之际,《嗨放派》众主创接受了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的专访。节目总导演、制片人姚译添表示,《嗨放派》的底层创作逻辑在于发掘人们心中对世界的好奇,即使是看似“无用”的积累,总有某刻会在生活里发光。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嗨放派》节目总导演、制片人姚译添

用实验游戏调动科学逻辑,

平淡生活也可以如此有趣

科普节目怎么做?《嗨放派》用十期节目的实践与探索给出生动回答。

为酸橘子开启一场充满刺激的旅程,解锁橘子变甜的不同种方式;现代手段测量成语“白驹过隙”“俯仰之间”的时长,让时间“被看见”;十几台电风扇排列组合,竟然可以制造出人工“彩色龙卷风”……曾经人们眼中难以接近的科学发现,经由嗨放探索员的“不正经实验”,一一呈现在眼前。而那些原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议题,也逐渐显露出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正如这档节目播出伊始所说,许多伟大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将科学实验搬到大自然中,打开每个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嗨放派》捕捉到那些不起眼的起点,从生活细节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入手开启一场场实验游戏,鼓励人们去探索未知、发现创造。

每天送到门口的快递箱,一本实验操作手册,几件与实验相关的道具……嗨放探索员们要自力更生完成实验内容,得到属于自己的“实验结论”——原来给小猪挠痒痒,可以帮助它入眠;作为大多数的一般人,无法舔到自己的胳膊肘;我们也并不是总能控制自己的大脑,有时会被大脑“反控制”。

独特新颖的节目模式让观众为之眼前一亮。开播至今,《嗨放派》搭建了几十个实验场景,涉及太阳、动物、植物、社交、人体、化学、时间、脑力等各个领域的多个主题,让观众对科学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轻松有趣的实验受到众多观众的好评,并以年轻化的表现形式实现节目的破圈传播。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截至日前,《嗨放派》官方微博账号累积转赞评超1200万,主话题#嗨放派#阅读量近50亿,讨论量696.8万。节目中的多个趣味实验引发观众广泛热议,从“动物丰容”到“声音传播”,从“人体冷知识”到“脑力探究”,有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感慨“学习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有人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细节,认识不一样的自己。

《嗨放派》执行制片人陈未央表示,节目的制作初衷是“想做一档有趣的、不一样的节目”。在确立要大致方向后,主创团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千奇百怪的实验,让大家重新打开心中好奇的大门,去观察周遭的事物。“好奇有用,哪怕是无聊的好奇,即便无用,它也让你的生活变得有趣。”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嗨放派》执行制片人陈未央

将创作难点化为融合优势,

看似“无用”竟是“真香”

“难,太难了!”回忆节目创作的整个过程,“难”是主创团队反复提及的字眼。

陈未央坦言,“主题选择和实验选择都特别难,两者需要融合更难”。为此,《嗨放派》每一期的主题设定要综合实验选题的可操作性、是否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以及趣味性等多重考量,而所有的实验也必须在录制前经过反复试验。

在选题阶段,主创团队不仅向网友征集感兴趣的实验,更关注实验的趣味性、猎奇性、生活性、视觉效果以及是否易于动手模仿等不同维度的融合。“我们会对这些实验进行综艺化的改造,有一些是经典实验的巨大化或相加,如火焰龙卷风+焰色反应就是节目中的‘彩色龙卷风’也有一些根据我们自身对某些疑问的好奇进行设计。”《嗨放派》总编剧周懿洁说。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嗨放派》总编剧周懿洁

从首期节目把太阳“玩”出花样,到体会声音的传播进行“千米合唱”;从自制云海奇观,到身体与大脑博弈,纵观节目播出以来的奇趣实验可以发现,趣味不仅没有成为科学严谨性的“打折借口”,反倒让科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深入人心。

“官微私信里就有一些学校来询问节目中实验的做法、操作可实施性。我们也有给到节目组的建议,尽量帮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到其中。”节目播出后,以趣味实验传递科学知识的形式引来教育界的关注,探索趣味与知识相融合的学习范式让日常生活变身科学课堂。

融合趣味性的节目模式,让原本书本中的“死”知识变得“活”起来;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则使节目创作面临更高的要求。

节目副总导演马海文认为,这档节目最难的在于其高度的科学原创性。以第七期假象环球旅行自制火焰龙卷风为例,由于该实验涉及到较为专业的化学知识,所以节目组特意让一位父亲在制药厂工作的导演负责。前期测试的时候,专门请教了化学领域的资深专家,针对实验中“焰色反应”进行深入的学习,确保实验效果和操作规范。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嗨放派》节目副总导演马海文

“完整测试一个实验的工作时间可能是测试一个普通综艺游戏时间的两到三倍。”马海文说。从工业级护目镜、手套等防护装备,到专业操作人员、安全维护人员陪伴全程,为确保实验万无一失,导演组要反复进行实验和论证,保证其可行性与安全性。而像“焰色反应”这样的试验过程几乎是节目组每一个实验都要经历的过程。

当主创人员因为研究节目、研究实验、测试实验,慢慢成为了实验高手、科普达人,观众也从原来的满心怀疑,再次验证“真相”定律。有网友看过节目后评价道,“看橘子那期的时候觉得无用,但是现在的自己,正在边看节目边捏橘子让它变甜”。

当科创精神饱含人文浪漫,

内容价值实现纵深拓展

最显而易见的,《嗨放派》播出之后带动了大量观众对科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的关注。

“原来圈养的野生动物也需要我们帮助它们丰富生活”“同一地点,海拔越高的地方越早看见太阳”“夏天没有雪,那就自己造一场雪,只要想象力跟得上,在哪里都能找到出游的feel”……随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实验带来的情感与视觉冲击所触动,在理论知识中挖掘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嗨放派》在探寻人与自然的奇妙过程中,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无论是用一场奔赴“宇宙星辰”的浪漫旅程,表达普通国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憧憬与敬意,还是,还是实验制作浓浓“化学味”的特效,点赞老一辈电影人的艺术创作坚守,当科创精神饱含人文温暖,各种妙趣横生的实验不断引导着观众关注熟悉的生活与世界,感受生活中或许曾被忽略的美好,《嗨放派》无疑是一档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漫”综艺。

然而,在节目播出之前,主创团队对于节目效果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档节目观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门槛的,我们不确认孩子们是不是能看明白。”好在,这种深入浅出的大众科普受到了观众的认可,节目豆瓣评分开分7.2,截至收官依然保持在7.0,多家主流媒体点赞节目的人文价值情怀。姚译添直言,“看网友的评论和讨论,确实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也让我们今后的创作更有动力”。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从“超担心观众不买账”到“希望大人能带着孩子一起看”,节目带来影响是“超出预期的”。“观众们看到神奇的科学现象,既能学到知识,也能观察到嘉宾们在这个过程的变化。”姚译添将其视为一种“跨越屏幕与语言的‘陪伴’”,而在此过程中,《嗨放派》与观众有了奇妙的连结。

不设立标准、没有条条框框,看似是在做实验,实则更像是朋友们在一起,参与一些好玩有趣的体验,而节目中嘉宾们的真实状态也成为多数观众代表。可以看到,《嗨放派》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在内容聚焦、呈现手段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均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奇趣   好奇   趣味性   制片人   龙卷风   橘子   趣味   人文   有用   观众   导演   有趣   团队   节目   科学   知识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