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可不可以长见识?


读书到底可不可以长见识?

昨天,静一在空间看到一位陌生朋友写了这么一段点评:“读书多少和见识多少没有太大的联系。以今论今才是正确道路,以书中之理来衡量世事就是中了书的毒。

静一看到后觉得挺有意思,考虑再三,只回了两个字:呵呵


不知这位朋友是看了静一的哪篇文章、哪段文字才如此评论的,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静一只是想说:这样回答问题,是不是有点偏激和无知


下面我们就来大致剖析一下这位朋友的观点。

第一、“读书”跟“见识”的联系问题。

静一觉得“读书”跟“见识”是绝对有联系的。所谓“见识”,是指见闻、知识、接触的事物和感悟出的道理。而“”正是先人或今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通过文字、文章、书籍写出来的。书本身就是在间接的介绍别人的经历、见识。我们通过“读书”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会知道很多自己“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怎么说读书跟见识没有关系呢?

读书到底可不可以长见识?

第二、以古喻今、以古知今、今古相通,以史为鉴。

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历史不会反复重复它的事实,但会重复它的规律。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事,其实古人都已经遇到过了,而且他们已经把解决的办法、方案都“”出来呈现给我们了。我们没必要再重走一遍古人的路,而可以直接把他们留下来的方法、方案拿过来指导我们今天的行为、做法就行了。

我们常说的“借古喻今、以史为鉴”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人通过看书,借鉴古人的一些东西,不也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吗?南怀瑾先生在他写的《历史的经验》一书的“序言”中说:“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换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从历史的人事活动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做为自己的参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历史”,就会扩展、增加我们的“见识”。

读书到底可不可以长见识?

第三、那位朋友说:“以书中之理来衡量世事就是中了书的毒”,这句话就更是有点片面了。

对于书上讲的道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但可以做为大致参考啊。古代的人或事与现代的人或事相比都或许会有一些差别,甚至是很细微的差别,但大的事理是类似或相同的。如:曹操没有了、贾宝玉没有了、李逵没有了等等,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在今天不见得就没有啊。所以我们从小大人们和老师们就告诉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像《心经》、《道德经》、《论语》、《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等,书中讲的知识、道理,至今不还是在被人们学习、应用吗?怎么说“以书中之理来衡量世事就是中了书的毒”呢?万事一理,多读书、多学习古人的东西,对解决今天的问题怎么说就是“”呢?是不是这位朋友根本就没读过书啊?

读书到底可不可以长见识?

第四、这位朋友说:“以今论今才是正确道路”,我想问:如果我们今天遇到事情,还没有形成“知识”、“经验”和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你一点知识基础都没有,你又怎么去研究、怎么去解决呢?不管是我们普通人还是科学家,都要首先去学校学习,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哪怕是学习“认写”汉字、加减法、写作方法等等,也是一种学习吧?不识字、没文化,我们怎么研究今天的事情?怎么研究潜艇入海、飞船上天?就算最简单的刷码购物、财务来往,收付转账,哪样没文化能行?有些事情你凭空“以今论今”好使吗?温故而知新,你都是掌握了旧知识,有了文化基础以后才能够拓展、开发出新的天地呀!

读书到底可不可以长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黄帝内经   李逵   道德经   本草纲目   今人   世事   古人   见识   道理   事情   经验   朋友   知识   文化   体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