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的国际实践

碳税的国际实践


根据统计,已开征碳税的国家之间,税率水平差距较大,每吨二氧化碳收费从低于1美元到137美元不等。



8月以来,国内不少地区限电停产,部分地区甚至拉闸限电,直接影响民生。近期煤炭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国家发展改革委正研究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类似今年煤价翻倍上涨的现象从未有过。“这样不合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的‘手’就要伸出来管,还应该早点管。”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中国要适时推出‘碳税’。开始向生产环节征收,并逐渐过渡到消费环节。”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碳减排已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式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


《意见》在完善“双碳”财税政策中的另外两项部署分别是: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双碳”背景下的拉闸限电及创新高的煤炭价格,它们之间有何必然联系?碳税又能在期间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碳税究竟是什么?能起到怎样的调节作用?该如何征收?


碳定价机制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环境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典型的公用物品。这就会导致生产者肆意污染环境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现今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行为和其他环境污染行为一样,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负面效应并未完全转移至温室气体排放方,整个人类社会都承担了气候变化的恶果,这就会导致社会的实际碳排放量大于最优碳排放量。但气候无法像具体的河流一样分配产权,所以单靠市场调节手段根本无法解决温室气体超排的问题,政府的干预势在必行,为温室气体定价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崇尚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期望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合理配置资源,来解决污染问题。由于二氧化碳是对全球变暖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该机制又被称为“碳定价”。


截至目前,有超过70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碳定价机制是各国和地区应对气候问题所采用的重要政策选项。碳定价机制指生产商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需支付相应费用的政策,其背后的经济原理较容易理解:如果一项商品价格越昂贵,那么其使用量会越少。碳定价机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清洁能源投资,鼓励开发和销售低碳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


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两项内容。碳税又分为广义碳税和狭义碳税。狭义碳税特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对化石燃料按照其碳含量征收的税;广义碳税还包括对能源使用征收的税,主要是能源消费税。碳排放权交易指将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允许企业在一定排放总量的前提下,买入或卖出相应的配额。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通过发挥价格信号作用,引导经济主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同时形成一定的财政收入。


因此,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激励节能减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但二者各有优劣。基于外部性的理论,碳税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其具有规范的税收体制和完善的法律规定,因而政府的管理成本更低,在进出口的国际税收协调方面难度也更低。同时,在法律保障体系的支撑下,权力寻租和腐败的自由空间较小。此外,碳税的覆盖范围广,包括大中小型在内的所有碳排放主体都被纳入,因此,碳税的节能减排引导效应覆盖面更广。


同时,碳税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例如,碳税的开征需要经过一套标准化的法律程序,甚至可能遇到较大的阻力;碳税的累退性可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税负,拉大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征碳税在短期内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税负转嫁到需求端后,使得居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此外,不能对减排效果进行精确的预期和规划,造成减排总量具有不确定性。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市场定价方式更加灵活,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在社会公平方面,具有较弱的累退性,对低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较小;具有明确清晰的减排总量目标,并细化分解微观的数量化指标,促使各主体落实责任,有助于加大对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大型企业的集中统一管控力度,促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劣势主要反映在:一方面,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影响较大,信息不对称也影响着企业减排预期和动力;另一方面,作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配额分配不得当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不良现象,破坏规范体系,降低运行效率。


碳税覆盖面愈广 税率不断提高


由于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社会运行的功能,因此,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认为对污染性能源及气体征税是遏制过度碳排放对地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有效途径。碳税的主要实现手段有提高税率、拓展碳税覆盖范围,废除碳税豁免和征收碳关税。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截至今年5月,世界上已经实施的碳定价机制共计64种,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1%,其中35项是碳税制度,涉及全球27个国家。芬兰、挪威、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征收碳税,是世界上最早征收碳税的国家。进入21世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瑞士、列支敦士登等欧洲国家也陆续开征碳税。2010年以后,冰岛、爱尔兰、乌克兰、日本、法国、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新加坡、南非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征收碳税国家的行列。各国的碳税征收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作为独立税种,有的以早已存在的能源税或消费税税目的形式出现,还有的取代了之前的燃料税。


根据统计,已开征碳税的国家之间,税率水平差距较大,每吨二氧化碳收费从低于1美元到137美元不等。总体来看,欧洲国家税率较高,例如瑞典为137美元/吨二氧化碳,瑞士为101美元/吨二氧化碳。而且近两年还有涨价的趋势。例如,冰岛碳税税率在2020年上涨10%后,今年继续上涨,达到34.83美元/吨二氧化碳,从今年1月1日起冰岛向进口含氟气体全面征税,税率为19.79美元/吨二氧化碳。部分美洲和非洲国家碳税的税率较低,阿根廷、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南非等国家普遍低于10美元/吨二氧化碳。新加坡和日本是亚洲目前征收碳税的2个国家,虽然其税率水平较低,分别是3.7美元/吨二氧化碳和2.6美元/吨二氧化碳,但覆盖碳排放范围较广,分别达到了本国的80%和75%。碳税的征收需在一定高的税费基础上才能达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有关研究显示,2015 年征收碳税情景与基准情景相比,税费为10元/吨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排放将下降9.2%,约减排1.9亿吨,到2020年税费为30元/吨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排放将下降19%,约减排4.3亿吨。


有关学者对美国征收碳税的研究也得出结论,若美国要以碳税工具完成 2050年的减排目标,则碳税需达到100美元/吨二氧化碳,如此高的税负将严重挤压美国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影响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降低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因为税收自身的传导效应,在电力、燃料等能源源头征税,税负最终会转嫁到下游消费者身上,影响日常消费。目前,欧盟国家和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研究碳边界调整机制。据美国彭博社报道,欧盟已考虑对水泥、钢铁、电力等碳排放量高的进口产品征税,该政策预计将于2026年全面生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冰岛   智利   哥伦比亚   排放量   税负   税率   美国   税费   温室   气体   税收   机制   体系   美元   国家   体育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