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2020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国顶尖运动员同台竞技,奋勇争先,在给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用顽强拼搏的姿态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


东京奥运会赛事进行以来,我国奖牌榜喜讯频出,其中,相对于往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多个奖牌获得者的高校背景,有网友调侃,奥运会被打成了高校赛。


而多名奥运健儿来自同一所学校更是引发网友热议,上海交通大学在微博上接连祝贺校友汪顺男子200米混合泳夺金、校友陈梦女子乒乓球单打夺冠、孙颖莎夺银,校友许昕混双获银牌、校友马龙乒乓球男子单打夺冠、学生张芷婷三人女篮得铜牌、学生陈云霞组合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夺金,#奥运热度又被上交蹭到了#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截至8月4日12时,该话题阅读量达8131.8万,更有网友戏称“日本乒乓最大的对手是上海交大”。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盘点东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高校背景


那么,除此之外,本届东京奥运会奖牌榜上的还有哪些运动员具有高校背景呢?

全国跑得最快的副教授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以个人最好成绩9秒83,创造新的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而实际上,苏炳添是暨大2017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目前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西南大学难道是体育大学吗

在跳水、举重、跆拳道等项目上,西南大学学生获得2金1银1铜。其中,西大博士研究生施廷懋搭档王涵获跳水女双3米板金牌;硕士研究生谌利军获举重男子67公斤级金牌;硕士研究生廖秋云获女子举重55公斤银牌;博士研究生赵帅获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铜牌。

地大学子包揽羽毛球混双金银牌

7月30日的羽毛球混双比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2018级研究生王懿律和搭档黄东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校友郑思维、黄雅琼,双双闯入决赛,地大学子提前锁定冠亚军!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清华00后学子获双金

7月28日,清华大学祝贺杨倩“射落”双金,亮出杨倩大一军训射击成绩,网友纷纷表示,杨倩这是趁学校放暑假来东京拿两块金牌。

南体12名运动员出征奥运

南体孙玮获得体操男子团体铜牌,尤浩获得男子体操银牌,张雨霏女子200米蝶泳夺金,并包揽女子100米蝶泳银牌、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银牌、女子4×200米蝶泳金牌。

湖南师大学子破纪录

侯志慧抓举94公斤,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夺得女子举重49公斤金牌。湖南师大2017届校友李发彬在男子61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队再添金牌。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学生运动员”的进阶之路


相对于高校校友和高校任教老师,网友们更感兴趣的是东京奥运会上部分奖牌获得者们的青年学生身份,“他们是如何兼有学生和运动员的身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运动员进入高校大致有四条途径:


一是通过大学体育生的单考单招。选择单考单招,意味着无需高考,仅需要通过单招的四门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考试和各高校体育生招收条件,文化门槛较低,但进入大学后只能选择个人专项对应的运动训练专业。


二是参加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省统考术科考试。在参加该考试后,再参加高考,最后综合两次成绩分数计算总分。这类选择并不限制仅体育生参加,其他普通考生也可以报名,进入高校后,学的基本是和体育相关的专业,比如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等,毕业后很大几率是从事体育教育领域的工作。


三是经由学校竞赛体系进入大学。不同于以上先成为专业运动员后进入学校,也有部分人是以普通学生身份先进入学校学习,后入选国家队的。目前,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赛事已经纳入到国家体育项目管理中心竞赛计划中,这也意味着学生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经过学校选拔参加阶段赛事,凭借优异成绩在体育局注册成为运动员,参加高校的一些选拔训练营,成功后进入高校。


四是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现役或退役的专业选手符合优秀运动员的保送政策,免试进入大学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接收的高校也可以凭借运动员的声望扩大知名度,获得社会效益,比如我们熟知的邓亚萍退役后进入清华学习,姚明退役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毕业。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针对现役的运动员,很多大学是与国家队开展合作,由高校老师到国家队内讲课,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国家跳水队与人大进行合作,让运动员接触体育专项之外的知识,就读过程中为其适当延长学制,喀山大运会中国跳水队奥运冠军火亮的学籍就在中国人民大学;


另一种是从高中升上来的青少年运动员,很多大学为他们设置了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延续了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的连贯性,同时兼顾学业和训练。通常而言,考生先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水平运动队专项测试,然后参考各个大学公布的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简章,参加省内高校的校考,最后凭校考成绩和高考成绩进大学。


具体的考核方式又细分为参加高考和不用参加高考的,参加高考的门槛是考生必须是二级运动员,而且文化课成绩要达到一段线或者一段线的65%;不用参加高考指的是如果为一级运动员及以上,部分学校可以免试入学,进入学校后,可以选择学校限定的体育以外的专业,就比如00后双金获得者杨倩从清华附中进入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选择就读于经济管理学院。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体教融合”下的体坛盛象


网友对于有高校背景的运动员的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们既是学霸,还能在高水平国际赛事上获得奖牌,是绝对的天之骄子;也有网友认为,这些运动员是“伪学霸”,因为他们的文化课分数其实并不高,无需过多吹捧。但无论如何,国际赛事上涌现了很多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这一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这至少反映了三个趋势,一是运动员文化素养提高,二是运动员的招收途径多元,三是运动员培养体系越发系统化完善化,而这背后是体教融合不断深化的结果。


体教融合是适应我国国情实行的政策,回溯这一政策,其背后有深厚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在“效率优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思路下,我国引入了前苏联的三级训练网,建立了县市体校、省体工队和国家队的体系,我国在投资效益高,获胜概率高的单项项目上的成绩突出,但此时高水平运动员主要通过体育系统培养,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很多运动员在退役后存在安置问题。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转变体育项目的发展思路,开展体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并组建不同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下属协会,也开始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在体教融合的政策导向下,一方面涌现出了一批批“体教融合试点中学”,一方面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招收有序开展,并与省市队、附属高中形成贯通式培养模式。


而后,我国进一步进行协会实体化改革,2016年后,多名知名运动员被任命为项目协会主席,比如刘国梁、姚明、郎平等,在宏观层面上,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不断弥合,在微观层面上,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逐渐完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取长补短。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正如澎湃新闻所提出的,“我国的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独立管理、以为国争光为导向,而学校体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是以提升学生体质为导向;二者在目标、导向、考核都存在差异,导致两个系统形成不同的要素配置差异;体教融合是要消除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两个系统固有的机制、体质障碍,促进体育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做大青少年体育群体的基本盘,服务更多元的体育目标。”


在体教融合的浪潮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优秀学子出现在各大国际顶尖赛事上,正如姚明所说,“未来中国高水平运动员多数会出自校园,这不是大家认同不认同的问题,而是客观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体育成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必修课,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培养了一代青年人的领导力、协作力、抗压力。


就像两会期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出的,“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是给孩子优秀而健全的人格。”

揭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学生运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东京   运动员   奥运会   运动队   体育   学生   举重   银牌   中国   赛事   校友   成绩   男子   高校   学校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