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1947年1月8日,阎锡山系国军突然袭击文周西村抗日根据地,4天后刘胡兰惨遭叛徒出卖,牺牲在敌人铡刀下,现场惨烈,血染广场,几天后她的尸体才被收敛入棺。

15岁,本是一个人最绚烂的年纪,刘胡兰却用生命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永远活在万千中国人心中。

毛主席听说她的英雄事迹后,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是这位女英雄的情感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今天我们一起细数刘胡兰的3段婚恋故事,揭秘她花季青春里的动人情感。

1932年10月8日,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传出一声又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啼声,刘胡兰出生了,父亲刘景谦尽管嫌她是个女娃,但毕竟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看着也算亲。

刘胡兰出身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就在她出身的前一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争夺中国。

当时的中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封建地主压迫奴役,刘胡兰的父母虽然是种地的好手,但是天灾兵祸之下,任凭他们怎么辛苦劳作,依然填不饱肚子。

所以,父亲给刘胡兰最早起的名字是刘富兰,一个“富”字寄托了她们家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能够摆脱贫苦的希冀。

刘胡兰的母亲王变卿在遭遇地主狗腿子毒打后,身体一直不好,生下刘胡兰妹妹刘爱兰之后,病得更厉害,最后在刘胡兰4岁时离世了。

年幼丧母的刘胡兰和妹妹跟着父亲生活几年后,家里又迎来一位成员,她的继母胡文秀。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刘胡兰父母和战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浪潮,刘胡兰所在的文水县也不例外,在县长顾永田同志的带领下,文水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先后多次伏击日军。

随后,这股抗日救国思想之风刮到云西周村,当地人民不但成立了抗日民主村公所,还成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并且办起抗日小学。

9岁那年,刘胡兰上了当地的冬学,上学的第一天就将自己的名字从刘富兰改成刘胡兰,之所以选择“胡”字,据说是和待她不薄的继母胡文秀有关。

只可惜简单的冬学不上多久就停办了,但是继母看到刘胡兰勤奋好学,就在家里利用农闲的时候继续教她读书、认字。

随着当地抗日工作的全面展开,刘胡兰的父亲也加入到为八路军运送粮食补给的队伍中,每次回家都会给刘胡兰和妹妹讲述八路军的英雄事迹,还教育姐妹俩:

“八路军是领导人民过好日子的,答应下八路军的事,咱就是拼上命也要完成。”

10岁那年,刘胡兰被选为儿童团长,她带着小伙伴们,除了帮助八路军传送情报,还干起了站岗、放哨以及掩护伤员转移等事宜。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小小年纪的红军战士

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刘胡兰曾把抢粮食的敌人诱导到地主家里,保护了农民的口粮,也曾帮助地区干部除掉地主汉奸刘子仁。

还有一次,她主动参加伏击日军的夺粮战斗,在战场上一面救助伤员,一面运送弹药。

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小女孩刘胡兰亲眼目睹英勇的战士为革命献出生命,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使她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她留在抗日队伍中的决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反动派疯狂抢夺革命果实,刚刚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刘胡兰,跟着八路军战士转身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浪潮中。

因为战斗中出色的表现,刘胡兰被选送去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把学到的斗争理论宣讲给姐妹们,还带领她们做军鞋,看护伤员。

1946年6月,14岁的刘胡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困难面前不低头,敌人面前不屈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家里人看到刘胡兰如此热心革命,并取得不小的成绩,一面为她高兴,一面为她的安全担心。

尤其是疼爱她的奶奶,多次劝她说女孩子不要抛头露面,还张罗着为她说媒,心里盘算着姑娘要是嫁人了,就收心了。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第一次婚恋:父母之命下订婚,得知真相后退婚

在刘胡兰老家周西村,姑娘们一般12-15岁就开始许配人家,刘胡兰早到了婚配年龄,而且长相俊俏,大眼睛,圆脸盘,15岁就长到了1.6米还多,来她家说媒的几乎踩断了门槛,只是因为她忙于革命,才迟迟没结亲。

现在,家里有威望的奶奶说话了,她的父母也就行动起来,那是1946年3月,刘胡兰的奶奶去世没多久,邻村一户姓陈的人家派人来刘胡兰家提亲,他们的儿子叫陈德令,生的高大魁梧,不但是个劳动好手,而且思想进步,早早就在县里参加了革命。

刘胡兰听了对方的介绍后,觉得各方面条件和自己挺相配,就在害羞中默许了这门婚事。

万万没想到,陈家闹了个大乌龙,他们压根不知道儿子在外面自由恋爱了。

直到陈德令返乡回家,听到父母说给自己定了亲,才赶紧对父母说:“我知道胡兰子是个好女娃,但是我已经自己找了对象,不能再和她定亲了。”

父母急得团团转,陈德令赶紧找上刘胡兰去说明情况。

他首先为父母的行为给刘胡兰道了歉,然后对她说:

“胡兰子,对不起,我已经有了对象,组织上也同意了……”

刘胡兰没等他说完,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她思想开明,而且通情达理,安慰陈德令说:“我们家也是不了解你的情况就答应了,现在说清清楚了也好,咱们把婚退掉,对你我都好。至于父母那里,我们各自慢慢解释吧。”

解决了这次乌龙订婚事儿,两个年轻人还交流了彼此的革命经验,谈得很愉快。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这件事,直到陈德令80多岁的时候,还历历在目,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

“刘胡兰很开朗,品德相当好,不仅归还了我家的彩礼,我结婚时还前来祝贺哩。”

刘胡兰的这次婚恋,因为旧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俗,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订下,在明白原委后解除。

因为刘胡兰本人良好的品行,开明的思想,两个家庭之间没有产生矛盾,两个青年之间还结下了友谊。

她在其中的表现,让我们对“事在人为”这个词有了清晰的认识,哪怕是旧社会延续千年的婚俗观念,在一个接受革命新思想的女青年面前也甘拜下风。

在旧社会,从鲁迅、胡适到徐志摩发妻张幼仪等,都是旧式婚俗的牺牲者。

和这些因为旧的婚俗痛苦一辈子的革命烈士以及文人志士相比,刘胡兰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里更多的是她自己个人的努力。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陈德令

第二次婚恋:战友情心心相印,牺牲前退还信物

在第一次订婚事件后不久,邻居白梅家也曾上门提过亲,不过因为他在阎匪统治区做医药学徒,身份不明,身为党员的刘胡兰考虑到组织上的原因,就拒绝了。

这以后,刘胡兰对家里张罗提亲的事,不怎么上心,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

没想到她在火热的革命中竟然碰到了心仪的男子。

那是1946年10月底,刘胡兰在照顾伤员时,遇到了前来云周西村疗养疥疮的王本固连长。

王本固不是刘胡兰同乡,他是河北人,15岁参加革命,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战斗中染上了严重的疥疮,只能暂离部队养伤。

原本他的疥疮得休养几个月才能好,但是自从刘胡兰负责照顾后,帮他勤换药水,勤洗衣物和被褥,并督促他按时洗澡,半个月不到就好的差不多了。

两个人在你来我往的接触中,亲切交谈了各自的家庭情况以及工作情况,彼此很投缘。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刘胡兰在电影中的形象

刘胡兰听王本固讲了自己的战斗经历后,感叹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表现,而王本固则对刘胡兰这个小小年纪就加入共产党,讲话干脆、干活利索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心。

当他的伤口全部治愈时,正好接到了上级要求归队的命令,王本固在离开的前一夜特意约了刘胡兰出去散步。

他前后多次感谢刘胡兰的用心照顾,就是说不出口“喜欢你”这三个字,无奈之下拿出一块干净的手帕送给她。

情窦初开的刘胡兰看看手帕,又看看王本固涨红的脸庞,自然也就明白了他的心意。

王本固看到刘胡兰红着脸收下自己的手帕,就知道对方心里也有他。

一个月后,王本固所在部队再次经过云周西村,刘胡兰开心地约了王本固去家里吃饺子,王本固将一条毛毯、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他们家,算是自己的订亲礼。

刘景谦夫妇默许了这门亲事,破例开酒招待了王本固,两人就算订婚了。

离开时,王本固深情地对刘胡兰说:“组织上目前只同意我们订婚,结婚还要再等一等,战争也没有结束。”

这个刘胡兰自然也懂,她温柔点头表示同意。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然而,两个相爱的革命青年没有等来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却等来了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消息。

1947年1月8日,阎锡山手下突袭云周西村,刘胡兰遭到叛徒出卖,四天后,也就是1月12日,她被拉到大庙广场问责,敌人原本希望刘胡兰出卖组织换取性命,但是被刘胡兰严厉拒绝。

牺牲前,刘胡兰就已经预感到自己这一次凶多吉少,她特意将王本固送她的手帕交给继母。这个善良的姑娘,直到这个时候还惦记着未婚夫的幸福。

她的举动分明是暗示王本固不要为他伤心难过,缘分到了就娶别家姑娘吧。

反动派拿刘胡兰没办法,便给了她和其他革命者同样的死亡选择,刘胡兰毫不畏惧,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从容走向敌人铡刀下,英勇牺牲了,当时年仅15岁。

战争形势太严峻,三个月后,刘胡兰的未婚夫王本固才带着部队打回云周西村。

当他得知未婚妻刘胡兰被敌人残忍杀害后,愤怒无比,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睛,一心想着为她报仇雪恨。

可惜刘胡兰再也回不来了,他俩短暂的缘分就这么尽了。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第三次婚恋:家乡旧风俗,和同村死者办理冥婚

那么,刘胡兰已经牺牲了,怎么还会有第三次婚恋呢?

这又得从当地的风俗习惯说起,山西一些农村对于那些很早就订婚的姑娘小伙,如果没等到正式结亲就去世了,则需要在他们死后进行“阴配”,即举行冥婚。

其实这就是旧社会的一种迷信行为,贫苦人家认为不给订婚的人完婚,会招来作怪的鬼魂,影响家宅安宁。

而所谓的冥婚,就是把两个死去的男女埋在一起合葬。

刘胡兰牺牲后,好多天没人敢来收尸,最后在他大伯刘广谦的操持下,将她与同一天牺牲的石六儿阴配,完成冥婚,为刘家的未来“驱灾避嫌”。

石六儿,和刘胡兰同村,是一名土改积极分子,在刘胡兰牺牲之前,他和张年成、石世辉、石三槐、陈树荣、刘树山六人逐一被阎锡山系的国军残害在铡刀之下。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石六儿等六人雕像

当王本固知道未婚妻和石六儿埋在一起,还是因为不可理解的迷信理由,他十分生气,专门找了刘胡兰的父亲质问他:

“去年底我离开云周西,在你家喝的酒,吃的饺子,给您老送了石头眼镜,军用毛毯和一支钢笔,你们家收了彩礼就是定了亲,按照民俗胡兰子已经是我的人,你们为什么还要让她和别的男人埋在一起?要把胡兰子重新安葬。”

这一幕被刘胡兰12岁的妹妹刘爱兰亲眼目睹,若干年后,她清楚地记得王本固在父亲面前火怒三丈的样子,只是当时她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就把订礼退还给了王本固。

那时年幼的她不懂为什么?

后来才知道,他这个准姐夫是在心疼姐姐刘胡兰,他知道刘胡兰肯定不愿意自己和一个不熟悉的男人合葬在一起,她埋怨刘胡兰父亲为什么好几天不去给刘胡兰收尸,不去把毛毯给刘胡兰裹在冰冷的身上。

最后,王本固提出重新安葬的,县委县政府出面第一次为刘胡兰迁了坟。

刘胡兰的第三次婚恋因封建迷信而起,在未婚夫的坚持下以打破封建迷信的举措结束。

王本固的行为,在刘胡兰家人当时来看,是一种自私行为,但是王本固作为一名战士,他怎么允许自己身为革命英雄的未婚妻在死后被封建迷信玷污。

无论是站在未婚夫的角度,还是革命者的角度,王本固“破坏”刘胡兰的第三次婚恋之举无疑是一种正确行为。

10年后,刘胡兰烈士陵园正式建成,她的遗骨也被单独迁进陵园,地址就在文周西村,1971年,为了纪念刘胡兰,云周西村更名为刘胡兰村。

1947年,刘胡兰血染铡刀,牺牲后未婚夫问:为何与他人合葬?

结语: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勇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任弼时第一时间将此事向毛主席做了汇报,1947年,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8个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党和国家对刘胡兰英雄行为的肯定。

2021年1月12日,是刘胡兰烈士牺牲74周年纪念日,虽然她已经离开我们74年了,但是她的英雄事迹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过去,我们在她的英雄事迹中见证了她的勇敢无畏,今天,我们在她的婚恋故事中窥探出她的高贵品质和女子柔情。

无论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还是青春少女的真挚情感,都是刘胡兰展现给我们的风貌,她面对敌人屠刀的大义凛然,她面对情感的有礼有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姐姐刘胡兰待字闺中的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铡刀   文水县   未婚夫   疥疮   牺牲   婚俗   继母   旧社会   伤员   手帕   婚恋   敌人   家里   父亲   父母   体育   胡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