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我演聂耳最合适

赵丹:我演聂耳最合适

开拍《聂耳》前合影,前排左起:仲星火、张瑞芳、江俊、赵丹,后排左起:黄绍芬、郑君里、高博

1959年初春,在上海巨鹿路常熟路口的一幢小楼上,于伶和孟波、郑君里正在商讨电影剧本《聂耳》的若干细节,赵丹突然推门而入,顿时使屋子里的气氛活跃起来。赵丹情绪激动,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自己与聂耳交往的点点滴滴,最后才和盘托出自己不请自来的真实目的,原来他是毛遂自荐演聂耳,他说:“我了解聂耳,我俩性格相似,又是好朋友,我演他最合适了!”

赵丹:我演聂耳最合适

赵丹《聂耳》剧照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聂耳创作最活跃、最丰盛的时期,就在这时他认识了赵丹。那时聂耳创作了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剧中赵丹和聂耳同台献艺,聂耳是主演,赵丹参加合唱,后来他们又一起参演了《姐姐》和《警报》两部戏,两人结下深厚的友情,聂耳还常去看赵丹拍电影。那天在影片《女儿经》的拍摄现场,赵丹饰演的是一位被妻子不停抱怨的失业青年。一天早晨,他再也受不了这社会的种种不平和妻子无休止的责难,准备以自杀来了结一切。离家前,他亲了亲女儿(陈娟娟饰演),算作向自己的生活告别。这个镜头很长,赵丹感到难以入戏,因为他感受不到主人公绝望无奈的复杂情绪。导演沈西苓也只好耐心地等着。在一旁的聂耳看到这个情形,就拿起小提琴拉起戏中的乐曲来。这委婉哀愁的旋律逐渐地感染了赵丹,使他很快地体验到主人公的绝望无助、求死怨生的悲苦心情,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个长镜头的拍摄,多少年后,赵丹对此事仍记忆犹新。

赵丹:我演聂耳最合适

在赵丹被告知自己正式得到聂耳这个角色之后,他高兴极了,他与该剧一些创作人员到提篮桥、北京路、淮海中路等聂耳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因为要拍摄聂耳在晒台上拉小提琴的情景,赵丹找了孟波(影片编剧之一)、高正(影片制片主任)等一起去上海音乐学院,找老师了解乐理知识,认真学习拉提琴。

影片开始时的聂耳只有19岁,是个年轻人,在此后短短的五年中,他从一位热血青年成长为成熟的革命音乐家,这对于当时年近45岁的赵丹来说是个挑战,但赵丹没有把表演的重点放在“装嫩”上,而是用自己的演技将聂耳的“形”“神”结合起来,尽可能细致真实地去展示聂耳内心世界的变化。由于是经常在外地拍片,赵丹与妻子黄宗英只能鸿雁往还。因为赵丹拍起戏来十分投入,所以时常心神恍惚,有一次写信竟连自己家的地址都写错了,而且还将爱妻的名字写成了“黄宗宗”。多亏邮递员认真负责,才将信送到了黄宗英手上。

拍《聂耳》时,刚巧赵丹的长女赵青也在上海拍摄她主演的舞剧艺术片《宝莲灯》,由于在上海,所以父女俩常有接触交流的机会,赵青后来在回忆时说:“那时明显看到年近45岁的父亲好像突然变得年轻了,活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为了演好年轻的聂耳,他不仅内心下功夫,在外形上也下了大力量,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跑步,有时作为女儿突然感觉不到他是我的父亲,而觉得像我同年的知心朋友一样。”赵丹摆脱了过分追求形似的包袱,就这样一步步去接近角色。1959年国庆十周年,《聂耳》作为献礼片公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观众中无论是熟悉聂耳的人,还是不了解他的人,都说赵丹把聂耳演活了!

(本文选自《上海采风》2015年第10期,作者方敬东,原文题目为《孕育了影片<聂耳>的艺术家们》本文略作删节。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音乐学院   扬子江   自来   晒台   心神恍惚   常熟   上海   主人公   绝望   情绪   妻子   本文   父亲   女儿   影片   体育   赵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