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疯狂围攻,长安(西安)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二

前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布了第一篇严肃的,非娱乐性的文章《面对西方的疯狂围攻,长安(西安)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想网友报以极大地热忱,在大家的鼓励下,今天继续发布第二篇《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没有看到第一篇文章的网友,可以关注本号查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

作者|西安旅游协会副秘书长 梁立

秦岭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这片渭河冲积平原,被称为关中。其在秦岭的滋润下,水源丰沛;在黄土高原的庇护下,土壤肥美。其周边有“四塞之固”易守难攻,让这里使先民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四塞”分别是东函谷关(崤关、潼关)、西大散关(大震关),北萧关(金锁关)、南武关。因时期不同,关隘有所变化,四关之中,是为“关中”。

南部的秦岭与北部黄土高原一起护佑着关中平原。秦岭最早的名称是“南山”“中南”“终南”。

《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毛注:“周之名山,中南也。”也就是说,起码在周代,已经用“终南”及“中南”来称谓秦岭了。

前些年,社会上假托《史记》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实为谬传。但在《汉书 东方朔传》、《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均记载:“夫南山,天下之阻也”。

那么,什么时候“南山”被称为“秦岭”呢?

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指出: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乃秦岭名称的最早出典。

据作者考证,《两都赋》中,班固确实用“秦岭”取代了“南山”和“终南山”。《西都赋》中有“睎秦岭,睋北阜”“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之语;《东都赋》中有“秦岭、九崚,泾、渭之川”。至唐代,秦岭一词多次出现在唐诗中,有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白居易的“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但唐人似乎更爱用“南山”“终南山”入诗,其诗不胜枚举。

关中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要从炎黄说起。这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高度一致的。

《国语•晋语 重耳婚媾怀嬴》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今陕西武功县漆水河),炎帝以姜水成(今陕西宝鸡市区内的清姜河)。

由此可知,炎黄部落都发源于关中渭河平原。炎帝部落早先生活在关中渭河上游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黄帝部落早先生活在渭河中游,后迁移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炎帝部落之后主要活动区域为渭河及黄河中游地区,黄帝部落之后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译文: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表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表明黄帝时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

《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i)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xióng)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hǔ),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译文: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守纪律,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炎帝也好欺凌他人,因此诸侯们都拥护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貙(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三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这就是说,炎帝先是“天子”,只不过最后被更有德行的黄帝取代了。两个部族通过“阪泉之战”合并成了一个大部族,两人由此都成为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

那么炎帝与黄帝是否是亲兄弟,历代都有讨论,这就有待史学家考证了,但炎帝与黄帝分别不止一人,多为史实。

据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蚩尤部落主要在江淮流域。之后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则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期又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之前“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

炎帝和黄帝留给我们哪些姓氏?

黄帝姓公孙,氏有熊,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佶、儇、衣。

炎帝姓姜,其后演化出的姓氏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

黄帝之后的帝位传承(据《史记》整理)

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帝喾(kù)——帝尧——帝舜(shùn)——帝禹

面对西方疯狂围攻,长安(西安)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二

上古帝王族谱(据《史记》整理)

黄帝驾崩后葬在哪里?

《史记》:黄帝崩,葬桥山(陕西黄陵县乔山)。现在全国还有几处黄帝陵,但在陕西黄陵县志里明确记载着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其中包括著名的汉武帝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筑台祈仙,以保佑武运恒昌,长生不老。

《黄陵县志》还记载历代皇帝频繁派遣大臣赴黄陵祭祀。在民国时期,1937年 四月五日清明节,国共两党一起联合祭祀黄帝,祭文由毛主席撰写。(黄陵县志: 民国26年(1937年), 四月五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国民党代表张继、顾祝同、孙蔚如等共祭黄帝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zhuān xū)为高阳,帝喾(kù)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姓氏的源头,也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由来,这些与关中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面对西方疯狂围攻,长安(西安)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二

西安城夜景

面对西方疯狂围攻,长安(西安)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二

西安城夜景

面对西方疯狂围攻,长安(西安)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二

西安城夜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西安   涿鹿   渭河   炎帝   黄土高原   关中   公孙   秦岭   炎黄   史记   轩辕   黄陵   长安   黄帝   诸侯   民族   疯狂   集团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