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导语:百善孝为先,母慈儿孝是古代一种和谐家庭关系的真实写照,然而放在当今社会,却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一方面是父母逐渐老去相依为命,另一方面是儿女为养家糊口远走他乡打拼挣钱。现实的状况是陪伴父母的那份孝心如今显得特别弥足珍贵,于是逢年过节成为很多老人翘首期盼的,因为只有那个时候一家人才能够团圆。或为生计,或为亲情,当“空巢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的时候,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他们的孤独和精神需求问题。在2014年底的时候上映了一部讲述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打拼儿子亲情隔阂的电影,虽然剧情平淡无奇,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人们的内心,借此也让远离故乡的年轻一代人扪心自问:你多久没有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了?这是一部很写实的电影,父亲的深情与儿子的淡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绝大部分商业电影追求票房获取经济利益不同的是,电影《那座山》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在票房和排片上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看的观众也很少。但是从电影选题和立意来看,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去揣摩和品味的电影,站在角色双方的角度,人终究有老去的一天,你也会成为盼儿归的老父亲。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体察不到亲情的疏离,但是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你会对父爱如山这句话会有很深的感触。每一个为人父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于是在年轻的时候可谓是倾囊而出,为儿女们的成龙成凤耗尽毕生心血。反过来,当他们老去的时候,需要的回报仅仅是儿女回家的陪伴。

一部小众电影,投资方并没有选择所谓的知名演员,而是用类似素人演员的阵容来演绎这个故事,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遭遇,背后所折射的农村“空巢老人”缺乏陪伴现象的困局,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

这部电影拍摄的初衷就是让社会正视“空巢老人”这个群体,同时也呼唤作为儿女的年轻人应当在拼搏之余不忘远在故乡的亲情呼唤,常回家看看。一顿饭,一次促膝长谈,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远比物质给予重要。

小众电影的最大感触,对亲情而言,最深情的爱是回家和陪伴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从镜头运用和后期制作水平来看,这部电影显得非常一般,但是它所要讲述的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正是它的毫不起眼和受众面很小,很多人不屑一顾的时候,电影带来的感触却是很深的。

电影的片名一语双关,一方面横亘在父子之间的亲情隔阂犹如一座山,阻隔了城市的喧嚣和乡村的宁静;另一方面,故乡的那座山依在,承载了儿时欢歌笑语的熟悉环境,在若干年之后变得物是人非,孩童已长大,父亲却老去,往昔时光一去不复返。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有些爱,来不及等待,趁父母身体还好的时候,多回家看看,陪伴他们度过难得的团圆时光。这部电影也是围绕着假期团聚这件事展开的,有满怀希望,也有愧疚之情,它所描绘的很多都是人之常情。当假期将至,你是否有回老家的计划,这也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选择。

即便它是一部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但是选取的社会题材与我们休戚相关,却值得每个人去看一遍,看过之余才能深切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回家与陪伴,才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工作忙不是借口,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想念父母之心。

爷孙三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亲情的纽带维系着整个家庭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在角色设置上,从爷爷到儿子再到孙子,代表了三代人典型的生活状态。整部电影戏份最多的是李万年饰演的爷爷刘忠实,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和举止动作的细微观察,老艺术家李万年完整地还原了一个“空巢老人”的真实状态。

独居丧偶,在大山深处以种茶为生。随着年龄增大,那种生活上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此时的他,更需要的是亲情的温暖,也代表了一个群体对亲情团聚的渴求。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孙信宏饰演的儿子刘晓义在城市里扎下了根。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这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模式。然而,在城市里打拼,在无数的应酬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其中的辛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忙于事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疏于对老父亲的尽孝心,无形中加深了父子矛盾。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武泽锦熙饰演的孙子刘东东俨然成为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一位成员,然而父母忙于事业疏于照顾让他产生很大的落差和孤单感,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他对农村生活也充满了向往。正是只有回老家才能让爷孙见面的仅有机会,让爷孙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尽管三代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

温馨的结局,映射的却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回趟老家有多难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对亲情生活状态的现实写照。无论是独居老家的父亲,还是远在城市打拼的游子,在传统节日里,最深情的无疑是对亲人的思念。当思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敦促每一位游子踏上归途,在难得一次的团圆饭上完成对亲情思念的释怀。

面对亲情的召唤,我想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那种回家的温暖。只不过,当再次踏上归途,留下的依旧是父母孤独的身影。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一桌饭菜,品尝的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体会到家人坐在一起的幸福,也让老人倍加珍惜这个幸福的时刻。与其说通过一顿饭来尽那份孝心,不如说是老人通过亲情的陪伴让孤独的心感受到了温暖,也让亲情的守候有了让各方皆大欢喜的结局。

其乐融融的画面,也许只会在传统节日里才会上演,更多的时候是在平淡的日子里独自守候下一次久违的团聚。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回老家,应当是每一位游子必须面对的,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作为借口。工作应酬占用了你的绝大部分时间,无论再忙,应当给亲情留下一点闲暇时间,善待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用简短的电话敷衍了事。电影里这对平凡的父子,通过演绎一个小故事探讨了当今社会上的一个共性话题,那就是“空巢老人”与子女的相处。面对发自肺腑的亲情呼唤,我们回趟老家陪伴在父母身边到底有多难。

“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我们要常回家看看,陪伴才是最好的孝心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其实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却缓解不了内心上的孤独。辛苦大半辈子把儿女拉扯大,尽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却在日益衰老的时候面对亲情的疏离,无形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独居丧偶等老人的增多,因缺乏陪伴造成抑郁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才是作为儿女尽一份孝心的最形象说法,它代表了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理解和感恩。

电影《那座山》关注“空巢老人”现象困局:呼唤年轻人常回家看看

“空巢老人”现象的确令人心酸,人都会变老,如果做换位思考,很多人都会想象得到那个时候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当孤独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那么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孝心,并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经常回家看看,看望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比什么都来得实际,因为这才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

“常回家看看”并不是一种表面上的口号,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有愧于父母翘首以盼后的思想觉悟。用实际行动,让心真正地回归故乡,让爱和关怀反哺父母,这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大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老人   都会   电影   困局   孝心   游子   儿女   故乡   亲情   儿子   孤独   年轻人   父母   现象   现实   农村   家庭   社会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