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越在婚姻事工中进深,就越发现婚姻问题里面本质的问题,都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而对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影响,都与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有关,虽然不是决定一切的绝对,但这些影响的确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人生。

种什么就收什么

最近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被刷屏,先是大连十岁女孩被杀案,让国人在震惊中开始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可怕。

接着电影《少年的你》又用一种更加直接和摧枯拉朽的方式,让人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于是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就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席卷而来。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其实所有结出来的恶果,都是有原因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这是被所有人都熟知的最基础规律,而基本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也都在用各自的系统证明这个真理。

但这个真理的基础却是敬畏,如果失去了对造物主的敬畏,再美好的规律也会失去它的能力,而被使用的人篡改。

特别是在对孩子的教育这个问题上,会特别明显的反应出来,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要多多的称赞和鼓励孩子。

我们常常会听到特别多赞扬孩子的话:

宝贝,你好可爱。

宝宝,你真聪明。

亲爱的,你真乖。

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些赞扬和鼓励看起来特别好,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问题严重,因为在短时间内这些赞扬可能非常有用,但长期在这种鼓励的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因为这些赞扬和鼓励的话,是对孩子这个人进行评价,孩子是否乖、听话、聪明、可爱,决定了这个孩子人格的好坏。

结果就会让孩子以为只有通过别人的认可,才会证明自己是否优秀,自然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证明自己乖、听话、聪明、可爱,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久而久之就会完全依赖于外在的评价,而失去和自己真实的联结,自然就很难找到持续的内在动力,当得到这种表扬的时候高兴,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伤心。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这就是问题最奥秘的地方,没有对造物主的敬畏,我们的赞扬就是通过孩子的表现来证明孩子的价值,孩子被造的尊贵就被污染。

只有真正心存敬畏知道人被造的奇妙可畏,才会越过表现看到孩子自身被造的价值,无论孩子做的好还是不好,都是有价值的孩子。

基础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在这个敬畏的基础上,我们马上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A. 指向不同:

比如,我们说“你是个好孩子”,这是评价性的赞扬,指向的是做事的人,意味着评价的是孩子这个个体存在的价值。

客观上就会让孩子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外在的赞扬建立起直接的关系。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只有得到他人认可才有价值。

如果我们说“做得好”,这个赞扬所关注的是做这件事情的本身,指向的是孩子的行为,表扬的仅仅是这个事情做的好,而不是做事的这个人怎么样。

因为做事的结果好坏与做事情的这个人存在的价值没有关系,通过他的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好”。这样的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无需他人认可。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B.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关注事情结果的赞扬是带有操纵性的行为,本质是想通过鼓励孩子用好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人的愿望。

很多小学生的课堂就会出现这样的模样,老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这个结果,会说,我喜欢坐得端正的孩子,不说话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

或者会直接表扬,某某学生坐得真端正,某某的手举得真高,某某的表现真积极等等。

其他孩子听到老师这样说,会立刻配合老师,修正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老师喜欢的结果,但可能坚持不了几分钟,又恢复原状。

可怕的是,当有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这个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卑,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这就是关注事件结果的表扬所产生的恶果。

但如果表扬的是孩子对事情的反应过程,产生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老师说,谁可以让我看看上课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吗?这是带有尊重和鼓励的口吻,并将问题交给孩子,激励孩子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表扬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孩子价值肯定的基础上,不是用标准的结果来判断孩子的好坏,而是引导孩子对这个要求进行思考和选择。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所以,用事情的结果为标准来赞扬孩子,只会让孩子依赖外界的评价,用这些评价来维持自己的价值。

而在认可孩子的价值的基础上,对孩子的选择进行赞扬,就可以让孩子建立自尊、获得自信,走向独立。

回转成为小孩子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学者卡罗尔.德韦克在实验中发现赞扬孩子的智力会损害他们的积极性,并危害到他们的表现。

她说,孩子喜欢赞扬,而且他们尤其喜欢别人赞扬他们的智力和天赋。这确实会让他们信心倍增,有一种特殊的满足感——但只是在当时。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的信心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积极性也会跌落谷底。如果成功意味着他们聪明,那么失败就意味着他们很笨。

很难说,孩子们追求的成功和聪明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的认可还是在以一种讨好的方式迎合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赞扬。

这些孩子长久被夸奖聪明,自然难以接受挫败,也难以从失败中找原因,只会给自己进一步贴上“无能”或者“笨”的标签。

害怕别人说自己笨、蠢,害怕失败,其实就是在用别人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为他人而改变,而更少能够自省的没有压力的变化;所以在遇到真正的难题时,很难有持续的积极性。

因此,简.尼尔森博士建议:不要评价你的孩子“聪明”,而要鼓励他从错误中学习、乐于接受挑战,并喜爱学习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

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也是这样呢?当对方用事情的结果来看自己的时候,就会愤怒以至于疯狂,以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当自己拼命想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时候,对方只要稍微有一点和自己想象不一样的反应,就会非常的受伤,这不就是恋爱和婚姻关系中最常见的毒吗?

所以说鼓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学习,有孩子的人必须要学习,才会给你的孩子带去恩典和祝福。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而没有孩子的人更加需要学习,因为你现在很多的苦毒和伤痛,其实就是你过去被老师和父母塑造的结果。

解决方案不是去仇恨他们,更不是以此为自己不改变的借口,而是回转成为小孩子,在创造你的上帝那里,接受祂的再养育。

回转成为小孩子就是谦卑自己,放下自己的被过去塑造出来的标准,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真相,改变思考方式接受上帝对你赞扬和鼓励。

一个极有启示的画本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个画本,可以说是我发现的关于赞扬的最好的一个案例,一位老师用敬畏上帝的眼光,看到了一个孩子生命的光彩,并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大连十岁女孩被杀、《少年的你》刷屏,教育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改变生命的一笔

作者彼得·雷诺兹(Peter H.Reynolds)1961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艺术院,拥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

这本《点》就是他的代表作,曾荣获克里斯托弗大奖,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献给我七年级的数学老师——马特森先生,是他鼓励我“画一笔”。

正是这一笔,让彼德雷诺兹最后成就了一位绘本大师,让我们不得不敬佩这位伟大的数学老师马特森先生。

那天下所有的父母和老师,是不是应该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而所有的人是不是更加需要思考,深深爱着你的上帝,天天在用祂所创造的一切来鼓励你,顺服祂“画一笔”,也许就会改变你的人生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雷诺   画本   好孩子   生死存亡   大连   敬畏   积极性   边缘   上帝   聪明   事情   评价   少年   老师   价值   方式   发现   孩子   女孩   基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