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感受,共享充电宝是越来越贵了。


去年我租了个充电宝,结果忘记还了。三天后扫码一看,好家伙,租金90元。商家还特别贴心地给了我另一个选项:花99元买下这个充电宝。


最后我只能屈服于淫威之下,忍痛割肉99元。而现在一款普通的10000mAh充电宝,才70块。


重点是,这「买」来的充电宝我压根没用过,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扔在哪儿了。


我一度怀疑,难道这就是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我之前在陈欧的那一期提到过,关于共享充电宝,有一个著名的赌局。


2017年5月,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花3个亿买下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60%股份的时候。


王思聪在朋友圈公开嘲讽: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


陈欧出于行业领袖的自觉,也为了对得起自己的钞票,选择为整个行业带盐,直接反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不要因为你的个人情绪不让充电宝进万达」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其实不能怪思聪嘴巴大,往前倒两年,共享充电宝名声可比现在臭多了,在公众眼里,这就是共享经济的「余孽」,和单车一样的「伪需求」。


只不过几年过去,充电宝生意不止活下来了,还活得挺好。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怪兽充电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文件,拟在纳斯达克上市。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不只是怪兽,另一家公司小电科技也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即将登陆创业板。


翻开怪兽的招股书一看,好嘛,这只怪兽不声不响的,一年吃下了28.09亿营收,净利润也有7542.7万元。


再看看隔壁共享单车,你们的押金还好吗?


这期内容,我就来讲讲,这场共享充电宝的战争,以及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成了。



01


其实和其他风口起来的公司不一样,早在共享经济还没有那么臭不可闻的时候,共享充电宝就起步了。


来电的创始人袁炳松,最早在深圳开厂生产电池、充电器,一做就是10年,一度也是各大知名电商平台里销量排名前列的卖家。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直到2013年小米入局。大家都知道小米擅长的就是搞性价比,一出手就是10000mAh 69元的杀手级产品,和范志毅上《吐槽大会》一样,把同行怼得哭笑不得。


袁炳松回忆那年双十一的时候说「全网充电宝卖了200万个,我准备了6万个,结果才卖了8000个。加上京东退货2万多个,我当时库存七八万个,相当于六七百万现金。」


袁炳松愁得不行,正在思考下一步怎么办的时候,一个在上海做餐饮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找他拿货。这位朋友说店里客流量大,经常碰到客人手机没电,所以要进一批充电宝借给客人。


袁炳松发了一百只充电宝过去,隔了一段时间,朋友又打电话来诉苦,说客人很多借了充电宝又不还,问客人收押金又显得服务很差,一个月充电宝丢了一大半,令人头秃。


这番谈话反而启发了袁炳松:能不能做一个无人值守又随借随还,还能收费收押金的充电宝租赁产品。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袁炳松和几个创业伙伴脑暴了好几天,定下了充电宝租赁机的设计方案。


2014年,来电科技成立,做出了原型机并且申请了七项专利。第二年第一台商用机落地。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和来电一样,街电的背景也是充电宝行业大户。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熟悉品牌出海的同学可能对Anker 安克这个品牌有印象,它在国内不算有名,却是国产硬件品牌出海标杆,左手生态链右手供应链,堪称充电宝界的小米。


街电是安克的内部创业项目,2015年底,街电在长沙的各大商场投放了不到50台机柜,每个机柜里只装6个或者12个充电宝,用户可以付费借用。


其实早期来电和街电的尝试都不算成功,直到2017年起风的那一天。


2017年初,正是摩拜和ofo打得你死我活杀声震天的时候,戴上了共享经济帽子的充电宝,借着风口的余波也飞上了天。


「百电大战」就这么打响了。



02


有人计算过,充电宝融资最疯狂的时候,融资额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近5倍。


10天融资3亿元,40天融资12亿元,资本像打开龙头的自来水一样涌进这个行业,其中最疯狂的就是小电和街电。


从2017年3月31日到5月8日,不到40天里小电科技从天使轮直接进入B轮,融资额从千万人民币到1亿人民币再到3.5亿人民币。


这个融资速度,连续40天每天抢银行都抢不到这么多钱,实在是有亿点点魔幻了。


街电也不甘示弱,4月1日融了几千万,转头5月初就卖身聚美优品。


陈欧豪掷3亿,从安克手里拿下了60%的股份,直接让行业头号玩家改姓了陈。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在资本的刺激下,投机者们如同看到了薯条的海鸥一样,有段时间每两天就冒出一个新品牌,一个月能多出22个可查到的项目。


投资人为玩家们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让他们可以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很多人都记得,早年的共享充电宝,只要交了押金,一个小时只收一块钱,第一个小时还可以补贴免租。


靠极限的低价和快速的扩张,逐渐培养起用户不带充电宝,临时找共享充电的习惯。这波操作,真是似曾相识啊。


除了疯狂的融资抢占市场,品牌间还打起了专利诉讼战。


2017年5月,来电在深圳、北京两地分别对街电发起了专利诉讼。


两个月以后,街电反过来告来电专利侵权,还向产权局申请宣告来电手上的专利无效。


这场战争,一度被媒体渲染为草根袁炳松和高富帅陈欧之间的battle。


但其实共享充电宝这种硬件产品,说穿了没太高的技术门槛和科技含量。


与其说是专利战,更像是公关战,互相恶心。


而且双方不仅互相告来告去,还会把为对方提供场地的商户拉进被告席,逼迫商户撤下充电宝,直接打击市占率。


相比之下,几十万几百万的专利赔偿看起来都像是赠品。


明面上激烈的竞争之外,也少不了不上台面的操作,比如互相剪电线,撬电池,用502粘住对方充电头之类的。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其中,更有小电科技的员工接连偷窃100多台街电充电宝,斩获当赛季抢断王称号。


果然真实商战,还是要基于物理。



03


然而狂欢没有延续多久,共享充电宝行业在2017年下半年就迎来了洗牌。


从风口起势到风口落幕,前后不超过半年,几十亿的资本一起演绎了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不少想着进场捞一把的小公司,直接死了个无声无息,只留下了实力相对雄厚的几个大玩家,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怪兽)格局正式形成。


潮水退去,裸泳的人们才想起来要穿裤子,于是充电宝纷纷选择了涨价。


大家应该也感觉到了,一开始充电宝是一小时一块,后来涨到一小时两三块,再到后来一小时八块十块都有。


随着充电宝涨价,网上骂声一片。


一般来说,补贴停止的时刻,就是伪需求假风口暴露的时刻,大家已经搬好小凳子坐等三电一兽出洋相了。


但这并没有发生,原因也很简单,各大充电宝也没光顾着涨价,反而是先后接入了信用分免押金的功能。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价格是贵了一点,门槛却大幅降低,一来一回算是稳住了局势,让吃瓜群众大失所望。


更有趣的是,涨价,让共享充电宝成为了一桩真正的生意。


相反,为什么共享单车就没有呢?我之前在《共享经济之死》中提过,共享经济这个概念虽然被吹得厉害,但大部分共享经济的本质,其实是租赁。


租赁还是共享,这只是名词之争,作用只在营销和公关上,商业模式的本质,只关心是否挣钱。


这笔账非常好算。


利润=收入-成本


租赁生意的收入基本就是单次租金 x 使用频次


成本主要包括充电宝采购、卖进商户付出的费用或者分成、以及运营维护等费用


进入稳定期后,成本相对恒定,要挣钱,就是提高收入。


对充电宝来说,就是提高单价,以及保证使用频次的前提下,比如说,在机场、高铁站这些特殊场所,利用人们对价格不敏感的心理,把租赁费用拉到七八块一小时。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或者延缓更新充电宝,压低充电功率,延长使用时间,保证两小时以上才能充满,一次就是十几块钱。问就是环保。


另外,共享充电宝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是铺货越多越好,共享充电宝的铺货逻辑是「管借不管还」。


你从商场借回家,一时懒癌发作忘还,就当卖给你了。


这价格远比你自己买个充电宝要高,怎么都是赚的。


仔细想想,如果他们真的关心你能不能还,为什么只抢占餐厅、商场、电影院、高铁、飞机场等等租借场景,而很少抢占居民区、写字楼这些归还场景呢?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我有一个投过共享充电项目的投资人朋友,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个搭载6台充电宝的小型柜机,每台充电宝成本30元,合计180。


柜机相对贵一点,但加起来总成本也就不到1500元。


共享充电宝流转率在每天0.7-0.8次左右,如果按照4元一小时来算,每天一个柜机平均收入就有将近20元。


到这里,如果不算商户进场费,只看物料成本,一台柜机顶多两个月出头就可以回本了。


那如果算上分成和营销费用之类的呢?


在怪兽2018年的一份融资计划书中,当年11月「直营机柜单宝」模型显示,日均租赁收入中,门店分润23%,商务人工成本占20%,毛利能达到31%。


按照这个模型,我们把单日收入20元再打个31%的折扣,也就是每天收入6块2,1500除以6.2,差不多242天,八个月的时间,单台柜机就能回本,后面就是躺赚。


这是一个稳稳能赚到钱的商业模型。


相比之下,共享单车就拉胯许多。


摩拜后期成本每台单车1000元左右,每单价格在2元左右,需要至少500单才能回本,哪怕每天每辆单车被骑5次至少也需要100天回本。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这还没考虑共享单车15%-30%左右的损耗率,以及维修和搬运单车等产生的高昂的运营成本。


哪怕不看数字,能撑100天不出问题的共享单车有多少?


但充电宝就不一样了,又小又便宜还不容易坏,30元的成本加上千分之一的损耗率,平摊到每台柜机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单个充电宝的维护成本大致在1.5元/月,半天就能赚回来。


运营调度只需要一个人扛着蛇皮袋就能完成,哪里像共享单车,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运力用人搬用车装,运营成本高得飞起。


更何况,共享单车压根不存在归还问题,不存在拉长使用时间的手法,也没法把车卖给「用户」,只有提高租赁费用这一个办法,压根就覆盖不了成本。


当初很多人不看好共享充电宝,都是因为认为这就是个租赁生意,却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租赁生意。


同时,大部分人高估了手机电池的发展速度,低估了人们懒癌程度。


即使一再强调用几次共享充电宝的钱足够买个新充电宝了,也拦不住人们出门根本不想带充电宝。


在这里我必须再重申一次: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挣钱。概念再美好,行业再火热,长期亏损总有迎来泡沫的一天,或早或晚。


相反,只要能盈利,哪怕利润再微薄,也足够一个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04


回到共享充电宝的竞争上,2017年还是街电来电唱主角,但到了2021年反而是小电和怪兽抢先准备上市。


两大品牌联手演绎了一场弯道超车,在我看来,过了初创阶段和烧热钱阶段,运营能力就成了最重要的变量。


而共享充电宝的运营里最重要的,是争夺点位。


现在大家都知道,出门吃个饭或者看个电影,万一碰上没电了,如果影院餐馆有个充电宝,可不就解了燃眉之急嘛。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前面我们也提到,来电的创业idea就来自餐馆的使用需求。但早期,商户的需求并没有得到重视。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2017年时,大众点评囊括3000万家商家,而共享充电行业对这3000万潜在客户的渗透率仅为6.5%,零售、娱乐和公众设施这些场景的渗透率则显得更低。谁占据了这些点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怪兽和小电能有如今的市占率和营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餐饮娱乐点位的重视。


小电的创始人唐永波,在创业之前就在阿里本地生活团队工作多年,对餐饮娱乐领域理解很深。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在他看来,边吃饭边充电会是共享充电的主场景。于是小电第一款充电产品就是餐桌充电位,一头是电源线一头是数据线,扫码就能充电。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这种类似于台卡一样的充电位成本极低,比充电宝还要低。


它既不需要网络模块,也不需要电池,更不需要柜机成本,一桌一个充电位,可以覆盖整个餐厅。


唯一的问题就是不能随充随走,这套打法最大的特点,快速大规模覆盖、低成本、不联网的哑终端,是不是像极了早期ofo的密码锁?


没错,ofo和小电的投资人,都是朱啸虎,这就是他的风格。后来事实证明,小电的产品方向是错的,但对使用场景的理解是正确的。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随着充电宝成为大趋势,小电也及时转型成功,依靠强大的融资能力和地推能力,成为了行业领先的玩家。


而怪兽的打法也十分类似,只不过怪兽得到了更多巨头的帮助。



05


在许多关于怪兽充电的报道中,都少不了吹嘘CEO蔡光渊,说这位Uber上海出身的创业者靠着敏锐的洞察闯入这个赛道,最后做成行业第一。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但据我所知,怪兽崛起的核心原因,可能更多是因为他们的COO徐培峰,曾经美团众包业务的总经理。


在创立初期,怪兽和美团走得很近。


圈内朋友告诉我,有多位美团的地区负责人和销售团队负责人甚至直接持股怪兽,其中包括徐培峰曾经的上司,美团「八大金刚」之一,智慧餐饮事业部的总经理殷志华。


2019年,怪兽连续两轮融资,前美团COO,带出了美团铁军的干嘉伟同样赫然在列。


这两家公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团的地推能力大家都知道,在业内属于特别能打的。


所以怪兽充电能有如今的商户资源,在地推方面,多多少少是得到了美团的帮助。


顺便插一句,就在我写这期内容的时候,怪兽充电又爆出了一桩股权纠纷的官司,两位据称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早期参与者直指CEO蔡光渊背信弃义,不兑现其股份。


据我了解,临近上市,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出这么个幺蛾子,多少和股权分配不公有关。


毕竟「可以共患难 不能同富贵」的马克·扎克伯格式的故事,也不是只能发生在美国。


除了美团,怪兽背后还站着另一个巨头:小米。


怪兽的第一轮融资中,有三家投资方特别显眼,分别是小米科技,雷军的顺为资本以及小米生态链专做充电宝的紫米科技。小米系为怪兽解决了供应链的问题。


可以说,怪兽充电是一家在巨头们「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公司。


在巨头加持之下,怪兽充电迅速崛起,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和小电实力相当的大玩家。


而在怪兽和小电疯狂的攻势下,街电节节败退。


毕竟外有强敌环伺,聚美优品收购后又出现了内部团队利益分配问题,加上陈欧本人是个营销型人才,并不擅长线下推广,聚美更像是街电的累赘而不是那个背后输送弹药的巨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而来电,作为行业先驱目前看来是掉队最严重的,无论是融资能力还是推广能力都和另外三家相去甚远。


这和我在北京上海的观察结果也相符,如果出去吃饭,店里摆的充电宝基本是小电、怪兽和街电的天下了,来电似乎已经放弃了商户的竞争,专注在商超、车站、综合体这些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大型的立式柜机。


根据易观2020年上半年的数据,怪兽和小电这两家准上市公司的活跃用户和覆盖率优势比较明显,街电和这两家的差距已经拉开,而来电是稳稳的垫底。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眼看天下四分,两超两强,大势初定,盈利势头大好,巨头出来收割战场了。


没错,就是那个把怪兽充电奶起来了,却又什么好处都没捞到的美团。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2020年五月开始,美团重启了共享充电宝项目,并且开启了百城大战疯狂地推,希望借由自己对线下门店的控制力迅速实现共享充电宝的全面覆盖。这一仗,颇有志在必得的味道。


虽然目前美团表示,还不会把充电宝与店铺排名,搜索结果挂钩,但还是有商家对媒体吐槽:不敢不用美团充电宝。


什么叫降维打击?什么叫先胜而后求战?什么叫无限游戏?这就是。


对美团来说,共享充电宝赚不赚钱是小事,更像是顺手做一下的业务,但有三个点是它更在意的。


一是抢住位置不让这场充电宝大战结束。


只要战争不停,对商户的争夺就不会停,就没有一家敢于降低商户分成。


让这几家对手长时间处于低利润的状态,对美团来说是顺手就能做到的事情。


二是线下流量的争夺。


美团在外卖餐饮以外,并没有一个足够靠谱的流量入口。


流量焦虑是美团挥之不去的阴影。


就像美团收购摩拜一样,共享充电宝对美团来说也是未来可能的流量入口。


三是与阿里的竞争。现在怪兽充电最大的股东便是阿里。


如今阿里和美团在本地生活赛道全面开战,充电宝虽小,也没有必要放给阿里系的企业。


如今,随着美团入局,这个行业说不定又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06


最后,我们再来回看当时王思聪和陈欧的那场嘴仗。


在我看来,思聪不过是心直口快了一点,相反陈欧的发言才更值得玩味。


「做不成可以做公益」这个说法,不止是陈欧用过,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也同样说过,感觉这句话简直可以为共享经济带盐。


但在我看来,这种「公益论」更像是在为赚快钱的资本市场辩护。


共享经济有错吗?并没有。


但是将租赁生意扭曲成共享经济,不顾市场逻辑,疯狂烧钱竞争,鼓吹泡沫,最后捞一笔快钱就退场,留给社会一地鸡毛这才是共享经济人人喊打的原因。


4块一小时?用不起的充电宝,交不完的智商税


也正是如此,陈欧和胡玮炜才要搬出「公益」的牌坊,为自己找个正当性。


嘴里说着公益,心里全是生意,莫过于此。


共享充电宝们在涨价收割以后确确实实赚到钱了,但资本市场上的成功不能掩盖其满嘴「公益论」的鸡贼。


在我看来,商业就是商业,公益就是公益。


商业世界,赚钱不可耻,用扎扎实实能盈利的商业模式赚钱,更不可耻。


而共享充电宝是方便,也确实是真的贵。特别是我这种苹果用户,外加不爱背包懒狗一条还老得给它上税,它一涨价,该用还是得用,该抱怨也不含糊。


我一直认为:做生意,就是要赚钱的。站着把钱赚了,明明白白把东西卖了,赚应该赚的溢价也没什么见不得人。


但最可耻的,就是资本家不顾市场规律和社会道德大赶快上高补贴做规模,最后拔苗助长,整个行业黄掉,浪费社会财富,留下一大堆没人管的电子垃圾,还美滋滋地号称是公益。


我看公益两个字,迟早被他们搞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柜机   阿里   风口   小米   单车   智商   巨头   融资   公益   生意   成本   收入   专利   能力   经济   体育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