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在节目开始之前,有书君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这个问题,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谈到自己的个人特征,如诚实、友善;或者是在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学生、医生、教师等,心理学家会把所有这些统称为“自我”。


或许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今天你这个人?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造成我们之间差异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有书君要推荐的这本《发展心理学》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戴维•谢弗所著。


她是美国佐治亚大学杰出荣誉退休教授奖获得者,在过去的36年中一直在佐治亚大学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授人类发展心理学课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是先天的遗传因素更重要,还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更重要,这一直是学者热议的话题。


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影响。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人格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受到了遗传基因的影响,但我们也常常发现,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影响也一样大。


比如在同一个家庭中,一个经常指使弟弟妹妹干活的大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果断、有支配性的人,那些比他小的孩子,习惯了这种支配,则会更多的体现出被动、忍耐、合作的人格特质。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当然了,这是很基础的概念,对于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书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比如,我们在作为婴儿刚出生不久时,就能表达满足、厌恶、好奇和痛苦的情绪;随着身体的发育,情绪也更加复杂多样。


两岁之后,我们学会了妒忌、害羞、骄傲等情绪。再长大一些,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比如母亲对孩子成绩满意或失望,决定了孩子感到骄傲还是内疚。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分别,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生物学习、社会学习、认知发展和性别图式理论强调的过程,都影响了性别角色的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1岁前,孩子已经将自己标为男孩或女孩,有了性别的概念;5-7岁形成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10岁对性别的差异概念不亚于成人。


3岁后的孩子就更倾向于与同性别的伙伴玩耍,并游戏形式也有所不同。


所以很多时候,男女有别不仅仅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还有一部分社会因素,那就是周遭环境不断灌输给我们的概念。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那么除了性格之外,人的智力差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直到今天,我们对智力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你不能单单仅从一个方面,去判断一个人聪明或者是愚钝。


从心理测量学的观点上看,智力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影响智商分数的因素也是很多的:像遗传、环境、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社会和文化因素等。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环境越丰富,认知发展越进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所以,家长朋友应该多带着孩子出游、参观博物馆、去图书馆、看各种演出,千万不要图省事,让电子产品来充当保姆。


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接触,你才能够拥有更多的经验和优秀的认知能力。


说完智力我们再来聊聊一个人的道德感,心理学家认为道德感包括三种因素:一是情绪情感因素,比如关怀他人或内疚悔恨的感情;二是认知成分,关于是非概念的定义;三是行为成分,指面临诱惑时的做法表现。


一个人的道德感无疑和他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比如强制性的家庭教养模式,就会无意识中强化孩子内心暴力的种子,儿时从电视、游戏等媒体观察学习的行为,也会对其日后有很深刻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当然了,《发展心理学》这本书,并不是单单来教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它更多的是教会读者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正确认识和理解从婴儿到青少年的成长发展。


所以,新婚夫妻或者打算培育好自己下一代的年轻父母,阅读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与其到时候咨询育儿专家,不如现在就为孩子的成长,学点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佐治亚   发展心理学   道德感   相似性   心理学家   认知   心理学   智力   情绪   性别   因素   概念   孩子   环境   社会   更多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