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往事(二)

老家那个山旮旯,人们把故事影片叫“正片”,把在此之前放映的新闻集锦叫“加演”。因为我年纪小,不懂关心国家大事,实在觉得“加演”无趣,总期待快点结束“加演”,或者干脆不放“加演”,直奔主题看“正片”,而事实却是,几乎每次都有“加演”。好在没有放不完的“加演”,“正片”终会如期而至。

七十年代头五年,文革还在继续中。那些年都放些什么“正片”?王小波说有“三战一报”(《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和《新闻简报》),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贴上文革标签的电影。

依稀记得,看过《创业》《金光大道》《火红的年代》《青松岭》《决裂》《春苗》《海港》《战洪图》等影片,还有《杜鹃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电影版“革命现代京剧”,甚至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算起来还真是看了不少。

回过头来看那些影片,艺术上可能过于脸谱化,或者过于“高大全”,显得十分幼稚。只是,通过观影的日积月累,一方面,从受众的角度考虑,那些电影间接助我对共和国革命史、建设史、发展史有些了解;另一方面,对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少有了初浅认知,那就是比舞台表演更逼真、更生动、更刺激、更有神秘感、更有现代感(可能跟电影特效有关),当然也更具吸引力。毕竟,当时我们有不少近距离接触舞台表演的机会,甚至我们自己也是舞台表演的参与者,比如各种文艺宣传队,而我也是学校宣传队的一员,因此,觉得舞台表演缺乏新鲜感也可以理解。

但这种看法未必正确。现在我认为,舞台表演可能是表演艺术之母。电影演员也是从舞台走进银幕的,它的艺术要求甚至会更高,因为舞台演出过程中,你连纠错的机会都没有,更不会有后期剪辑处理,临场反应决定成败,这是舞台表演的最大风险,也是演出者彰显硬实力的机会。现在我还认为,舞台表演始终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不过发展到今天,显得小众一些而已。

关于日积月累观看那些影片,依我个人经验,或许还有第三个层面的后果,那就是影片的故事、画面、音乐、甚至台词对白等等细节,我无法否认他们会在我身上潜移默化。具体讲,有可能我对普通话的敏感就是在那时启蒙的,有可能我的审美情趣就是在观影中萌芽的,有可能我的音乐细胞就是被电影音乐激活的。甚至还有可能,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那个时期奠基的。

话说回来,看了那么多贴上文革标签的电影,却很少有能够记得住的故事情节或者台词。原因可能是当时自己年纪尚小,也可能是相隔时间久远,又或者可能正好从侧面证明,那些影片并非传世精品,未能深入人心。不过,《海港》里的那句“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吊就起来”是个例外,至今我都清楚记得,也能八九不离十地唱出来,这可能与它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有关,因为能够记住这句唱词的不止我一个人,包括我的父亲我的哥哥,他们到现在也都会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演出者   地雷战   宣传队   正片   电影   日积月累   海港   贴上   文革   台词   往事   舞台   影片   标签   机会   艺术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