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嫦娥5号发现月球土壤会变色,这是一个大新闻,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也许NASA发现了,但是没说)。

月球土壤会变色,并不是指嫦娥5号从月球取的2公斤土壤到了地球上变色。

月球土壤会变色是指:嫦娥5号在月球上挖了一个坑,坑里面的土壤暴露在阳光下,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颜色会变浅。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月球深层土壤没有被太阳晒过,只有表层土壤暴露在阳光下。

》月壤变色,说明月壤的主流成因说不正确。

按照主流的形成学说,月壤都是太阳照出来的。在白天,太阳照到月球上,月球表面的温度会升到200度。到了晚上,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的温度会降低到负200度。

就这样,不停地正200度、负200度,正200度、负200度,岩石受不了,于是就粉碎形成了月壤。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这就是月壤形成的冻融循环学说。

按照这样的方式,月壤的形成速度是极其缓慢的,每1毫米厚的月壤都会在阳光下暴露千百万年。

所以,如果冻融循环学说是正确的,那月壤就不会变色。难不成月壤是人的脸皮,捂着一个颜色,太阳晒又是一个颜色。

所以月壤不是天然形成的,而且月球表面的地形被大规模的扰动过。

准确的说,月表的地形地貌全是人力堆积形态。

》在没有水、空气侵蚀的纯真空环境中,外星的地貌应该是什么形状?

应该是怪石嶙峋,山脉峥嵘,呈锐角状态。

但是月球上的山脉,起伏平缓和地球上的地貌非常相似。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而地球上的地貌,是经过长期的风、水流的搬运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沙丘的照片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沙丘的迎风面形成的是上凸的曲线,这是风吹拂的效果。而背风面形成的是下凹的曲线,这是在内应力下自然垮塌的效果。

不管是沙山还是岩石山体,在内应力下自然崩塌,塌陷滑动线是最速降线。

而搬运形成的向上凹起的线是能量最小的线。哪怕是人工去堆一个垃圾堆,也会堆成一个上凹小山包的形状,因为这个形状最节省搬运能量。

最速降线,只要是风无法侵蚀的地方,山体的崩塌都是这样的下凹线。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最速降线和风力、水力的搬运堆积线,都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而最小作用量原理是比物理定律更基本的第一原理,在宇宙中不会出现失效的地方。

日本隼鸟号在小行星“龙宫”上拍摄的照片,证明了外星在真空环境下,未被扰动的地形应该是什么形状。

●隼鸟2号拍摄的龙宫小行星的照片。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凡是太阳照耀的地方都会有“冻融循环”,龙宫上也不例外。但是“龙宫”上有月壤这样的龙壤吗?很显然,根本就没有。

也正因为月球上的地貌跟地球上的地貌很像,所以有人用了一张地球上的地貌的照片,说NASA用地球上的背景冒充登月。

此照片指出美国阿波罗17号的登月照片,背景和夏威夷火山类似(上面是登月照片,下面是火山照片)。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本文不讨论美国登月到底是不是造假,所以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整个月球表面的岩石跟土层,全部是从地球上挖来堆在上面的,所以才会有外力堆积型地貌。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月表以下的土壤是没晒过太阳的,因此嫦娥挖了一个坑以后,里面的土壤在太阳光下会变色。

那么这个堆积层到底有多厚呢?大概有30公里厚。

》月表下30公里是一个比钢铁硬万倍的硬壳。

之所以说这个位置有一个硬壳,是因为击穿月球表面30公里覆盖物的铁陨石到了这里,就下不去了。

陨铁往往含镍,密度有7.9~8,比月球表面覆盖岩石层的3.3密度要高很多,所以埋藏在月表之下的铁山,就形成引力异常区(又称为引力质量瘤)。

NASA2011年专门发射过两个卫星(圣杯a和圣杯B)探测月球表面下的引力场,绘制了分布图。

●NASA绘制的月球质量瘤大范围分布图,红色为引力异常区。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当然,仅仅是这样的铁质陨石的分布图,只能说明陨石没有继续深入,还不足以说明挡住陨石的是一个坚硬的壳。

我们通过分析下面一个更加精细的月球质量瘤的引力场来说明这个壳有多硬。

●这张图也是NASA绘制的,月球引力质量瘤的细节。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图中红颜色的就是铁,铁陨石围绕在撞击点中央,形成了一个中空甜甜圈。

要知道陨石撞击时的速度为20km/s~40km/s,比坦克炮射穿甲弹的速度要高10~20倍,单位质量的动能要高100倍到400倍。

只有被撞击的物体极其坚硬,才能让撞击的物体形成一个甜甜圈状。

这就好像只有把一坨软泥用力的砸在坚硬的石板上,才会形成中空的圈状结构。

这说明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被撞击的物体远远的超出了钢铁的硬度。

第2个问题,陨石击穿30公里的月表覆盖层以后仍然有足够的动能,但是并没有继续深入。动能转化为热能,把巨大陨铁融化成铁浆。

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在太空中乱飞的陨石、小行星到处都是,所有的行星都遭受了普遍撞击。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但是只有砸在月球上,才被挡在了表层30km之下,形成了大规模引力质量瘤。

月表之下,这个壳体的硬度已经超出了常规材料的范围,可能只能用《三体》里面水滴的那种材料才能形容它的硬度,构成这种材料结构的不是电磁力,而是强互作用力。

现在主流的科学理论认为,月球是远古时期一个火星大小的星球撞到地球上形成的。

嫦娥5号发现月壤会变色,挑战月壤形成学说,月球起源再添谜团

但是,以上三个证据都是不同时期的独立证据,却共同指向了月球的非自然成因。

也就是说,月球土壤变色,美国登月背景照片是真的,月球是天然形成的,这三个观点不能同时为真。你相信哪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嫦娥   月球   小行星   龙宫   分布图   动能   陨石   谜团   地貌   引力   学说   岩石   起源   土壤   表面   太阳   质量   发现   照片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