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1881年9月25日,鲁迅在浙江绍兴诞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自那以后,鲁迅作为文学的、时代(革命)的和社会的一种标志性现象,

一直被解读,也一直被消费,至今已85年。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85周年的纪念年份,

不管你喜爱或憎厌,他一直都在,就在你和我的身边……


鲁迅,中国只有一个,以后也不可能会有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


一、“少时读鲁迅”,老了却忘得一干二净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读鲁迅。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课本里有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到现在仍一脸的懵逼,为什么大文豪这样子写文章呢?问老师,老师也吱吱唔唔说不上来。但是强调,这样写才有意味,因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


我们明明并不懂一个人,却拼命似地要搞懂他,到最后好像真的很懂这个人似的,其实根本就不真懂。


鲁迅首当其冲是第一个。


我们的问题和悲哀在于:少时拼命读鲁迅,长大了、老了后,连碰都不碰一下


不懂,也要装懂,因为他是鲁迅,我们必须要懂,这是某种意识的宿命。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迅翁的国民印记,八十年五标配,从未改变


二、造神运动,不是对鲁迅的真正纪念


鲁迅先生从来都是这样的形象:

头发如钢丝般竖立,浓黑的双眉和胡须,瘦削的脸庞泛着怒气,双指夹一根点着的香烟,一袭旧了褪色的宽大长布袍,目光如电直视对方的内心,仿佛要把你看穿透。


鲁迅是好斗的怒士,不拿枪的斗士。


他一生都在骂人,都在和人斗,最后连亲兄弟都斗得反目。这是我们所谓懂的鲁迅的第一个标签。


但凡被先生斥过或骂过的人,就是小人,是毒药,不可靠近!


与意识形态的勾连,是鲁迅先生的深刻标签,只是这种标签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是一个大问题。青年导师、文坛领袖,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于是,鲁迅就被送上了神坛(先生地下有知,也许一脸懵逼)。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迅就开始神一般地存在,是中华大众文化的旗手,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鲁迅的作品必须读,最好从娃娃开始。顶礼膜拜,狂热学习……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怜子何如不丈夫,眼里有爱,心中才无惧


三、妖魔化鲁迅,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滥殇


好景不长,一股风吹来,开始质疑、批判、否定,进而要打倒并踩上一脚。

……


铺天盖地,呼啸而来。一夜之间,从神坛拉下。


善良的人,眼里流着泪,内心在泣血。


真败家呐,就这样对待我们民族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我们的鲁迅在一些人的眼里已经过时了,不值钱了。


鲁迅的作品大量从教材撤走,理由很多,关键一个:太晦涩,易扼杀孩子的灵气


鲁迅开始变成妖魔鬼怪了,是妖魔鬼怪当然要打倒。


更极端的是

凡是鲁迅反对的人或事,就是好的;凡是鲁迅支持的人或事,就不是那么好的。


陈丹青痛心疾首地言:

九十多年前,鲁迅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现在,应该是我们“救救鲁迅”的时候。


汗颜的是,在中国仿佛并没有真正的“鲁迅研究”或者说极少。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的敦煌学。


中国各地有很多打着鲁迅旗号的机构和团体,以鲁迅命名的院校和学术活动也不少,但是真的来研究和传播鲁迅的又有多少?大多数人都在无情地消费鲁迅。先生死了85年,有多少人是要靠他来养着!高水平的“鲁迅研究”在日本!痛啊,一个正宗的中国人,却被外国当作宝贝来研究……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四、真的勇士,需要客观真实地还原


但我敢说,鲁迅从未改变过,还是那个先生,他的忧虑,他的痛苦,他的坚定和他的慈爱。变化的是我们,他被神化或妖化,是后来人出于某种目的蓄意炮制的,是彻头彻尾的人造闹剧。


鲁迅就是鲁迅,不需他人代言!放大或缩小,过度的解读和剖析,是对鲁迅及鲁迅精神的折损和谋杀,也是对文化思想承继的摧残,鲁迅将不成其为鲁迅了。


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诚然他骂人,他争斗、讽刺、刻薄挖苦,但仅限于一个圈内就事论事,不会上纲上线地谩骂;他估计不可能会像后来的红X兵那样胡搅蛮缠,也绝无可能会像某些政客打手那样搞暗杀(倒是他经常在生前受到死亡威胁)。鲁迅不会武功,身材也瘦小,但他一定是最具侠肝义胆、古道热肠的武学大家。他为人慷慨、提携后生,让多少青年才俊受益。


恐吓和辱骂绝不是战斗!这就是先生的姿态。


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该骂的先生都骂过了,80年来之种种,他早已在心中过滤了一遍,他的作品中都可找寻到求索的答案。尤其是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那个痛彻骨髓的劲道,那种鞭辟入里的深邃,是多么的酣畅淋漓,发前人之所未发。后人正视了吗?解决了吗?从来没有!也许当时心头一震一痛,事后又觉坦然,就完事了。导致劣根性的事件以各种各样的奇葩方式此起彼伏地涌现,就在我们身边。


先生还是一块对一切“假恶丑”无情、决绝宣战的硬骨头,在“假恶丑”面前他绝不妥协让步。正因如此,有人恨他,要搞臭他!因为他说真话,不说假话。因为他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容一丁点的掺和。如今,在文艺界、学术界、政界和商界,甚至各行各业,这样的硬骨头还有吗,都快绝迹了吧。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铁骨铮铮的鲁迅先生


五、新时代,如何重拾鲁迅精神


回到文题,现时之中国,现时之我们,还需不需要鲁迅和鲁迅精神,需要怎样的鲁迅和鲁迅精神?


如今的环境和先生那个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至少我们不再用打仗了,也不再贫穷和饥饿。但是,富足的我们,反而会迷茫,虚飘飘的。


“鲁迅这类物种,85年前就灭绝了”……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鲁迅和鲁迅精神,需要重读先生的作品,获得启示、增添力量,找到走出迷离的精神界区。


因为,“当他化作一道黑色的深渊横在我们面前,对他的探测,关乎我们生命的深度与存在的勇气”(青年评论家羽戈语)。


但无论如何,还原真实的鲁迅先生,才是对先生最大的敬仰,也是对民族未来命运的最大切问与担当。


鲁迅一生都在战斗,对手太多了,只活了55年,耗尽了生命。但他的思考、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充满了倔强的热情。


我们理解的鲁迅往往只是一个战士或者文学大师,写小说文章的。鲁迅在多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有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贡献,是位不折不扣的天才的多面手。历史考古(尤其是五代史)、金石古玩、翻译出版、木刻书画、红学研究,甚至美术设计等领域都有先生勤勉、睿智的身影,成果丰硕!所以,鲁迅先生的很多话语和论述到现今仍给人鞭策和警醒!


在当前真假难辨、美丑不分、无知当有趣、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社会,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丢弃信仰,人们随波逐流。还要再这样下去吗?魂都快没了,怎么伟大复兴!指望金钱就成吗?是真的有必要重拾鲁迅精神的时候了,鲁迅的“呐喊”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能起到提振精气神的作用。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祭: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鲁迅精神

1946年,上海万国公墓,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


借用著名学者、鲁迅研究权威钱理群教授的一席话来结束本文吧----


鲁迅就在我们身边,他活在当下的中国,和我们一起忧虑,观察,思考和探索。我们甚至感到了他那锐利的、温润的、充满期待的目光和凝视。于是,我们心里有了一丝温馨,一点力量。或许,我们应该开始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那么,就从现在,此刻,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鲁迅   假恶丑   精神   硬骨头   枣树   妖魔鬼怪   神坛   好斗   劣根性   少时   中国   眼里   内心   周年   青年   作品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