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死,这是件最令人担忧的事,但我们却并未整日因此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事先知道自己的房子在不久之后会坍塌为一片瓦砾,而我们对此却无能为力,我们还会费心研究室内的装修、精心挑选室内的家具并把灶具擦得一尘不染吗?当然不会,没有人会将精力与钱财耗费在一间将要倒塌的房屋之上。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与此类似的境况,只不过将要坍塌的并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生命。人终有一死,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无力去改变。有趣的是,一方面我们要面对无法逃避的死亡,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认真地生活下去,这似乎有些太不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早或晚,我们每个人都会意识到那不可避免的死亡。我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对死亡的觉醒来自于一个十岁的傍晚。我独坐客厅等待晚饭,电视里正在播放一个枪战节目,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已经记不清了。

我会死,这是件最令人担忧的事,但我们却并未整日因此忧心忡忡


在电视中,很多人倒在了枪口之下,这激起了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我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不会像电视中的人物一样随随便便倒在枪口之下,几乎是与此同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虽然不会倒在枪口之下,但生命同样也会终结,我会长大、衰老,直至死亡,而死亡就代表着无休无止的无知无觉。

这种对死亡的觉醒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我没有对任何人说,但却食不甘味、睡不安眠。从逻辑上讲,这种状态应该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死亡的威胁会一直存在。然而实际上我对“终有一死”的恐惧只持续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虽然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又有数次陷入到这种恐惧之中,但每一次都只持续了一周左右,并没有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更没有因此而无法认真生活下去。

我会死,这是件最令人担忧的事,但我们却并未整日因此忧心忡忡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与我类似的经历,因为对死亡的觉醒和恐惧是每个人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但却没有任何人因此而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在逻辑上,只要我们一直记着并担心“人终有一死”,那么便不可能认真生活下去,那么整个人类族群也就只能走向灭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大脑提供了一种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就是把死亡归为一种只会降临在别人身上的事件,也就是拒绝将死亡与自己相关联,以此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没错,在理智上,我们无可否认死亡将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在潜意识之中我们却在回避这一问题。

我会死,这是件最令人担忧的事,但我们却并未整日因此忧心忡忡


来自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实验者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测来了解大脑是如何对待死亡的。

研究人员征集了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实验,实验并不复杂,研究人员用一块电子屏幕来随机播放一些面孔与文字,而这些文字大多与死亡相关,比如“葬礼”或“埋葬”等等,要知道,凡是与死亡相关的信息都能够给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刺激,并促使大脑发出惊讶的信号。

当志愿者们看到屏幕上出现的面孔被配上与死亡相关的文字时,大脑如期出现了惊讶的信号。但当自己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之上并被配上与死亡相关的文字时,大脑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大脑关闭了预测系统,它拒绝将死亡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大脑认为死亡只和他人有关,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

我会死,这是件最令人担忧的事,但我们却并未整日因此忧心忡忡


大脑对于死亡的保护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因为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比以往更大,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死亡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一切的恐惧皆源于未知,在以往,人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周围人的死亡,这会引发我们对死亡的思考,尝试去了解并认知死亡,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几乎不会见到身边有人死去,因为所有的濒死者都在医院之中,医院成为了隔绝生与死的壁垒,在医院之外,死亡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除非是我们的至亲,否则我们很难直接看到死亡,这就使死亡对我们而言变得更加神秘,而这种神秘会加重恐惧,所以我们需要大脑特有的机制来对我们进行保护,以免我们陷于“人终有一死”的恐惧之中而无法自拔,若是如此,我们便无法好好生活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食不甘味   实验者   都会   惊讶   枪口   忧心忡忡   研究人员   现代社会   志愿者   面孔   大脑   恐惧   机制   文字   医院   电视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