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笔者曾建言,新一代中国女排,“更快、更准、更狠”。据此,笔者进一步建言,二传手的选拔和培养,应“高大”和“快速”并举。

俄罗斯女排尝试“特别高大二传”的实战效果

在本届欧洲锦标赛上,俄罗斯女排大胆尝试“特别高大二传”的打法。主打二传手玛特维耶娃,身高1.94米,19岁。

当身高1.96米的副攻布罗夫金娜(20岁)不在场上的时候,俄罗斯队场上最高的队员,是“二传”。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一传到位形成“平网攻”时(俄罗斯队能做到的次数不多),这种“特别高大的二传”,传球的观感,经常是“平推”给在四号位上身材比自己矮小的主攻。这种“俯视”下的传球,给所有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身材“特别高大的二传”,轻而易举地掌控着“网上空间”。

当对手追发17岁的年轻主攻费多罗夫特塞娃,俄罗斯队一传连续出现“扎网”时,玛特维耶娃对“网上空间”的掌控,更加明显。她轻轻一跳,经常能把大多数扎网球“捞”回来,随即和高大副攻形成破坏力很强的快攻。

对方还沉浸在“上佳”发球效果的喜悦中,球已落其场地内。

欧锦赛上,俄罗斯的几个副攻,叶妮娜(1.92米)、布罗夫金娜(1.96米)和身材稍矮的科托娃(1.86米),都有过这样的得分,显然是预先有战术准备,在玛特维耶娃身边“伺机而动”的结果。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当俄罗斯队的“扎网球”速度太快,捞不回来时,只要玛特维耶娃靠近过网点,她的身高优势,明显让对方打“探头球”时心存顾忌。

甚至有个别的几次,玛特维耶娃做到了迅速转身,在“扎网球”过网前的一刹那,顺势打下“二次球”直接得分。

玛特维耶娃在比较从容的情况下打“二次球”,对方的二传,只要没有副攻的保护,理论上都有被“超手”的可能。

可以预料,随着19岁的玛特维耶娃将来综合能力的提升,她从网上的高点,实施直接攻击的几率,必将成倍增加。到那时,等于俄罗斯队增加了“半”个进攻点。

这就让对方的副攻相当难办了:在判断攻击点,移动并拦之前,竟然总要提防二传从高点直接把球打过网。

玛特维耶娃拦网的优势,就不用说了(此处可脑补丁霞向主教练诉苦:“她超我!”)。

玛特维耶娃在接应身后保护方面的劣势,也不用说了,等到身高体壮的她俯下身去,球早就落地了(此处也可脑补丁霞那一次次精彩的“鱼跃救球”)。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总体来说,玛特维耶娃在欧锦赛的实战对抗里,越打越有感觉。她壮实的身板,高高地“罩”在网前,让所有对手的边攻和副攻,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心理障碍。

“高大化”呼唤高大二传手

俄罗斯队培养“身材特别高大的二传”,决心很大。东京奥运会,19岁的玛特维耶娃就占据了一个宝贵的名额,实际上场次数并不多,以“奥运体验”为主要目的。回到欧锦赛,主打奥运会的32岁老将、队长斯达尔特塞娃(身高1.85米),为玛特维耶娃打替补,保驾护航。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索科洛娃(前俄罗斯巨星,现任“总经理”,俄罗斯女排目前真正的主导者)的这个战术尝试,紧密结合俄罗斯队身材高大的特点,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迪。

中国女排的平均身高,早已经超过俄罗斯队,我们是否也应尝试选材、培养玛特维耶娃这样身材的“特别高大的二传”?

“高大化”的目标是什么?无非是夺取“网口”的优势。在我们的边攻和副攻队员,大部分都达到了1.95左右的身高、个别队员甚至超过了2米的条件下,我们的二传手,却仍然只有1.80米左右的身高。这就在网口漏出来一个明显的“缺口”:对方的平均身高不如我们,却可以在我们二传手的头顶,实施“超手攻击”。

“高大化”,或多或少地,都要以降低全队的地面防守能力为代价。付出了地面的代价,网口却还漏着缺口,有点“得不偿失”,完全没有达到“高大化”的总体效果。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因此,“高大化”的整体要求,呼唤高大二传手。虽然有地面防守上的天然短板,但是从前节所描述的实战效果来看,只有身材“特别高大的二传”,才能真正保障“网口”优势。

说起“二传的高大化”,我们还停留在对于冯坤(1.83米)的记忆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的需要新的改变了。

两个二传,高、快互补,保障“更快、更准、更狠”

在很多中国球迷心里,对于中国女排二传手的风格,一直有这样一种分类:传球“稳”而“慢”的魏秋月型,和“快”而“急”的丁霞型。然后说她们在国家队里,形成“互补”。

实际上,魏秋月在里约奥运会,是“稳而准”,在传球速度上,该快就快,该慢就慢一点,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同样,丁霞在2019世界杯上,也基本达到了这样平衡的能力。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对于二传手来说,传球速度、节奏的把握和准确性,是手上的基本功,和二传手本人的身材,不应该有太大关系。换句话说,俄罗斯队对于玛特维耶娃的“二传”技术本身的要求,在理论上,和日本队对于籾井秋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

所以,本节标题里的,“两个二传,高、快互补”,那个“快”,说的是二传队员身体的“移动速度”和“灵活性”,并非中国球迷一直强调的“传球速度”。

全队要想打出“快、准、狠”的排球,必须要有过硬的小球串联、地面防守作为保障。对于二传运动员,除了上述两项,更需要在攻防的不断转换中,有灵活的网前移动和转身。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我们的丁霞、刁琳宇和姚迪,在“快”这一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超过1.90米的身材特别高大的运动员,在这方面显然不占优势。在进一步发展“高大化二传”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并进一步加强目前的“快”。

总体上“高大化”的国家队,应该是“高”、“快”两种不同类型“二传”的互补配备,在比赛里,根据对手、根据场上形势,轮番上阵。

二传手,是球队的战术枢纽,技术要求高,成才慢。“高、快结合”,写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是一个需要上上下下通力合作,需要从选材、培养到实战战术积累的漫长系统工程。

中国女排,加油!


新一代中国女排二传手,应“高”、“快”互补配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中国女排   欧锦赛   俄罗斯   新一代   女排   场上   高大   战术   实战   配备   队员   地面   身高   身材   速度   优势   俄罗斯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