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这样坚韧而诗意的人生!

——少儿守护人

前几天,一封网络流传甚广的“再见”信,让今年的秋天格外寒冷。

一名就读于985名校研三的学生,用一根绳子,在自己日夜穿梭的实验室里,自缢身亡,给自己的人生永远按下了暂停键。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当我们仔细读完他生前留下的平静、而又“絮叨”的独白信时,很多人都读懂了他的痛苦。

砸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导师霸凌、学术潜规则,而是对自己的时运不济的无奈和对自己平庸的绝望。

为了逃避工作,才选择考研究生;

刚考上研究生快乐没多久,又遇上贸易战,工作难找;

今年大半年的疫情,又耽误了实验;

就连实验室的设备都经常和他“闹变扭”,不运转;

眼看着快到毕业了,自己还在做着“看不到结果”的实验。

每件事和生命比起来都不算大事,但连在一起就成了股击溃内心防线的洪流。

而他的自述里,没有歇斯底里地愤世嫉俗,也没有谩骂指责,更多的是调侃自己的平庸和无能,他把很多错归咎于自己。

当无数自责感和失败感,汇聚在一起涌上心头时,哪怕看到一朵花凋零,也可能让一个人失去所有坚持的勇气。

他不是矫情,而是活得太压抑,无法找到释放的出口,就像下面这个女孩一样。

快两个月过去了,四川泸县蓝山郡小区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人们经过那栋楼时,依然会为那对身亡的父女而扼腕痛心。

原本,女孩只是和往常一样到县城上钢琴课,却在第二节课前消失无踪。

一张双脚悬空坐在学校顶楼边,配文“世界,再见…”的图片,成了她最后的遗言。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父亲救女心切,试图想从下接住从25楼跳下的女儿,结果被强大的冲击力砸死。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留给这个家庭的,除了悲伤再无其它。

15岁的花季少女,为何不想活了?

妈妈道出缘由:“孩子曾得过抑郁症,曾住院治疗。”

我们总觉得成年人,谁没点情绪压力,熬熬就能过去;孩子这么小,不开心过两天就好了,怎么可能得抑郁症?

身体的疼痛,恢复几天也许就能复原;而心里的疼痛,却时常让人找不到伤口,更找不到出口。

有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每年接受医治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

理解孩子的情绪,教孩子如何排解负面情绪,转移注意力,是很多父母该为孩子补上的一课。

01那些不被“看见”的孩子,心里有多痛

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情绪疾病?

因为,孩子的情绪隐藏的比成人更深,时常容易被忽略。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妈妈咨询心理专家的案例,感触颇深。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5年级了,天天好吃好喝伺候着,处处为她着想,为了不影响她学习,便把她最爱的一只狗送人,然后她最近茶饭不思,成绩下滑,经常上课走神。不得已得休学几天,我们就纳闷,为了一只狗精神恍惚至于吗?”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看似爱孩子,但你们的爱没有温度。”

家长特别不能认同,反驳:“怎么会没温度?我们天天烧热乎的饭菜给她,生怕哪里亏待她。”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孩子真正的需求被忽视,即使你给她再多的额外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让她感到被重视,那种不被尊重的失落感会让她陷入悲伤、愤怒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爱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很容易捂不热孩子的心。

但有时候当孩子发出求救的信号,却又被忽略、曲解。

明星威尔.史密斯的女儿薇洛,曾勇敢地站出来说她患有抑郁症,但得到的不是关心和怜悯,更多的是攻击。

“你生活无忧,有什么好抑郁的?”

“真是个被宠坏的顽童。”

“我要是像你那么有钱,才不会得什么鬼抑郁!”

事实上精神疾病和年龄环境没有必然的关系,相比成人,青少年患抑郁症更难被发现。我们总觉得青春期本就会有许多变化,孩子情绪无常很正常,但越这样想,就可能变成一个“隐形炸弹”埋在孩子身上。

学会看懂孩子的情绪信号,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如果这样的情绪只是暂时性的,那有可能孩子正在经历成长,但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就一定要引起重视。

抑郁症并没有固定的“模样”,它不是作,更不是矫情,即使那些努力笑着合群的孩子也可能正在经历痛苦地挣扎。

02要“看见”孩子,更要帮他走出困境

抑郁症的危害,远比我们想的还要可怕,它不仅只是件令人忧伤的事。

它会让孩子失去愉悦的能力,被无助笼罩,最终它抹杀了一切快乐、希望,让孩子对整个世界失望至极。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开始有情绪病的苗头,我们就要行动起来。

1) 学会区分孩子的“悲伤”和“抑郁”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感表达,每个孩子都会有悲伤、不高兴的时候。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但抑郁会极大地影响生活。

如果只是情绪上短暂的哭闹,平复后立马恢复原样,那这只是正常的情感表达。

但如果,孩子的消极情绪已严重影响到他的食欲、睡眠。超过三周茶饭不思,彻夜难眠,那多半就是心理问题作祟了。

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

2) “冥想” 法缓解焦虑

在美国,一些中小学课程中,会加入冥想练习,闭上眼睛,集中意念。静坐20分钟,经过实践证明可以降低孩子的焦虑感,同时提升学习效率。

当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时,给他放点背景轻音乐,陪孩子一起静坐冥想。让孩子学会自我倾听,找出焦虑的入口,和自己和解。

3) 运动释压法,转移孩子注意力

在《开讲啦》一期节目中,一个女孩向李玫瑾老师求助,因为青春期叛逆和父母吵架后,曾选择自杀,幸好救治及时,才捡回一条命。她特别害怕自己再做出过激的行为。

25岁研究生自杀:1000万父母缺的这堂课该补上了

对此,李玫瑾老师说:“你这样的行为属于情绪冲动,下次激动时,先去跑个几公里,上气不接下气后,基本就好了。”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做运动是极佳的释压方式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脑内啡分泌,从而舒缓压力。

4) 给孩子提供情绪释放的“密室”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情绪激动、哭闹,经常会第一时间呵斥制止,而事实上每个孩子都需要有情绪释放的空间。

与其怒斥、责骂,不如给孩子找一个“安全基地”,比如桌子底下、被子里、或书房的小角落,让孩子把心中的难过、委屈大声喊出来,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平静下来。

5) 教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庸”

很多孩子,当目标无法达成时,会被巨大的心理压力击垮。

“我怎么这么蠢,这点事都干不好。”

“为什么她那么优秀,而我怎么努力都赶不上?”

事实上,这世上特别优秀和特别差的人都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过是平凡的普通人。

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普通,从而脚踏实地努力。

就像爬山,别让孩子学高手用绳子或者徒手攀岩,那是天赋,而要让孩子学会用铁锹一点一点铺楼梯。

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但凡一点成就都是自己赚的。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特别触动:

“最好的人生是,既有敏感的灵魂,又有粗糙的神经;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沉静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这样坚韧而诗意的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邓东

主编:吴思羽

责任编辑:袁亚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茶饭不思   诗意   平庸   焦虑   抑郁   事实上   悲伤   平静   情绪   重视   研究生   父母   压力   努力   发现   孩子   人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