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1952年10月30日,一辆火车徐徐停在兰考东坝头,下来的人是毛主席。原本中央政治局担心毛主席操劳过度,精力透支,强制他休假,毛主席却利用这个时间来到了他一心牵挂的黄河边。

10月25日夜里,毛主席从北京出发,他从黄河下游起,溯河而上,打算考察完历史上有过黄河水灾的流域,这一天他来到兰考。

兰考东坝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黄河正是从这里由原来的东西走向注入黄海,变为南北走向,在山东折向东北注入渤海,也因此形成了九曲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弯。

毛泽东走下专列,了解当地治理黄河的规划,实地考察修堤、修坝的情况和防洪能力,并且走访农家,毛泽东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穷地方......地里不打粮食,黄河如果决口,就什么都没了,苦不堪言啊!”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

兰考的百姓实苦。

兰考地处黄河巨大冲击三角洲的中部,北宋以前之前,黄河不经过兰考,所以这里没有水患。

南宋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流经商丘、安徽,江苏注入黄海;

公元1171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改道,黄河成东西向流经兰考境内,经仪封,民权,商丘等地汇入黄海。

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有16亿吨,其中4亿吨沉积在下游的河床,黄河到达兰考境内,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悬河”。

黄河在兰考境内虽只有25公里,却是历史上决口最多的地段。

“六月二十一,打开南北堤,先淹考城县,后淹小宋集。”

据《兰考县志》记载,从117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800年间,黄河在兰考段决口泛滥就达143次之多。其中,对兰考危害最大,灾难最重的一次是公元1855年的铜瓦厢决口。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现在的东坝头乡黄河河道

黄河的多次决口改道,犹如利刀,把兰考大地刻划得支离破碎。

据《黄河志》记载,现兰考境内有迹可循的黄河古道有11条,断堤50多条。这些古道、断堤致使兰考高地是沙,洼地是水,故堤又和沙丘、村庄结合形成了上百个风口,加上兰考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含碱量大,这样,“风沙、内涝、盐碱”就成了兰考数百年来的“三害”。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个童谣正是灾荒年代兰考的真实写照。

1962年10月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兰考县来说,却是又一个灾年。

这年春天风沙肆虐,21万亩麦子被打毁,入秋后洪水滔天,23万亩庄稼被淹死,盐碱地上10万亩禾苗绝产,全县粮食亩产只有43斤。

兰考火车站里,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他们见了火车就蜂拥而上,不管火车开往哪里,只要能逃出去就行……

危难思良将,组织找到了时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的焦裕禄,提出让他去兰考。为什么是焦裕禄呢?

因为他靠得住,敢打硬仗。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家庭,他被日寇抓过劳工,逃过荒,后来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

他带领民兵同土匪恶霸斗智斗勇、粉碎国民党匪军数番来袭;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淮海战争时,任尉氏县彭店区支前民工大队大队长的焦裕禄,率2400名民工圆满完成前送军粮后送伤员的任务,受到豫皖苏军区后勤司令部表彰;

1949年8月,焦裕禄带领民兵剿匪反霸,他三擒两纵匪酋黄老三,顺藤摸瓜肃清了转入地下的土匪余孽;

1953年6月,焦裕禄调往洛阳矿山机械厂,9年苦学实干,他从门外汉成为生产管理专家;

1962年6月,焦裕禄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日夜辛劳,人称“一点五书记”,一人顶一个半人用。

当别人知道是要去兰考,都知难而退,而接到任务的焦裕禄没有推辞。其实这个时候,他身体并不好,患有营养不良性肝炎;此外,他之前多年都是在工厂工作,农村工作经验还不丰富,一下接手难题,焦裕禄也非常担心,但既然党组织相信他,他就必须出征!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办公室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磨炼人,请地委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就不离开那里。”

1962年12月6日傍晚,焦裕禄悄然走进兰考县委机关大院报到,谁也想不到,这个头戴火车头帽,身穿半旧黑色棉大衣,手提办公用的布兜农民模样的人,竟然是新来的县委副书记。

当晚,焦裕禄就参加了县三级干部会议,开始熟悉兰考的情况。

三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又该怎么解决?焦裕禄明白,做好工作,不能只靠一腔热情,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办法。而要获得办法,就必须深入实际。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不是只听听汇报,而是亲自去现场摸底,他在县委先后组织了120多人的“三害”调查队。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大风天,焦裕禄顶着狂风去查看风口、沙路,全县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个,一个一个地进行丈量、编号,标准相关的数据;大雨天,他冒雨探查,详细绘就兰考水势走向的地图,全县大大小小的河流沟渠有了详细的方位图,治理三害,第一步就是用科学、可靠的办法,摸清灾害的规律。

黄河频繁决口,故道废堤纵横,形成风口,是兰考风沙频发的渊源;地表凹凸不平,导致排水不畅,是兰考内涝成因;黄水泛滥使地下水含碱量高,形成大片盐碱。

所以,必须对症下药。

到任后的第四天,焦裕禄来到城关镇老韩陵大队查看灾情,他听到了一句谚语,“兰考三件宝,泡桐、花生和大枣”。

花生、大枣好理解,泡桐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泡桐即使在沙土地也能存活,它挡风、压沙、用处大,而且是速生,因此,种植泡桐不仅可以作为生态防护林,还能在日后产生经济效益。

可风沙肆虐,泡桐树苗刚栽下去就被吹走了,这该如何是好?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不久后,焦裕禄来到兰考张庄探流沙、查风口,一处上面长满了草的坟头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知道坟头是用什么办法封固的,几年来一直没让风沙搬走。

他赶紧找人去打听,村民说为了不让大风把坟头刮走,他挖黏土封住,再在上面种上草,风再大也不用担心。焦裕禄一听,眼睛一亮。

他随即搞了一次封固沙丘的试验,让机关干部义务劳动,4个小时封闭了一个30亩大小的沙丘。当天下午刮起了六七级大风,而用胶泥压住的沙丘纹丝不动。成了!

试验成功以后,焦裕禄总结道:造林固沙,是百年大计;育草固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

他把这套治风沙办法称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兰考要又快又好地治理好风沙,必须三个办法同时进行。

还有个老大难是盐碱地。为了弄清碱地的性质,焦裕禄一口一口地品尝碱土,并得出了“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的结论,这让熟悉土地的老农都瞠目结舌。

有次焦裕禄走访农村,他发现有家人的田种得比周围人都好,便赶紧去打听,才知道这家在种菜时对盐碱地做了比较深的翻整。

经过反复摸索,焦裕禄和同志们又想出了办法。在不出苗处(即盐碱斑处)挖深沟,下雨时,含盐碱的水顺着深沟流走,而挖出的土堆经过暴晒,再回填,加入杂草,然后灌水,洗盐压碱来改良,这样的土地就适合种植庄稼了。

排涝治碱、深翻压碱、盖沙压碱的有效措施,让盐碱地的治理大见成效。

到1963年底,兰考共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这些工作成效在不久得到了验证。

1965年,也就是焦裕禄去世的第二年,兰考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缺粮县,初步实现了粮食自给,还有些生产队有了储备粮。也就在这一年,兰考县连续干旱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场风,但是没有打毁一亩庄稼,风沙固住了。这一年的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的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淹。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收获。

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科学,是焦裕禄带领大家做好三害治理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与此同时,尊重知识,依靠人才,也是他的不二法宝。

这一年,兰考林业局苗木试验场分配了两位专门研究泡桐栽培技术的大学生,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贝”技术员,焦裕禄没事就来找他们谈心,聊工作,聊生活。

这两位大学生都是南方人,刚到兰考,非常不习惯,兰考的环境条件恶劣不说,吃饭也不合口味。当听说他们想吃米饭吃不上,焦裕禄便专门找粮食局给大学生技术员供应细粮和大米。

但有一天,技术员小魏还是悄悄地去了火车站,因为生活环境不适,因为未婚妻不满。

得知消息的焦裕禄一路追到火车站,他没有责备也没有埋怨,只是气喘吁吁地对小魏说:

“我来送送你。小魏啊,你走得急,我来不及准备,刚才我在那个泡桐苗圃里抓了一把沙土。一呢,就算是我送给你一个小小的礼物;二呢,还希望你今后再帮助我们研究研究这个土质。不管到了哪里,都不要忘了地图上还有兰考这么一个地方啊!”

焦裕禄诚恳的话语让小魏大为感动,他决定留在兰考治理风沙,并把未婚妻接来兰考一起生活,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焦裕禄尊重群众,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唯一不尊重的大概就是他自己的身体。

他的营养不良性肝炎需要补充营养,需要休息,但在兰考的475天,根据当时的工作日志,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参加调研,开会起草文件,几乎没有休息日,全县140多个大队,他骑着自行车走访了120多个。

生活上,他极尽简朴,为官多年,他的衣服、被褥的补丁加起来足足有78个,至于吃的,更是简单,还把省下来的粮票送给困难的群众。

1964年3月,焦裕禄在下乡听汇报时晕倒,等送到医院检查时已经是肝癌晚期。

他并不害怕,他只是难过,不安,

“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来支援灾区。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希望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下,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去世,终年42岁。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1966年2月26日,兰考群众迎接焦裕禄的灵车

十万人民泪别焦裕禄,更多的人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治三害。

逃荒的人纷纷回来,他们想起来焦裕禄的话,“你们要逃荒,是因为吃不饱,我不拦你,但是如果治三害需要你们,你们要记得回来”;那时候的小孩一放学,书包一摘,就去翻淤泥压沙,很多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们发誓不把风沙治理好不结婚。

从当年很多照片里,我们能看到齐心协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

今日的兰考,已经很难看出往日盐碱地、风沙窝的样子,这里绿树成荫,泡桐花盛,宛若江南。

当年为了固沙种下的泡桐,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兰考的重要产业。加工后的泡桐木板,可以用于生产乐器和高档家具,为兰考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目前,兰考县生产的乐器,占据了全国30%的民族乐器市场。2020年,兰考木制品加工业产值达116亿元。人们称,泡桐树是焦裕禄留下的“绿色银行”。

焦裕禄:受村民启发,追回技术员,尝盐碱土,战胜三害不仅靠奉献

制琴坊

而当年让焦裕禄找到“贴膏药,扎针”治沙方法的张庄,路边种上了海棠、樱花等树,建成了水稻种植、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焦裕禄逝世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黄河之行》

《兰考黄河湾:曾经的黄河“豆腐腰”如今的绿色防护墙》

《焦裕禄兰考上任记》

《为摸清并治理好兰考的盐碱地 焦裕禄一口一口尝碱土》

PS: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兰考县   尉氏县   兰考   沙土   盐碱土   贴膏药   盐碱地   泡桐   盐碱   黄河   风口   沙丘   技术员   县委   风沙   全县   村民   启发   办法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