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为什么是北魏皇帝的家庙?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

中国历史上开凿石窟寺庙的鼎盛时期,与印度佛教传入有密切关联,从西边的新疆、河西走廊、陕北关中区域,到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都有石窟寺庙的踪影。

云冈石窟为什么是北魏皇帝的家庙?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的政权,拓跋珪(371-409年)称帝后,于天兴元年(398)时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开始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并对佛教沙门、道教道士均加礼敬,开窟造像颇为盛行。

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时,因发现寺院私藏兵器而大举灭佛,诏书斥责佛教为“西戎虚诞,妄生妖孽”,并颁布毁佛政策,毁佛焚经,坑杀僧人,史称“太武灭佛”。不过仅仅7年后,北魏依然佛教盛行,继位的文成帝(440-465年)在位满一年后,便下诏恢复佛法,并于武州塞(今大同云冈),开凿石窟。目前云冈现存的石窟,均属于文成帝复兴佛法后所建。

初期,昙曜上奏文成帝,于和平元年(460年),在桑干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断崖上凿山石壁,开窟五所(今称为昙曜五窟,编号为16-20)。之后,武州山开窟造像大规模地展开,进入了崇佛的高潮时期。河北等地的数十万传统匠师雕凿了其他的窟(编号1、2、3、5、6、7、8、9、10、11、12、13)。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云冈石窟的雕凿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故在中区石窟中(5-13窟)可见到许多带有汉族色彩的佛像。

云冈石窟为什么是北魏皇帝的家庙?

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的热潮逐渐衰退,此后窟龛多由贵族官吏为祈福超渡而建。这些窟多为小型洞窟,即昙曜五窟以西的诸小窟。

在云冈石窟开凿的初期,其风格带有浓厚犍陀罗及笈多王朝的色彩。佛像的姿势也明显反映了外来的风格,包括脸形较为丰腴、肉髻较高以及眼廓较深、鼻子较高。

云冈石窟开凿的高峰期是北魏孝文帝时。石窟的主要结构多沿袭汉朝,佛像的衣着与表情也与初期较为不同。例如:大多数佛及菩萨的服饰都近似于南朝士大夫的穿着,且脸形、五官也较为世俗化、汉人化。

第三期石窟多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石窟规模缩小但数量增多。本期的石窟多是为了祈求平安及超渡亡者而兴建,故在窟中有世俗男女供养人排列于龛下。

而这第16至20的石窟佛像,就是拓跋皇室的家族群造像。因为当时高僧法果提出一个说法:“太祖(拓跋珪)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除亲自礼拜北魏皇帝外,还称“能弘道者即为人主,我非拜天子,乃礼佛也”。把皇帝当如来佛祖一样恭敬礼拜,这一观念的普及而造就出云冈石窟一座座刻有皇帝面容的大佛,整个云冈石窟的初期开凿可说是建皇帝庙。

云冈石窟为什么是北魏皇帝的家庙?

与龙门石窟相比,敦煌石窟与云冈石窟很幸运地仍保留许多炫丽的色彩,比如云冈第12窟,凿刻题材与音乐有关,整个石窟充满鲜艳色彩。似乎可以通过这些丰富的颜色,隐约听到飞天的乐舞声。不过以皇帝为题材的第16到第20窟,就没那么幸运,石像的色彩大部分都消失殆尽。

云冈石窟除了有北魏皇帝面容的佛像外,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融合了中西文化特色,像是石窟中不仅有印度佛教特色石柱,还有古希腊的爱奥尼亚、科林斯石柱风格;有印度穹庐顶,也有中式宫殿样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云冈石窟   北魏   大同市   太和   皇帝   山西省   佛教   脸形   沙门   造像   印度   石窟   佛像   初期   色彩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