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前几天,一个“55岁男子娶年轻智障女孩”的新闻上了热搜。


这个男子因为穷所以一直没有娶妻,而这个20岁的智障女孩,则是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面对这种状况,有人认为女孩这是“嫁得好”,有人照顾;也有人指责女孩的父母,把女儿当包袱给扔了。


在众说纷纭的评论中,书单君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来自“Vista看天下”的《说她“嫁得好”,是最大的残忍》一文。


文中写道,“这场婚姻,或许是这两个农村底层家庭别无选择的自救。”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他们只能这样自救?”


这才是整件事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社会到底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还是为所有人服务的?


除了口头上的支持,我们还能为残疾人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其实很少讨论。


所以这次借着这个新闻,书单君想跟你聊一部片子——《残疾营地》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这部纪录片,走近残疾人这一群体,记录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想法,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争取权益,最终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看完后,到底什么才是残疾人最好的归宿,相信我们就会有了答案。


乌托邦真的存在


如果世界上有属于残疾人的乌托邦,那它的样子,大概就跟纽约的“坚内德营地”一样。


这是一个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的夏令营,专门向残疾人开放。


在这里大家一起弹琴、唱歌、游泳、打球……


虽然他们在运动时,动作极其不协调,甚至需要他人帮忙才能完成,但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笑着。


“我们在那里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似乎不存在。”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在坚内德营,一个残疾女孩,会被另一个残疾男孩夸赞“可爱又幽默”;一个残疾男孩,也可以很受欢迎。


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看见、欣赏。


很多人在这里,有了自己的第一次约会、第一次接吻……

“我来到坚内德营的第一天,其中一位女辅导员,给我上了一整堂课,教我接吻,那是我接受过的,最棒的物理治疗。在那几天后,我跟一位女营友,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约会。我感觉到她的手,摸着我的小鸡鸡,那感觉像是在天堂一样。”


一位残疾人这样说道。


可是,在营地之外的生活中,他们不会被视为男人或女人,甚至不会被认为能建立任何恋爱关系,只会被当作一个无性别的病人。


有一位残疾人分享了一个故事。


在他们学校有个电梯操作员,每次电梯停下来时,如果有人坐在轮椅上等电梯,他看见后就会大喊大叫,“好了,让那些轮椅进来。”


他并没有看到坐在轮椅上的那个人,他只看到了轮椅。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当他们去买冰激凌时,连冰激凌店门都进不去,还要应对那些目光,或一些话,“我们不要他们在这里,因为他们让我们的其他顾客不自在。”


他们被区别对待,寸步难行。


83层台阶爬出来的权利


这是一个神奇的夏令营。


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短暂的“乌托邦”,还让很多残疾人拥有了力量:


他们在夏令营中找到了自我,意识觉醒,开始用行动改变现实。


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了很多抗议活动,甚至改变了美国的立法——反歧视法规“504条款”就是这样被通过的。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最初,这只是一份空头文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直到1977年,大概三四百名残疾人再次发起抗议。


他们来到了旧金山联邦大楼,并且占领了大楼四层。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即使被切断热水、切断电话,他们依然也没有放弃,还通过打手语和大楼外面的人进行交流。


美国黑人社团黑豹党人为他们送去了热乎乎的食物,不求回报、分文不取。并说道:


“你们在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好,与我们的追求一致。我们追求为所有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这些残疾人士获得的支持,远远超出了残障群体的范围。有工会成员、妇女权利团体、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团体,及其他民权组织。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1977年4月28日,政府终于颁布了第504条执行条例。


这是属于抗议者的阶段性胜利。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政府在交通保健、教育及就业机会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比如:


“法律规定,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有在公共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残疾人士多年期盼的事。”


还有建设街道上的路缘缓坡,让轮椅使用者几乎能够去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但是,这个“504条款”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只涉及接受联邦资助的机构(类似国企),私人企业不需要做任何事,很多地方还是不健全,所以,歧视依然存在。


这让残障人士意识到,他们需要一部自己的民权法。


于是,抗议还在继续。


1990年3月,数百名来自30个州的残障人士,前往美国国会大厦,要求推进《美国残疾人法案》。


“我们想要什么?”

“民权!”

“我们何时要得到?”

“现在!”


突然,在抗议的人群里,不知是谁开始撑着身体往83层的台阶上爬行,接着,越来越多的抗议者开始爬行。


有人一边爬,一边呼喊着,“现在就要《美国残疾人法案》!”


一名艰难爬行的脑瘫儿童,对着记者说:“如果有必要,爬整个晚上都行!”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他们要求,美国的残障人士,能够过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享有坐客车、火车的权利,有资格竞争任何的工作,可以进入任何一家剧院、餐厅和公共设施。


要求法律清楚地表明,政府将不再允许残障人士被剥夺平等的机会。


7月26日,布什总统在白宫的草坪上签署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并说道:

“让这见证排挤的耻辱墙最终轰然倒塌吧。上帝祝福你们!”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就这样,经过近20年的时间,在各界人士的努力和帮助下,残疾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法案,有了和普通人同等的权利。



问题在于“我们”


之前B站有个视频很火,《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但你在街上却看不到他们》。


很多人看完后才意识到,我国的残疾人居然高达8500万,相当于每1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残疾人。


可是,我们平时却看不到他们。


一位知乎网友说,“我以前觉得,全世界大概就我、史铁生、海伦·凯勒、张海迪四个残疾人吧。”


我们国家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建立无障碍环境,努力从各个方面改善残疾人的情况,但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我国盲道的数量世界第二,但上面却见不到盲人。


很多盲道直接通向“死路”,或者上面停满了自行车、有着各种障碍物等,合格率很低。


究其原因,我们在生活中,没有真正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甚至,有时会不乏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不歧视残疾人,但我觉得他们没事最好别出门。”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残疾人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不便了。书单君认为,大家应该做的,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不是什么都不让他们做。


在《残疾营地》中,有一个让书单君印象很深的点。


当他们谈起自己的父母时,不少人表示,非常讨厌父母对自己的过度保护。


“我的父母很棒,但有时我讨厌他们。因为他们太好了,他们对我的保护太过了。那些我希望可以做、也很想做的事,他们会说,‘不,你不能做,你是残疾人。’


他们一直提醒我,我坐着轮椅的事实。他们似乎意识不到我可以做很多事。”


在电影《触不可及》中,瘫痪的富翁高薪聘请护工,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


他相中的是一个没什么护理知识、在旁人看来很不靠谱的黑人小伙子。当被问及原因时,富翁回答:


只有他把我当成一个正常人,而不是瘫子。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没有怜悯、没有歧视、没有特殊对待,这或许才是残障人士最需要的。


就像一位豆友在《残疾营地》的短评里说的:


“我想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全体成员服务,每个人都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可以禁止所有人做某事(违法的事),但对社会允许去做的事,应该为所有人提供等值的便利。”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坚内德营的营长Larry Allison说过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残障人士,而在非残障人士身上,问题在于‘我们’。”


“《美国残疾人法案》是一个奇迹般的成就,但那只是冰山的一角。法律可以被通过,但在社会的态度改变之前,那个法律不会有太大意义。”


最终,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消除偏见,为他们发声,为他们提供便利,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生存,有尊严地活着。


毕竟,我们也终将变老,也会视力减退、耳朵不好、行动不便,甚至老年痴呆。


帮助残疾人,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帮助未来的自己。


但愿,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大街上也可以看到自由出行的残疾人。


但愿,有一天,一个20岁的年轻智障女孩,就算不嫁给55岁的老汉,也能好好地生活。


智障女孩嫁老汉的背后,是“消失”的8500万人


文章来源:书单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智障   乌托邦   女孩   书单   残障   民权   法案   营地   轮椅   美国   老汉   残疾人   残疾   抗议   权利   人士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