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莫言《母亲》:母亲永远伟大

对于莫言作品,我年轻时读过他的《红高粱》,就是一抗日作品,也算通俗易懂。后来,由于忙于工作,对文学作品关注较少。后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声如日中天。听说他作品卖得很快,但我无缘拜读。

忽然之间,网上对莫言的争论多了起来。大致说起来,负面的说法是莫言撒谎,抹黑新中国。这反而促使我囫囵吞枣,读了莫言部分作品。长篇的只了解个大致,就不多说了。但莫言的随笔《母亲》竟也有人攻击,恐怕就太不人道了。我读了读莫言的《母亲》,只有一个感觉,平凡而伟大。说平凡,因为天下母亲都这样。特别是生活在贫困中的母亲,她在为一家人的衣食操劳。当她面对空空的米缸,无米下锅,那种无助无奈的感觉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当读到莫言母亲用棒槌锤打野菜的情景,我就想起我母亲的身影。也是在那个年代,因为缺粮,我母亲与邻居几个大婶趁着黑夜到生产队的树林里偷摘了一袋子树叶,第二天做渣腐当饭吃。莫言对母亲依赖怕母亲忍受不了贫困自杀的心理,我小时候也经历过。那是一个麦收季节,母亲由于生活上的矛盾和父亲吵了架。她自己躲在角落里哭得很伤心,也没有出工,这是很例外的事。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怕母亲想不开自杀。我本也应该出工到生产队拾麦穗的,由于怕母亲出意外,在家陪了母亲一天。所以,我感觉莫言对母亲的描写非常真实,没有一点撒谎的成分。

在莫言的《母亲》中,莫言还插叙了一段以色列轰炸贝鲁特后,一位阿拉伯母亲的表现。他就是衬托母亲精神力量的强大,对生命的珍惜,对家乡的热爱。但有人连这也攻击,说莫言别有用心,说莫言的母亲还不如那位母亲。起码人家为了生活在叫卖,在举拳头抗议。更甚者,有位评论者还将贝鲁特的母亲说成以色列母亲。这说明啥?说明有些人连莫言文章就没读明白,只是为攻击而攻击。

莫言由于对中国集体经济时代的困难有所描写,得罪了某些极左余孽,受到攻击。但攻击莫言可以,别污蔑伟大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贝鲁特   诺贝尔   插叙   以色列   阿拉伯   母亲   米缸   余孽   囫囵吞枣   棒槌   生产队   简评   贫困   平凡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