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康美药业再度翻红,董责险给资本市场提出难题

近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件一审判决结果公布,独立董事将承担连带责任,赔偿金额高达上亿元。截至目前,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独董“出走”,相关公司的股价也随之出现波动。与此相呼应的,是上市公司董责险高涨的投保热情。

中国财富网从平安财险获悉,随着“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结果宣判后,董责险咨询迎来小高峰。自2021年11月15日后短短的5个工作日内,已经收到超过50家上市公司的正式采购咨询。

董责险因瑞幸财务造假“出圈”,又因康美药业案件再度翻红。

瑞幸咖啡造假,董责险“出圈”

说起董责险第一次“出圈”,还得把日历翻回到2020年。当年4月,瑞幸咖啡“自曝”公司存在伪造财务数据,涉及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22亿元销售金额。

面临集体诉讼和巨额索赔之时,董责险进入大众视野,董责险话题热度也伴随着瑞幸咖啡造假案件居高不下,连银保监会都惊动了,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回应瑞幸咖啡董责险案件。关于董责险的产品原理、产品设计、理赔范围等话题,也成了业内外讨论的热点问题。

那么,董责险是啥呢?我们先借中国财富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漫画版董责险,通俗易懂滴为大家解释一下:

借康美药业再度翻红,董责险给资本市场提出难题

瑞幸咖啡事件也在当年掀起了一场A股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热情。公开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9年,投保董责险的A股上市公司总共不到400家,而2020年单年新增投保公司高达170家。

康美药业“独董”再度带火董责险

虽然A股上市公司开始关注该险种,但随着瑞幸咖啡事件结束,董责险话题也逐渐归于平淡。而被监管称之为资本市场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康美药业证券纠纷案,其判决又让董责险再度翻红。

11月17日,康美药业被一审判决赔偿投资者24.6亿元,原董事长获刑,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会计师被连带追责,其中包括4名大学教授在内的5名独董合计被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3.69亿元。

5名独董因情况不同被判处5%或10%的连带责任,对应金额1.23亿元、2.46亿元。

与瑞幸咖啡COO亲自下场造假不同,康美药业的独董因未尽到勤勉义务而“背锅”。

2020年出台的新《证券法》借着康美药业判决的落地,宣告资本市场极高犯错成本时代的到来,高管、独董和中介结构,都要戴上紧箍。风险陡增,转移风险的需求就会陡强,董责险再一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目前,公开信息暂未透露康美药业是否购买董责险。针对独立董事责任认定及判决,北京浩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及险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崔春霞指出,

在康美药业案中,公司实际控制人等人对账目造假存在故意行为,如果投保了董责险,存在故意行为的董监高人员的损害赔偿责任,就会属于保险的免责内容;

5名独立董事的过错在于对账目造假行为造成股民损失,属于未尽到勤勉责任,为过失而非故意——

也就是如果投保了保险,五名独立董事的赔偿会成构成保险责任。

A股上市公司投保成本大不相同

在康美药业案件之前,中国董责险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美国调查机构Tillinghast-Towers Perrin公司公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59家美国和加拿大公司中,96%的美国公司和88%的加拿大公司都购买了董责险,其中的科技、生化科技类和银行类公司的购买率更是高达10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董责险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投保率不足15%。

此前董责险市场不温不火,崔春霞认为主要由于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董监高忽略了过错推定责任,以为权责范围内尽了合理义务即可;二是企业认为财务造假不赔,就没有必要购买;三是企业认为独董责任极少,不需要买保险;四是成本问题,董事会或管理层没有通过;五是存侥幸心理,认为有人会买单。

而今火热的董责险,A股上市公司的投保成本也大不相同。以游族网络在今年4月发布的公告为例,该公司今年董责险预算不超过90万元,赔偿限额为不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保险杠杆为55.6:1。

中国财富拿到的一份业内数据显示,已投保的上市公司其投保费率也大有不同。有的公司投保50万元,赔偿限额达1亿元,而有的公司投保100万元,赔偿限额只能为5000万元。

独董带火的董责险,给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难题

独立董事带火的董责险又给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难题。“不能把保险公司和‘独董’都逼成了风控官。”面对目前日渐火热的董责险,崔春霞这么说。

独立董事制度是舶来品。中国《公司法》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2001年,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定义做了规定。

《公司法》中没有对独立董事做出相关规定,其规定董事负有忠诚义务和勤勉职责。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独立董事也负有勤勉职责。”崔春霞说,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在顶层设计上对独立董事的义务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那么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独董本身,在实际工作中都将出现过错难以判定的情况。”

而董责险的火爆程度也给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思考。

崔春霞介绍,由于董责险产品专业性程度非常,对从设计到风控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且该险种风险性也较高,中小型保险公司很难承担这样的成本和风险。

“目前还是十几家大型保险主要设计和承保董责险。”崔春霞说,实际上,随着董责险需求的增高,亟需一批具有法律、科技和风控能力的第三方公司来评估、把控其中的风险。

“这样一方面,如果中小保险公司想参与进来,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可以摊薄其风险,弥补其风控等方面的不足。”崔春霞说,“另一方面,对于独立董事来说,可以反向委托第三方公司来评估,他作为某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否存在一些法律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翻红   资本市场   药业   勤勉   限额   美国   中国   保险公司   上市公司   案件   难题   义务   成本   风险   咖啡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