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蒙军入侵中原的白种人,被汉人打败后,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国土总面积达到240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的蒙古人总共有多少,能统治这么大的帝国吗?

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根据蒙古草原实际能养活的人口,蒙古人应该不会超过200多万。金国本身也控制一部分草原,以及放牧为生的女真、契丹等族,所以蒙古人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少。

据一些史学家的统计,蒙古本部只有95名千夫长,加上最精锐的一万怯薛军,真正的蒙古军队只有10万多一点。这样算起来,每个蒙古士兵要统治240平方公里的地盘。

不得不佩服蒙古人的作战能力,这才是真正战斗民族。当然,这么大的疆域不可能完全依靠蒙古人来统治,依附或投降蒙古人的各民族,都会组成各自的军队,他们的数量远远超过蒙古人军队,并且是统治各地的主力。


跟着蒙军入侵中原的白种人,被汉人打败后,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


依附蒙古的其他民族武力,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伪军。一般来说,投靠得越早,伪军的地位就越高。最终灭掉南宋的张弘范,就是汉人,他指挥的主要是自己从家乡带来的汉族军队。

远征日本的元军,除了少数蒙古人外,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南宋军队,属于炮灰性质。所以征日失败后,忽必烈才不会心疼呢。

蒙古人对这些伪军既要利用,又要防范。最关键的还是蒙古军队有超强的战斗力,对不顺从的伪军,往往会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屠杀干净。


跟着蒙军入侵中原的白种人,被汉人打败后,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


另一方面,蒙古人也不吝啬给予伪军将领高官厚禄,也经常让他们参与抢劫分赃。充足的激励机制,加上严厉的惩罚措施,伪军想不卖力都不行。

蒙古本部军队的核心是那一万人的怯薛军,一开始是由蒙古贵族和各级军官的子弟组成。担负大汗的安全,还有战事关键时刻的决定性突击,相当于禁卫军和总预备队,他们是最精锐的蒙古军队。

更主要的是,蒙古高官大都是从怯薛军出身,所以蒙古人都以能入怯薛军为荣。后来,怯薛军开始吸纳被征服各民族的质子,以及功勋子弟,连四等人中最低的南人,也可以进入怯薛军服役。


跟着蒙军入侵中原的白种人,被汉人打败后,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


蒙古帝国成形后,怯薛军已经很少投入战斗,慢慢演变成蒙古高官的培养池。为帝国镇压各地反抗、维持秩序的军队,实际上是探马赤军。

探马赤军是从蒙古各部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的机动部队,镇守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镇压各地的反叛。后来,蒙古人不愿意自己服役,便招收大量色目人和汉人,使探马赤军变成了混合人种部队。

怯薛军和探马赤军只是蒙古人的正规部队,普通蒙古人平时放牧,大汗征召时才会组成千人队,变成军队。蒙古贵族一般依靠各自的私人武装来抢地盘、打击政敌。这些武装才是中后期蒙古军队的主力。


跟着蒙军入侵中原的白种人,被汉人打败后,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


忽必烈能够打败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大汗,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汉族武装。后来,忽必烈从这些汉族武装中选取三万人,组成武卫军,作为自己的直属武力。

由此可见,汉人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比蒙古人差,宋朝灭亡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蒙古人比汉人更善战、更野蛮。

来自中亚和欧洲的色目人,也被蒙古贵族当作自己的亲军。俄罗斯人的祖先就曾组成一个专门的万人队,被调到大都负责防卫任务。这些白种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显然比汉人更可靠一些。

这些俄罗斯人的祖先当时被称为“斡罗思”人,他们也参与了元灭南宋的战争。很多人因战功卓著而被提拔到元朝政权内部,最高的做到了兵部尚书。

大部分斡罗思人和其他色目人一样,慢慢被汉族所同化融入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跟着蒙军入侵中原的白种人,被汉人打败后,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元末义军面对的元军,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蒙古高官率领的汉人或色目人军队。骑兵中的色目人可能更多一点,步兵基本上都是汉人。完全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非常稀少。

所以这支元军与当初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等到元朝被赶回到草原上,杂牌军降的降、跑的跑,只剩下蒙古牧民自个儿的时候,才不得不像祖先那样跳上马背为大汗打仗。

朱棣五伐漠北时,遇到的才是真正的蒙古大军,只是他们已经不敢和汉人正面交战,把成吉思汗的老脸都丢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汉人   成吉思汗   色目人   汉族   探马   蒙古   伪军   中原   白种人   蒙古人   帝国   南宋   高官   大汗   祖先   中华民族   贵族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