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泰州儿时回忆-服装

很长时间未曾写点东西了。小弟前两天还问我要写些什么,我觉得人混混日子时间过得很快,真要写些什么东西,还需要战胜自己慵懒的习惯。

老泰州儿时回忆-服装

写些什么呢,无非是吃和穿,小时候的吃已经写得很多,穿没有写多少。实际上穿当时对一个人很重要,要穿得象样,当时不仅要有钱,还要有各种各样的票证,比如说布票啊、毛线票啊、棉花票啊等等。回想起小时候的人们的穿着,只有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旧和破。小时候,在幼儿园和上小学时候,老师都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针线包,无论是男生和女生,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钉纽子和缝补丁。好象是用针线包缝补丁是为了学习红军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宣传某个英雄人物时,也是穿了一身补丁的衣服。如果那个穿得很光鲜,就有人议论是小资产阶级生活情趣。那是人的衣服颜色普遍是灰的和绿的,大多数人的衣服都有几个大补丁。

老泰州儿时回忆-服装

在学校里,班上几个园林上(也就是农村生产队)来的同学穿的衣服更是补丁叠补丁。那时宣传教育,就是人穿得越破越旧越好,人越穷越光荣,越革命。小时候我也没有什么辨别力,而且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影响很大,使我认为不能把穿当回事,进而导致了不修边幅、不讲究穿戴的习性伴随了我这一生。我妈妈是从农村上来的,我父母是双职工,在当时的情况下,属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我妈妈虚荣心较强,每年过年都要给我和姐姐置一身新衣服,我当时的态度就是新衣服不新衣服我无所谓,我只要吃好点。我觉得吃比穿更重要,吃比穿实在。那时社会上通常的说法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老三老四。那时人们很少买现成的衣服,都是到天福商场、大林商场、中百一店买布料,到裁缝店量衣服定作,衣服一般是四个袋子的中山装,女的衣服有个小翻领,人们普遍穿得灰不溜秋,谈不上什么身腰造型。冬天里大棉袄穿在身上,又笨又重,还又不暧和。为了渡过泰州那寒冷的冬天,身上的衣服穿了一层又一层,什么毛线衣哪、背心哪,好象要把家里的衣服全都穿在身上,但还是感到冷。那时人们就没有一个人穿羽绒衫的,更谈不上穿皮衣服,就没有这个概念。我们泰州是当时发展得还不错的工业小城,周围农村或者内地地区,在穿的方面是远不如泰州的,究竟什么样子,因为我没有在外地生活过,我也不知道。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地好了起来,穿着也越来越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单位常常组织募捐活动,要求我们将家里的不穿的旧衣服捐出来,送到落后地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末本世纪初的时候,还要求我们捐衣服,但要求捐的衣服必须品相好,能够反映我们江苏富裕地区的面貌。后来捐衣服,则要求是捐新衣服了。现在在电视上看一个人的衣着,无论是穷和富,基本上看不到一个人穿补丁衣服了。只有一些时髦的小姑娘穿乞丐装。

老泰州儿时回忆-服装

社会变迁真得很大,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真的无从谈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可能忘却,这就是我无论如何抽些闲功夫把往事写出来的原因。

如果对我所写的对老泰州六七十年代的往事回忆感兴趣的读者大人,敬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泰州风土人情”,那里有原汁原味的老泰州的回忆。

老泰州儿时回忆-服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泰州   求是   纽子   辨别力   双职工   针线包   毛线衣   儿时   新衣服   补丁   小时候   穿着   身上   衣服   农村   地区   服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