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人们,由于物资缺乏,个个都显得心灵手巧,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把它造出来。女人(当时习惯性的称呼是女同志)会编织是一项基本的技能。我小时候看到人们将一堆稻草,在手上分成几股,用手搓啊搓的,就编成了一条长长的稻草绳。还有人用稻草编成小绳后,再编成草鞋。编草绳、编草鞋在我们小泰州并不多见,毕竟我们泰州是个工业小城,生活相比农村要好些。

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当时每到端午节,家里人总会按照习俗为孩子编个网袋。编网袋是用花花绿绿的线分成几股,挂在家里大门的门搭子上,有规律地交替编排,结成一个网袋,网袋里放一个煮熟的鸡蛋或者鸭蛋,象一个大奖章似的挂在小孩子的胸前,当时有这样的一个网袋和蛋的小孩别提有多得意了!

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那时常见的妇女闲时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纳鞋底。纳鞋底就是用碎布叠在一起,通过密密麻麻的针脚把它钉成一个坚坚实实的布板子,作为鞋底,然后再用它做出布鞋。当时只有极少的人穿皮鞋、胶鞋,一家老小的鞋底全靠妇女带着针箍一针一针地钉出来,再送到鞋匠处上鞋面做出布鞋。钉鞋底前还要有鞋底样,好象是纸上的图案,用这个图案在布上画出样式,然后才开始钉鞋底。鞋底钉得结实不结实,也成为当时评价这个女将能干不能干的尺度。当时泰州街头的一大景致就是几个妇女在巷头一边聊天,一边钉鞋底或者一边打毛线。

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泰州话打毛线就是结毛线衣。结毛线衣也是当时女同志的一项重要技能。基本上每个妇女都会结毛线衣。基本上没有人买现成的毛线衣穿,即使想买也买不到,更谈不上什么羊毛衫了。大家只能凭计划买几斤毛线,自己结毛线衣。结毛线衣要用两根长钢针或木针缠住毛线在手上交替运行,织成衣服,有很高的技巧。这项工作一般由女同志做,如果男人做,大家会觉得他没出息。织毛线衣有很多种花式,这方面有很多图谱,多的甚至有五个线头六个线头的。我姐姐是织毛线衣的高手,曾经织过一件树叶子图案的毛线衣,工序非常复杂,织出来非常漂亮,现在想来真是一件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毛线衣织出来,穿几年,可以把它折解下来,绕成线团,再打毛线衣。


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计划经济时代,唯一能让泰州的人们赚到点钱的副业空隙就是结渔网。六七十年代的泰州家庭多数都有结渔网的经历。很多家庭为了贴补家用,都有到泰州渔网厂领尼龙绳和木梭,然后在家里结渔网的经历。为了结渔网,赚取微薄的小钱以生活,往往全家老少齐上阵,利用休息时间,不间断地重复做着枯燥的工作。这里最苦的往往是一些女孩子,有些严格的家长每天都布置繁重的任务,每天都要求结几尺长的渔网。这些女孩子年龄大后,提到当年的结渔网,往往都流下伤心的眼泪。渔网结好后要送到渔网厂,经过严格的检验,领取报酬。大概一个女孩子奋战一个月,可以获得五到八块钱吧。

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泰州绣品厂发展得很好,也发放一些绣品把厂外的人去绣制。那时泰州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泰州人也不再做这些苦活计了。这些绣品往往是由一些有头脑的人拿到计划,发放到周边的乡下,由周边乡下的农民来缝制,自已再拿成头。

老泰州儿时回忆-编织


现在会手工的女孩子少了,不是她们变懒了,而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了。


本人在写老泰州儿时回忆录的过程中,收到了各方面的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使本人的写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尽可能利用闲暇的时间努力写作,和尊敬的您(读者)一起回忆原汁原味的老泰州的六、七十年代的童年、少年的时光。敬请您能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泰州风土人情。我前后写了近二十篇文章均放在微信公众号。您的赞赏和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近期我已将微信公众号老泰州儿时回忆更名为泰州风土人情,是准备进一步拓展我所写的题材空间。近期我就准备写一下泰州异乎寻常的风水,但又考虑到涉及到大人物、著名企业,还有机构之间的有趣的风水之争,写与不写我还在犹豫,或者就留诸将来再说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泰州   网袋   毛线衣   线头   草鞋   渔网   绣品   鞋底   毛线   稻草   儿时   女同志   图案   公众   女孩子   妇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