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在第一回就匆匆出家了?

文 / 姑射俗人

众所周知,《红楼梦》一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封建社会背景下这些家族的兴衰成败,其中尤以贾家为主。可是,令人诧异的是,文学大家曹雪芹却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书生贾雨村和普通乡绅甄士隐开始着手,而甄士隐更是显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第一回出场后就选择了出家。至此,在《红楼梦》的前80回几乎没有见过他的踪影。

按照曹雪芹一以贯之地严谨到近乎苛刻的风格,这样的安排必有其深意,这个人物的作用恐怕也不会就此戛然而止。那么,甄士隐的作用又到底是什么呢?

甄士隐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在第一回就匆匆出家了?

甄士隐三个字,谐音乃是“真事隐”,对应着贾雨村的“假语存”,意即曹雪芹苦心孤诣地想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他想要将“真事”隐藏在“假语”当中。因为种种原因,曹雪芹构造一个宏大而又复杂的神话体系,在人世间则是通过隐去朝代、真真假假等手段,让整部书有意无意间表现出了神话色彩,从而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甄士隐确实是曹雪芹隐去“真事”的重要一招,但既然是隐去真事,那么绝不会是简单的隐去甄士隐的那点家世那般简单,毕竟关于他的家世情况只在第一章里做了简单的介绍而已。所以曹雪芹想要让他隐去的,必然不是这些琐事,但其经历自然也会和全文主旨有一定的关系。

甄士隐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在第一回就匆匆出家了?

甄士隐的身上,有着贾宝玉的影子。

甄士隐起初乃是一乡绅,靠着祖宗的积累,倒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人生没有什么追求,甄士隐便显得有些碌碌无为,直到因为一场大火将家宅付之一炬,从此便开始越发的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想要一死而求得解脱。

这一点,和贾宝玉的遭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贾宝玉在贾府中养尊处优,丝毫不考虑日后的光景,就连林黛玉这样的“目无下尘”之人尚且有此一虑,而贾宝玉却说怎么也会不缺他们的吃喝。待到后来,随着元妃的香消玉殒,随着贾家在朝中的一步步失势,曾经偌大的贾府,衰落到和落魄后的甄家并无二致。

从这个角度来讲,甄家的遭遇中有贾家的影子,而甄士隐的身上同样有着贾宝玉的影子。

甄士隐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在第一回就匆匆出家了?

甄士隐出家之前,道出了《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甄士隐在女儿丢失、家庭落魄、被老丈人排挤后,愈发的对人世感到绝望,苟且度日以待一死。就在这时,突然碰到了一个破足道人,念叨着《好了歌》,其主旨就是”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而听到了这样一番话的甄士隐,就在当下就顿悟了。他发现换个心态看人生,其实不外乎还是”相由心生“,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世间的一切,也不外乎就是自己的内心在现实中的映射。

甄士隐就这样恍然大悟,难能可贵的是,在顿悟的那一刻,甄士隐又特地解注了这首《好了歌》,从”当年笏满床、曾为歌舞场“的盛景,到如今”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衰败之景,一一对比,得出的最后结论是”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这个解,其实刚好是对《红楼梦》最言简意赅的概括。贾府的命运、贾府中一些代表人物的命运,都通过这首解注表达了出来。

很明显,这首解注,是甄士隐与《红楼梦》间最直接的联系。

甄士隐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在第一回就匆匆出家了?

甄士隐最终,必然要成为贾宝玉出家的“接引”人。

按照高鹗的续书,在后来贾宝玉也选择出家的时候,甄士隐再次现身。虽然高鹗的叙述争议很大,但是笔者以为,这一点上,高鹗与曹雪芹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甄士隐作为贾宝玉的影子,在贾宝玉最终通过出家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个人的解脱时,甄士隐也必然会现身接引。

甄士隐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在第一回就匆匆出家了?

总而言之,甄士隐这样一个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其实身上担负着至为重要的担子。他一方面要将真事隐去却又不能隐得无踪迹可寻,另一方面他又要引出贾雨村这个人,从而达到“假语存”的目的。而迫于种种考虑,他又不得不在出场没多久的时候就悄然隐去。

就是这“匆匆一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兴衰成败   苦心孤诣   乡绅   红楼梦   目的   真事   家世   主旨   落魄   人世间   角度   影子   身上   命运   人物   简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