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关于谁才是第一个活捉老蒋的人,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缪传。

从西安事变结束到1979年,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张学良西北剿匪总部卫队第二营中校营长孙铭九不断在面对媒体和报纸采访时,发表了很多回忆录,内容都是关于西安事变中抓蒋现场的。

里面夸大了自己的功绩,把自己塑造成了第一个冲进房间抓蒋的第一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信以为真,甚至连斯诺在著名的《西行漫记》中也引用了孙铭九对西安事变的回忆。史学界在这期间一直认为就是孙铭九第一个完成了“捉蒋”的行动。

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孙铭九

1979年《人民日报》等报纸上登载了孙铭九写的《关于“西安事变”中如何捉拿蒋介石》。人民日报详细记录了孙铭九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由于孙的避重就轻,只说了部分事实,大家都把孙铭九当做第一个抓蒋的英雄。

而此时一封来自抚顺市的6000字长信摆在了叶剑英元帅的书桌上。信是一位80多岁的老农写的,在信上他表示自己才是第一个抓住蒋介石的人,而不是孙铭九。这位老农的名字叫做王玉瓒。

对于这个名字,叶剑英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所以一开始他也是不相信的。但这封信里把所有的细节描写得清清楚楚,又让人不得不信。叶帅很清楚如果信中所说是真,那就意味着孙铭九是一个“冒牌”的英雄!

带着怀疑,叶剑英立刻安排外调员对此事进行调查求证。事情已经过去了40多年,要查清楚有很大难度。为此,调查组人员四处寻访了当时很多同志,历时三个多月,最后得出结论:王玉瓒才是“捉蒋第一人”。之后,身在农村的王玉瓒收到了这样的6字评价:

有功,爱国,正义

历史真相终于被还原了,王玉瓒老泪纵横:他终于对国家有交代了。本期让我们一起跟着老人的回忆,走进这段尘封的往事。

1936年在东北的日军已经开始准备南攻,北平被占领似乎已经是确定的了,面对如此情境,蒋介石依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绝抗日。对于他的这一看法,张学良和杨虎城无法理解。

为此,张学良多次致电蒋介石,经过多次讨论之后,他已经确认蒋无心抗日,一心只想剿灭红军。于是张、杨二人打算兵谏,逼迫蒋介石回到抗日正轨上来。

既然要兵谏,自然就要找自己真正信得过的心腹。当时张学良手下有几名得力干将:卫队第二营营长孙铭九,第三营营长贾陶(中共地下党员),第一营营长王玉瓒。

而在这3人中,张学良最信任的就是第一营营长王玉瓒。他是张作霖的老部下,算得上是张家的“元老”人物,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他也很快成了张学良的心腹。而且此人在当时还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他对蒋介石有一定的了解。蒋介石早前曾来过西安,当时的安保工作就是由王玉瓒负责的。

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王玉瓒

为了督促张学良加快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蒋介石在1936年冬到达西安。当时他入住的是华清池,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蒋介石还带了二三十名警卫贴身保护自己。

在摸清楚了蒋的意图和兵力之后,张学良决定让王玉瓒第一个行动。12月11日下午四点,张学良便把在华清池外边执勤的王玉瓒叫到家里,交代了他3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一定要在当天晚上就把蒋委员长请到城里来。为什么张学良这么在意这个时间呢?很显然他是想抓他个出奇不意,时间一旦拖久了很容易引起其他人马的警惕,到时候就很难成功了。

第二个要点:不能伤他,要活的。当时张学良并没有打算杀老蒋,所以他的安全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要点:要和二营长孙铭九打好配合。当时孙铭九也负责了安保工作,只是相对于王玉瓒,他离蒋介石要远得多。

王玉瓒是个聪明人,对控制人很有一套。他做出了4步安排:首先,为了和蒋介石带领的人区分开来,他让自己的警卫兵先是把身上的黄色军装换成了蓝色。接着,为了不引起注意,他一直待在谭海办公室里面,直到凌晨两点多数人都睡着了,他才偷偷出来。

然后,从办公室出来之后王玉瓒,骑上了早就准备好的摩托车,开往东郊十里铺,王玉瓒命令自己的骑兵连包围华清池外围,并让他们提防有人从里面跑出来,但凡有人出来,一律逮捕。最后,王玉瓒又命令自己的手枪排赶赴华清池,最终完成捉拿蒋介石的任务。

通过这4步的安排,我们看得出王玉瓒事先是做了严密的部署的。而且从头到尾,孙铭九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王玉瓒的带领之下,守卫在华清池外围的宪兵很快就被控制住了。王玉瓒知道此时还不应该高兴地过早,因为这只是行动的第一步。

蒋介石的房间在最里面,想要捉拿他,必须穿过华清池的内外两道门,由于是在深夜,蒋介石的守卫都集中在靠近里面那道门那里。如何在不引起很多人注意的情况之下捉住蒋介石呢?

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王玉瓒带领的人连子弹都不敢装,因为害怕装子弹的声音会惊动到里面的守卫士兵。王玉瓒对连长马体玉小声说,现在我先冲在前面看看情况,你让你的人先别轻举妄动,等听到我的枪声你们再装子弹。

王玉瓒独自穿过第一道门之后看见有哨兵在第二道门那里来回巡逻,哨兵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靠近,王玉瓒意识到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当机立断砰砰两枪,哨兵立刻毙命。

听到枪声后王世民连长立刻带人冲了进去,刚开始控制到了几名在门前执勤的哨兵,后面蒋介石的士兵反应过来之后,迅速聚集到第二道门附近。蒋介石的贴身护卫毕竟也不是吃素的,两帮人开始了激烈的枪战。此时的孙铭九才带着自己的五十余人赶来增援。

蒋介石带来的卫兵都是精锐部队里挑选出来的,经过了专门的训练。在两方人的打斗中,训练有素的蒋介石卫兵一度压制了王玉瓒的部下。孙铭九带着一队人马来了之后,王玉瓒这边终于占了优势。

很快蒋介石带来的侍卫便再也抵挡不住了,没了侍卫的阻碍,王玉瓒立即冲向蒋介石的卧室。

进去之后王玉瓒哪里发现了蒋介石的影子?床上,床底,柜子里都没有。焦急的王玉瓒甚至翻开了被子仔细查看,愣了一下之后,王玉瓒想到自己这个动作有点可笑,蒋介石怎么可能藏在被子里。

蒋介石一定是听到了门外的动静,趁着刚才两帮人战斗的时候跳窗跑掉了,王玉瓒立刻下令让官兵在华清池的院子里四处搜寻。

当时的华清池行宫黑灯瞎火的也确实不容易找到蒋介石的线索,士兵们把里里外外每个角落都翻遍了也没有发现蒋介石的踪迹。

正在大家都觉得没有希望时,一位手枪排的战士石志中在墙角下发现了一只鞋,这只鞋应该就是蒋介石翻墙的时候留下的。

看来外面的枪声,惊动到他了,狼狈逃窜的蒋介石只好翻墙逃走,围墙后面就是骊山了,荒草丛生,如果蒋介石是从这里跑掉了,那他应该跑不了多远。

王玉瓒带领着将士们立即循着这条重要线索上骊山,搜寻蒋介石的踪迹。孙铭九带领二营从右侧搜寻,王玉瓒则从左侧搜寻。二人分头行动,呈包抄之势,攻上骊山。

经过几小时的搜索,王玉瓒的部下刘允政等人,行至半山腰的时候,突然看到石头后面有一个人,身旁有士兵连声大喊“蒋委员长在那里,蒋委员长在石头后面!”

蒋介石蹲在一处草丛里,只穿着一只鞋,衣服被荆棘刮破了,光头赤脚的他,神色十分慌张。王玉瓒带领的一帮卫兵瞬间就围了上去,架起狼狈不堪的蒋介石就往山下走。蒋介石挣扎不开,带着怒气问道:“张副司令去哪里了?”

这时候的蒋介石内心十分的气愤,看到张学良的心腹王玉瓒他便猜出了这次的行动是张学良制定的,心中暗暗思忖:“敢把我蒋介石弄到如此狼狈的境地,我会叫他付出代价!”

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活捉了蒋介石之后,立了头功的王玉瓒在这次行动结束后获得了张学良给的5000银元奖励,张学良还给王玉瓒升了职,当上了15旅43团上校团长。

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王玉瓒作为张学良的部下,只是听命于张学良而行事,蒋介石暂时没有理由去处罚王玉瓒。此外蒋介石还需要利用东北军的力量去抗日,所以蒋介石只是把部队改编分化了,没有第一时间处理王玉瓒。

抗日战争开始了,王玉瓒所在的东北军被调往了抗日战场,王玉瓒在抗日战场上十分勇猛,他参加了华北战场、上海战场的抗日行动。

王玉瓒在抗日行动中战功赫赫。王玉瓒本以为走上了抗日的正轨,从此可以报效国家,奋勇杀敌立奇功。但蒋介石哪里是那么大度的人,谁对他不利,他必十倍奉还。何况王玉瓒还在西安事变中“活捉”了他

蒋介石在1940年找了一个借口剥夺了王玉瓒的军权,将他下放到后方“中国红十字会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名义上是让他做军事学教官,但实际上就是给一群女护士上课。

王玉瓒此刻十分委屈,战场上战况正激烈,44岁的他正当年,只要给他机会和时间,王玉瓒相信自己肯定可以再立战功的。

6年后他又被调任云南省第23临时教养院院长。从小女孩的军事学教官到残疾士兵教养院院长,也算是“升职”了吧。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王玉瓒面对蒋介石的蓄意为难十分憋屈但又无可奈何,毕竟自己做出过对蒋不利的事情,没有被蒋杀掉已经很不容易了。

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1949年解放军来到了大西南,蒋介石带着部下准备逃往台湾,而十年的“流放生活”已经让他看清了蒋介石的为人。虽然自己属于国民党部队的人,但是王玉瓒深知蒋介石的“霹雳”手段,自己跟着去了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所以王玉瓒出于这两点考虑没有跟着蒋介石逃往台湾。

不仅如此,王玉瓒还在解放军进入大西南之后策动了一场起义,带领着第23师荣誉军人院的全院千余官兵参加起义,帮助解放军进驻云南。

解放之后的王玉瓒在1950年回到了辽宁老家,从事农业生产,他作为一个农民,没有战争已经感到生活十分满意了。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之后,也没有向政府主动提及自己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在长达43年的时间里,农民王玉瓒过得十分的低调。

为什么王玉瓒如此低调呢,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王玉瓒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人员,他为了保全自身性命和家人的安全,不宜过多曝光自己。实际上在动荡时机,王玉瓒也受到了打压,王玉瓒知道自己背景不好,始终积极主动地接受组织的审查。

其二是王玉瓒害怕蒋介石的报复,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可是蒋的“余部”还在某些地区残存,王玉瓒回到老家后,已经不想再和过去的事情有任何牵扯了。

直到1979年王玉瓒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孙铭九发表的《关于“西安事变”中如何捉拿蒋介石》的文章。里面叙述了他孙铭九是如何第一个冲进去捉拿了蒋介石的过程。

回忆起当年,王玉瓒决定还历史一个真相,不能任由小人蒙蔽下去了。这才想到要写陈述事实的信寄给叶剑英,交代西安事变的具体细节。

活捉蒋介石43年后,已成为农民的他,得到了中央的6字评价


经过组织调查还原西安事变的细节之后,王玉瓒也得到了中肯的评价,中央说他抗战有功,在西安事变中也表现优异。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王玉瓒一连几天都很激动,还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西安抓蒋求抗日,云南起义为解放。蒙冤不白数十载,结论昭雪沐党恩。”

再后来,1981年举行的西安事变45周年座谈会上,85岁的王玉瓒口述了历史。所有的历史真相终于在这次座谈会上全部公之于众。王玉瓒身份得以正名之后参加了很多政协的活动,这位朴实的老人,他始终为中国人民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西安事变   蒋介石   老农   营长   哨兵   心腹   道门   西安   枪声   事变   部下   士兵   要点   年后   农民   评价   中央   时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