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里,常有犯人被判“押入大牢,秋后问斩”,为什么一定得“秋后”呢?春天、夏天不行吗?古人就那么迷信?


这可不是迷信,而是有古人的大智慧在里面,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秋后问斩符合农时生产规律


在古代农业社会,古人种庄稼是严格遵守“二十四节气”规律的,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蛰伏。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所以,在春天、夏天、初秋老百姓们都很忙,整个社会都在有序运转,只有到初秋庄稼收完之后,人们都闲了下来,空余时间多,这时就适合问斩了


古代问斩不只是剥夺犯人的生命权,更是为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对全社会起到警示威慑作用,过去没啥娱乐活动,一听说有砍头,闲着没事十里八乡都跑来看热闹,这样的警示教育意义事半功倍,不然农忙时节谁有空理你。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的时间,所谓“秋后”:西汉起是农历九月、十月、十一月、腊月;从唐朝起改为十月、十一月、腊月,一直沿用到清朝。


二、秋后问斩符合“天人感应”理念


“秋后问斩”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礼记·月令》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古人科学水平有限,还无法理解北半球黄赤夹角这些理论,秋分之后,天气转凉,万物萧条,天地肃杀,草黄叶落,古人认为: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顺天行诛”。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记载: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古人将这种天气肃杀,理解为刑罚时节,五行中秋属金,主刑杀,这个季节适合杀戮、问斩、用兵等。古人把“天时”和“人命”对应起来,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同时,古人观察植物“秋天枯死、春天发芽”的生长规律,便认为犯人在秋天问斩后,就可以让他们的灵魂投胎,等于给他们留下重新做人的机会。


最后,从温度来看,秋天气温较低,问斩之后也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


三、秋后问斩是司法严谨的体现

古代问斩有两种:一是“斩立决”,例如弑君、叛乱、谋反等重大罪行,也就是现在的“死刑立即执行”,都属于罪大恶极的待遇。


还有一种死刑就是“秋后问斩”,现在我国的“死缓”制度就是借鉴了“秋后问斩”的司法原理,留出足够缓冲时间,最大可能避免冤假错案。


在古代,“秋后问斩”并不是把犯人打入大牢,一直等到秋天拖出来砍头这么简单,在犯人判决秋后问斩后,到执行死刑这段时间,还要经过各部门一系列的审查。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一般在每年三月份到八月份,死刑犯的档案需要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只有三个部门都觉得没问题了,才能秋后斩。


类似于今天的公检法,如果三个部门中有一个有意见,这个案件甚至还得经过皇帝亲自审核,或发回三司重审,直到意见统一为止。

古代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所以你看,在古代,犯人问斩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严谨的流程设计,除了顺应天意和农时,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古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结晶。


除了这些,你觉得“秋后问斩”还有其他考虑因素吗?

#历史冷知识##秋后问斩##历史杂谈##二十四节气##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秋后   大理寺   月令   农时   古代   大牢   死刑犯   礼记   肃杀   节气   腊月   犯人   古人   秋天   春天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