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简略的几笔为世人构勒出秦陵地宫的无尽秘密。中国有一句古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既然秦始皇陵地宫里面埋藏了那么多的奇珍异宝,难免会引起各种人物的垂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西楚霸王项羽曾经盗掘秦始皇陵的记载。

翻开历史文献的记载就会发现,秦陵不但被盗掘过,而且被人毁坏过,文献记载,它早就被人挖了,而且第一个挖它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项羽。后来还有人,还有天下盗贼、关东贼、无名氏,还有一个毁陵的是个放羊的小孩。最早记载秦陵被盗掘的是《史记》的《高祖本纪》,也就是刘邦的本纪。刘邦在汉四年跟项羽在今天荥阳的广武对阵的时候,他曾经说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说的:“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汉书·高帝纪》也记载了,说明《史记》、《汉书》都有记载,这应当是比较可信的。不过有一个问题,这两条记载都出自刘邦之口,刘邦这一说就有问题了。翻开《史记》的《项羽本纪》,里面记载项羽进到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以后做的三件事是:第一,“杀秦降王子婴”;第二,“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第三,“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第一,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第二,一把火把秦始皇皇城的宫殿烧了,这一把火三个多月以后才自然熄灭;第三,项羽把秦始皇咸阳周围几百个宫殿里边的珍宝和妇女全部带到了他的都城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全带走了。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项羽本纪》只记载了这,没有记载盗掘秦陵。盗掘秦陵出自刘邦之口,可信不可信?我提两点看法:第一,刘邦有可能夸大其词;第二,项羽 没有必要盗掘秦陵。我认为,《史记》中谁说项羽盗掘秦陵都可信,唯独刘邦之言不可信,别看他是高皇帝,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与项羽是政敌啊,两个人在荥阳对峙了二十八个月,在二十八个月的对峙中,刘邦一直是高举着一面正义的旗帜,这个旗帜就是项羽犯有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盗掘秦始皇陵。刘邦这个话我觉得是最不靠谱的,因为他是最能夸大其词的人,他要极力地诋毁、诽谤项羽。刘邦这个人说谎成性,技能一流、是世界一流的说谎高手。虽然盗掘秦始皇陵这句话出自刘邦这个说谎高手之口,未必一定是假的,但是,这话出自这么一个说谎大师之口说出,你就得琢磨琢磨了,不要听了就信。更何况,其他史料没有佐证,史料的佐证非常少,仅凭刘邦一面之辞,那就像他跟项羽对阵的时候,他把项羽说得像个魔鬼,刘邦的话不可信。

再说,项羽没有必要盗陵。如果说项羽盗掘秦始皇墓,只有两个目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第一,报仇;第二,寻宝。如果不是为了报仇和寻宝,挖坟掘墓的事在中国那是最不地道的事,你把人家的祖坟挖了,这是天理不容的。我们看看项羽跟秦始皇有没有仇?确有仇,两件事可以看得出来,第一,项羽的祖父项燕是在秦灭楚国的战争中最后战败自杀的,这是世仇。第二,项氏家族是楚国世代名将之家,楚国灭亡以后项氏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是家恨国仇都有。但是,项羽报仇了没有呢?我觉得项羽报仇了。有四句话可以概括项羽的报仇,叫“灭其国,杀其王,焚其宫,掠其宝”。楚霸王项羽把这四件事都做了:把人家国给灭了,把人家王给杀了,把人家都城给烧了,把人家的宝物全部弄走了。还有必要去挖人家祖坟吗?不至于。我觉得这四条做完,对于项羽来说,仇已经报了。

《史记》还记载了一个挖坟鞭尸的人,伍子胥。伍子胥在那个吴军灭了楚国以后,把楚平王的尸体扒出来,然后把那个尸体打了三百鞭子。《史记》把这件事情记载下来了。假如项羽要是把秦始皇的陵给扒了,把秦始皇的尸体给扒出来的话。要知道项羽的名气可比伍子胥的名气大,秦始皇的名气也比楚平王的名气大,《史记》能不记载吗?再说寻宝。你挖人家的墓不就是为了找宝贝吗?那我们看看项羽得了多少宝贝。秦朝宫廷的宝贝在《史记》中有记载,秦始皇的地宫中埋藏了很多,这是真的。但是没有埋的一定比埋的还多,在说秦二世再傻,他不能把秦朝宫殿的宝贝都给他爹埋到那儿去吧?都埋了,他还拿什么去享福啊?他不可能都埋的。再一个,埋的是给死人用的,留下来的是给活人用的。所以,秦二世怎么地也不会傻到没这个心眼,把他爹的宝物都埋进去,最后他的皇宫里一贫如洗,不可能的。本来秦国就有不少宝物,灭了六国以后,六国宫廷的宝物全弄回来了,整个天下的宝物都到了秦始皇的宫殿。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弄一部分葬到地宫里就行了。那上面的肯定比下面的多,留下的比那个不埋的多,项羽把那个未埋的都拉走了,他还有必要去挖坟墓吗?你说挖那个坟,115米深,多费劲啊,还要背骂名,费力还不讨好。所以,他没有必要去挖。至于刘邦说项羽挖,那完全是为了攻击、栽赃他。所以,我觉得刘邦说的项羽盗掘秦始皇陵这件事不能信服。

发生在秦朝末年的楚汉战争,成就了开创四百年汉家王朝的汉高祖刘邦,也成就了慷慨赴死,千古传颂的西楚霸王项羽。不过“成者王侯败者寇”,《史记》是汉武帝时期编纂的史书,在史实把握和行文方式上自然要为汉室说话,所以在《史记》中刘邦以“盗掘秦陵”来丑化项羽的记载就不足为奇了。

有,《汉书》的《刘向传》有记载。刘向生活的时代是在汉成帝时期,汉成帝要大修陵墓,刘向就给汉成帝写了封奏疏,说你千万不要大修陵墓,你看那秦国,凡是大修陵墓埋葬宝物多的,一个一个都被人家盗掘了。其中提到秦始皇陵,说了这么两句话:“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说项羽挖了秦始皇的陵,只要去的人都看见了。这是《汉书》中的记载。《汉书》这一记载就比较麻烦了,我们知道班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汉书》也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史学著作。但是,我要说一句话,《汉书》的记载总体来说是可信的,但并不等于这两句话也是可信的。刘向完全有可能是根据他所获得的史料,而这个史料不一定可靠,有夸大其词之嫌。他劝汉成帝不要厚葬,要薄葬,厚葬的结果就像秦始皇陵被人盗掘,有可能是这种说法。后来另一条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这一条写得更离谱,它是这样记载的,“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说项羽把秦始皇地宫挖开了,派了三十万大军,搬运了三十天都没有把地宫的宝物搬运完。这是《水经注》的记载。我们知道,郦道元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水经注》是中国地理学的名著,它的记载总体上也是可信的。但是这条记载我觉得有问题,那地宫有多少东西啊?地宫总面积两万四千平方米,三十万人去搬,搬了三十天没有搬完,不大可能。这是第一种说法,项羽盗陵说。我认为不太可信。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客观宏大,厚葬空前而举世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注。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历朝历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寝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第二种说法,天下盗贼盗陵。这个说法也有一个出处,是出自《论衡》的《死伪》篇。大家知道《论衡》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它的作者是东汉的王充,王充的《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论衡》的《死伪》篇中说,“秦始皇葬于骊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当然,王充这个说法也有问题,第一,《史记》记载刘邦说是项羽,王充的记载是天下盗贼,这两说本身就打架。第二,天下盗贼指的是谁?为了说清天下盗贼是谁,我再举一部书的例子做一个补充,这部书叫《太平御览》。这个“太平”是北宋初年一个皇帝的年号,这个皇帝的年号叫“太平兴国”,所以这个时期编的书都叫做“太平”。当然这个书很多人不太熟悉,这是中国古代特殊的一种书,叫“类书”,就是分类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故,为古代的文人写诗歌、写文章用典故方便而出的这本书。这种书你要查一个典故,比如说查“月亮”,它会把“月亮”所有的称呼全给你列出来,用“月亮”的名句给你列出来,供你写诗文来模仿;写“太阳”,它把“太阳”所有的典故和用法列出来。《太平御览》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关东贼发始皇陵,中有水银。”《太平御览》里提到了“关东贼”,而《论衡》提到了一个“天下盗贼”,我认为它指的是同一类人。所谓“天下盗贼”、“关东贼”就是指的关东起义军,他们打到关中的时候盗掘了秦始皇陵。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关东起义军是什么时间打入函谷关的呢?是秦二世二年的冬天,有一位陈胜手下的大将叫周文,他率领大军打入函谷关,一直打到戏水边上。这个戏水离秦陵非常近,秦二世惊慌了,采纳了章邯的意见赦免了骊山徒,让章邯带领骊山徒去跟周文对抗。周文打了败仗退出函谷关,章邯乘胜追击,周文战败在河南的渑池自杀了。这里边,“天下盗贼”跟“关东贼”只能是指这么一件事,就是进入函谷关的起义军。他们有没有可能盗掘秦始皇陵?我觉得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时间?第二,有没有力量?从时间上来看,我觉得不太可能,有两个不允许,一是秦二世不允许,二是章邯军不允许。因为关东起义军一进入关中对秦二世来说可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在此之前我们讲过秦二世对关东起义军的事情没有放在眼里,他采取的是一种鸵鸟政策——不承认,不面对。但是一旦进入函谷关,秦二世就震惊了,立即召开御前会议,采纳章邯意见赦免骊山徒,组织反击。所以秦二世迅速地反应,使周文的军队没有时间去盗掘秦始皇陵。因为秦始皇陵不会像是你来到这个地方,搬个东西就走那么方便,你得挖开,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得要很从容地去做。何况,章邯军也不允许,章邯组织了军团以后,立即率兵去迎战,而且一上来就把周文的军队打败了。周文是一个不太有作战经验的军官,他开始出发的时候,仅仅拿了一封陈胜发给他的诏书,和一个大将军印就出发了。一路上,凭着这个将军印和诏书,很多老百姓都拥护他,都参加他的队伍,越走人越多,路上的秦军是望风披靡。进入函谷关的时候,他已经有几十万大军、上千辆战车了,几乎没有遇到秦军的什么抵抗。等进入关中以后遇到章邯,他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结果一战即败,而且是一败再败,最后是战败自杀。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周文能够去盗掘秦始皇陵吗?如果盗掘秦始皇陵,必定要分出来一部分兵力,他的兵力集中起来还打不过章邯,怎么可能分兵啊。他还没有把秦始皇陵挖开,章邯已经把他的墓给准备好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天下盗贼说”也不太可靠。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第三种说法,叫“无名贼盗陵说”。这无名贼是我起的。因为我看到中唐时期有两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鲍溶,一个叫白居易。鲍容的名气不太大,鲍溶写了一首诗叫《经秦皇陵》,很长一首诗,我就引其中有关的四句,这四句这样说:“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心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江山一改姓,所有的事你都做不了主,任凭人家去做了。人家大白天就能挖开你的陵墓,这就叫“白昼盗开陵”。鲍溶光说盗陵,也没有写谁盗陵,所以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无名贼”。另一首诗是白居易的,白居易这个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了,他在《新乐府》五十首诗中间有一首叫《草茫茫》,这首诗写得很漂亮,非常有名。我读一下全文,大家可以听一听。“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三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这首诗,白居易是提倡薄葬,反对厚葬。他说那个厚葬,人们都想把自己陵墓藏的宝越多越好,但是不会想到,藏得越多,被人挖开的时间就越早,被反复挖开的次数就越多;你的宝多,人家都想去分一杯羹。这样的话,大家也不必去炒股了,干脆挖开一个墓,让马未都来一鉴定,就可以拿去卖了。那都是秦始皇陵的宝物,都是好东西啊!谁不想去挖呀!所以说“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这样一来,秦始皇陵就被盗了。这是白居易写的。但白居易像鲍溶一样,他没有写谁盗掘。这个很好理解。诗人写诗不重文献,最重要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白居易写这个《新乐府》就是说,当皇帝的人你千万不要厚葬,谁厚葬,谁将来就会被挖开,把你嘴里面含的珠子都给抠出来,什么耳坠子、嘴里含的珠子全抠出来,一样都不给你留,最后甚至把你的尸骨搞得狼藉不堪。白居易写的这首诗《草茫茫》,反映的就是第三种情况,就是无名贼盗掘秦始皇陵。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史书还记载,不但有盗陵还有人毁陵,这个记载得更离奇。最早记载的又是汉代人班固,班固的《汉书·刘向传》,前面一大段我们刚才引过了,它后面还有几句话:“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秦始皇陵先被项羽盗掘了,把宝贝全部挖走了,后来,有一个放羊的小孩,羊丢了去找羊,找着找着天黑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一个大坑里了,然后他在坑里点着火把找,走着走着就走到秦始皇的地宫里了,结果一不小心这一把火就把刚刚修好的地宫给烧了,把秦始皇的棺材也给烧了。班固在《刘向传》里又记载了这个放羊娃找羊,无意中烧了秦陵这件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毁陵事件。而且,这条记载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渭水》中又重复了。郦道元前面不是说了,三十万人用三十天还没有搬完吗?后来又在这后面加了两句话,说“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这说得就更离谱了,说牧人找羊进去了,点着火把,把地宫给点燃了,这个地宫的火一直烧了九十天还没有灭。类似项羽一把火烧咸阳城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地面上项羽一把火,地下是放羊娃一把火,说得太离谱。而且,后来的类书除刚才说过的《太平御览》外,还有一部初唐编的叫《艺文类聚》的类书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个书的编纂都是欧阳询,他说这个放羊娃掉到墓里头去后,把墓点燃了。就是说秦始皇陵不但被项羽盗过,而且被放羊娃烧过,又盗又烧,等于啥也没有了。但是,我觉得牧羊娃误入地宫说,它存留的疑点太多了,因为这里边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牧羊娃怎么能够掉到地宫里头去呢?他掉进去一定得有个通道,这个通道的形成只有两种原因:一个,自然塌陷形成的;第二,盗墓贼进去过留下的。先分析一点,秦始皇陵修了三十九年,它能够自然塌陷形成一个通道,点着火把就能进去,还轮得着这小孩进去吗?拎着洛阳铲到处找的人不早就进去过了吗?不可靠。再说秦始皇陵那么坚固,我们今天陕西考古工作队的人用洛阳铲在封土堆上面挖了三十米深,才挖到那个地宫上面那一层石头,怎么可能有一个墓道进去呢?帝王陵墓的封闭都非常之好,自然塌陷不可能。那有没有可能是盗墓贼去挖了一下形成的通道呢?我们前面分析过三种盗陵说:项羽盗陵、天下盗贼盗陵、无名贼盗陵,但盗陵基本是不能成立的,这些文献资料不可靠,都是以讹传讹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盗陵不可能,盗陵说不能存在的话,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盗墓的通道。没有自然形成的通道,又没有盗墓的通道,你说这个放羊娃凭什么一下子就掉到地宫里去了?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谁都想能走着走着,扑通一下掉到地宫里,那不是一下子就发了吗?不可能的。我们上一集介绍过,现代考古通过物理勘探,通过传统的洛阳铲的挖掘,已证明地宫不可能被盗掘过。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里面,《史记》记载放了很多水银。水银是一种容易挥发的金属,秦陵如果被人盗掘了,水银这种金属早就顺着墓道挥发了。但是这次科考检验的结果证明在地宫里边,包括地宫的封土上面都有大量的水银,汞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既然水银还没有被挥发完,或者说水银大部分没有被挥发完,那说明什么?说明《史记》记载得准确,确实用水银制作了江河大海,同时也说明陵墓没有被盗。假如被盗了,水银早就挥发光了。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说法,就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学科,叫“金石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就是我们今天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它研究的对象一个是铜器,一个是石刻,凡是在社会上流传的铜器和石刻,它要一一地记录下来,这就是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假如秦始皇陵被盗掘过,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一定会在社会上有所流传,一旦流传,金石学家就会有记载,这件石器或这件铜器出自秦陵。但是我们翻遍了中国的所有的金石学的记录,找不到一条有关的记载。说明什么?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假如它被盗掘过,它就一定会有一个东西流传到社会上。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东西都被人收藏了,而不流传;你这一代收藏可以,你能保住你儿子以后不拿去卖吗?你儿子不卖,你能挡住你孙子去卖吗?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你家祖宗收藏的东西绝对过不了几十代,一定会要流落的。

我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献被人收藏,每个收藏人都在上面盖有自己的收藏章,我们从收藏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过哪些人收藏过。所以说,如果秦陵被盗,秦陵的古物——那个铜器跟石器在金石学上一定会有记载,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一条记载。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这只能说明秦陵没有被盗,秦陵的所有的铜器、石刻没有一件流传到社会上。所以,我们认为盗陵说也好,毁陵说也好都不可靠。当然,这些只是一种推测,我的很多例子都是推测性的,是逻辑推理的分析。

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秦陵到底被人盗掘过没有?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对秦始皇陵也都下令保护,甚至安排守陵人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秦陵。加之秦始皇陵自身建筑的坚固和防护的严密,所以,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的秦陵至今仍然保存相对完整。尽管地面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但藏有众多宝物的秦陵地宫没有被盗。

在2002年到2003年,国家搞了一个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这次科考就是在不挖掘地宫的情况下来进行科学考察。这个考察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考古所联合进行,搞了一年,用了8大类、22项现代科学的手法来探测,最后的结果证明,地宫完整地保存在今天秦陵的封土堆下面。科考是怎么样知道地宫就在封土堆的下面呢?它是在秦陵的封土堆上按照每五十米远画一条线,东西五十米远各画了几条线,在每条剖面上下了一个测量仪,南北也是照样下了测量仪,通电测量它的电阻,最后把数据输入电脑,形成了一个电阻率图。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在这个封土堆下有一个椭圆形的巨大高电阻区,说明这个区域电阻非常高。这一个区域是什么呢?就是地宫。为什么在这个一大块椭圆形地宫的地方,它的电阻率非常高呢?因为第一,它是空的,它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的导电性很弱,电阻率很高,所以形成高电阻区。同时也证明地宫没有塌陷,地宫一旦塌陷会出现个什么结果啊?地宫塌陷以后,空气少了,电阻率它就会降低了。因为它没有塌陷,所以这是个高电阻区。再一个,地宫没有进水,地宫要是进水了,导电性很强,电阻率也不会高了。当然,这个说法合适不合适,当年的科考人员还想了一个办法来验证,怎么验证呢?他们找了一个测量钻孔的地方,用一种盗墓工具,叫洛阳铲。洛阳铲是盗墓人发明的。是个半圆柱形的铲子,它的直径大概有5厘米到20厘米,一个半圆柱形的铲子,长度大概有20厘米到40厘米,这个半圆柱体很容易插到土里边。插进去以后,它这个弧度很重要,当你把这个铲子打下去再拔出来的时候,这个铲子把地下的土层给带出来了,带的有土。所以那些有经验的盗墓人,根据土质就可以判断下面有没有墓葬,如果它是生土就没有墓葬;如果它是回填的,人工填的土,它就有墓葬。甚至于有经验的盗墓人还可以根据声音判断下面有没有墓。这个东西是盗墓贼发明的,但是到了上一个世纪的二十年代被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觉得很有用,所以今天考古工作者也用它。因为这个东西是在洛阳发现的,所以它的名字叫“洛阳铲”。我们在2002年到2003年秦陵考古的时候,它不光用现代科考仪器,而且用洛阳铲验证,直接往下挖,最后挖到三十米深,出现了“咚咚咚”的声音,知道碰到坚硬的东西了,就是石头,最后把这个铲子拿出来以后看见铲子上面带着有石屑、碎石,这个碎石经过检验,它不是骊山的石头。因为骊山的石头不是花岗岩,而洛阳铲挖出来的是花岗岩,那就证明这是从远处运来的。

现代科技的勘探也表明,秦陵地宫应该保存完好。当然最终的结论还必须由考古来验证,待到秦陵真正打开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水经注   楚国   项羽   金石学   史记   太平   地宫   洛阳   铲子   汉书   陵墓   刘邦   水银   宝物   盗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