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战争史

“日本”之名,正是武则天所赐。

中国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载是在先秦时期,《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当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不懂耕种,完全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相较于中国的奴隶社会,落后了近千年。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秦朝,此时的中国已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日本人依旧未开化,徐福东渡给他们带去了文字和先进的技术。

中日古代战争史

汉朝时,中日第一次建交,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至此,日本正式称为“倭奴国”,并成为汉朝的藩属国。此后日本多次遣使来朝,一直虔敬地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和赏赐,学习中原王朝的文化与技术,日益强大起来。

然而邪马台国衰落,大和民族崛起后,日本人骨子里的不安分使得他们日益膨胀。宋武帝时期,倭王珍开始向中原王朝提要求,其野心和傲慢尽现,宋文帝时更甚。

1

唐朝中日白江口之战

当中国正经历南北朝的混乱局势时,日本却在飞速发展,所以隋朝时日本就因其国名不好听,要求隋炀帝赐名“日本”,被隋炀帝拒绝了

此时的朝鲜半岛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高句丽凭借自身的强大,对中原王朝的态度亦时叛时降。自隋文帝时,朝廷便多次出兵讨伐高句丽,后隋炀帝、唐太宗亦如是。隋炀帝亲征高句丽致使国力大耗、民生艰苦,加剧了隋朝的灭亡。

中日古代战争史

唐朝初期,高句丽联合百济,多次进攻新罗,一向亲唐的新罗向唐朝求援,唐朝多次劝诏皆被高句丽无视,最终唐廷决定出兵救援。此次出兵,唐军攻克十余城,斩敌四万多。但不久后,高句丽又联合百济、靺鞨,直下新罗三十多城。唐高宗派大将军苏定方出兵征讨,苏定方围魏救赵,直攻百济,很快便灭百济,俘获百济王及其百官押往长安。

大军撤离后,扶余福信联合道琛和尚,煽动百济旧民造反,并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求援。日本放还了百济王子扶余丰,联合扶余福信,合围镇守百济都城的刘仁愿部。

消息传到中原后,朝廷派刘仁轨解刘仁愿之围。后百济内讧,扶余丰杀扶余福信,并派遣使者往高句丽及倭国请兵。

日本一来为了维护百济这个亲日政权,二来经过一系列革新,日本也想趁机扩张势力,于是派重兵出击唐军。

唐高宗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唐军水陆并进,于白江口与日军展开激战,唐军大胜。《新唐书》记载:“唐军与倭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

战败后的日本认识到唐朝的强大,收敛了姿态,虚心向唐朝学习。从此之后,日本每隔几年便会派遣使者入唐学习,而“日本”之名,正是武则天所赐

2

元日文永之战和弘安之战

除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外,日本人还想借中国人的优良基因来改变他们个子矮的缺陷。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跨海而来的日本女人,她们肩负着改良大和民族身高的重任,不远万里来到临安城。《清波杂志》记载:“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齐凡三、二十人。妇女皆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希望能与日本交好,他几度派遣使者出使日本。由于日本偏居海外,对于草原部落和游牧民族毫无兴趣,他们更愿意和有贸易往来的南宋交好。但南宋朝廷此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而蒙古铁骑四处征讨,积极扩张,日本人早看出元朝有入侵的野心。所以,他们在拒绝忽必烈的同时也积极防御,严阵以待。

被拒绝后的忽必烈命令离日本最近的东藩高丽征发船工制造战舰。公元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率领三万大军,从朝鲜出发,远征日本,史称“文永之战”。

中日古代战争史

忽必烈

元军从高丽合浦出发,成功登陆马岛、壹岐岛,而在登陆博多港之后,虽然地形不利于元军发挥,加上日军提前集结,以逸待劳,但元军还是依靠兵分两路的迂回策略成功击败了日军,日军死伤惨重,被迫后撤。

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元军在战胜的情况下选择撤回。蒙古人向来都是以战养战,所以他们打仗的时候,粮草多靠战场掠夺而来,而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以战养战的策略显然行不通。早前忽必烈就曾派出一支先锋部队前往高丽,结果这支部队根本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以资补给。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忽必烈第一次征讨日本,其目的并不单纯。因为当时军队里蒙古兵极少,大多都是投降的金兵、新附军、高丽兵,所以忽必烈有消耗日军的意图。

元军撤退后,忽必烈又派遣使者劝说日本投降,皆被日本拒绝了。镰仓幕府为了防止元军再犯,修造元寇防垒,并积极改进守战之具,学习中原战术体系。

崖山海战后,忽必烈开始积极筹备第二次入侵日本。公元1281年,忽必烈派遣两路兵马进攻日本,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领(作战部队),一路由范文虎率领(屯田部队),合计近二十万人马,史称“弘安之战”。

作战部队从朝鲜出发,先行抵达日本,迅速攻夺了马岛和壹岐岛。气势正盛的作战部队未等到屯田部队抵达便开始进攻北九州,然而日本人所筑的元寇防垒成功阻击了元军的进攻,双方交战近一个月,元军依旧未能攻破防垒,中途还遭到日军的海上袭击。

等到元军作战部队和江南主力会合准备反击时,元军再遭台风袭击,这场被日本人称作“神风”的台风使元军损失惨重。由于船只尽毁,所以除少部分士卒返回中国外,其他人都困于日本九龙山海滩。后日本发动反攻,大部分元军战死,俘虏的元军除汉人外,其他皆被斩杀。此次元军与日本的战役,最终以元军失败告终,这让日本人信心倍增。

3

明嘉靖抗倭战争和万历朝鲜战争

后镰仓幕府下台,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长期的混战导致一些失败武士加入海盗行列,在松浦家的支持下,多次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地区。

从明朝建立开始,倭寇便不断侵略沿海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为倭寇一事和日本室町幕府建交合作,但倭寇还是陆续入侵中国沿海地区。为此,明王朝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海防、实行海禁等。

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变得频繁起来,朝廷遂下令中断一切海上贸易。此举切断了整个贸易链,由此导致倭寇之乱有增无减。直到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先后清剿台州、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后,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野心,另一方面为了平息武士们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削弱诸侯势力,遂决定对外扩张,获取更多土地。丰臣秀吉想利用朝鲜当跳板来攻打明朝,一统亚洲。所以,他明知朝鲜久事明朝,却依旧向朝鲜借道。在遭到朝鲜拒绝后,他便以此为由,攻打朝鲜。朝鲜在李昖时期武备松弛,党争不断,很快便被精心备战的丰臣秀吉攻克京师,李昖一边仓皇出逃,一边向明朝求援。

中日古代战争史

丰臣秀吉

经过一系列商议后,明朝最终决定出兵援朝。在首战当中,由于祖承训不明敌情急于冒进,外加天气原因,导致失利。经历了首战的失败后,明朝廷认识到日军并不像朝鲜所说的几千人,而且他们经过精心准备,可谓以逸待劳。因此,明朝廷一边派人与日本议和,以拖延时日,一边集结大军筹集粮草。之后,明朝以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调四万精兵援朝。在李如松的部署下,明军成功收复平壤、开城,并直逼汉城。

此一战明军损失七百多人,而日军被杀两千余人。后碧蹄馆之战以双方撤退为结局,也有史料记载日军先行败走,明军得到增援后追出十余里。最终战况陷入僵局,日本遂派遣使节来北京议和,李如松大军撤回。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明朝和日本双方虽各有胜负,但明军的强悍让日本人一度望而生畏,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以日本失败回撤告终

参考资料:《后汉书》《新唐书》《元史》《明实录》《日本史》

原创:中国国家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后汉书   新罗   朝鲜半岛   明朝   扶余   朝鲜   中原   倭寇   日本人   日本   日军   唐朝   中国   使者   中日   时期   古代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