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中医药再次立功!德尔塔毒株感染者服药三天,炎性指标已恢复正常”


“好消息!德尔塔病毒传播速度快,中医再次立功成“克星”


“中药立下大功,患者感染德尔塔病毒,服药3天指标恢复正常”


“四川中医再出征,3天拿下德尔塔!为全国带来经验和信心!”



几天前,这些标题出现在互联网上。


威力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病毒已经是全世界的难题。然而中医却在此时宣布将其攻克。


我们无意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但对于一个世界性难题突然“被解决”的现状,正常的思维,让我第一时间对这事情产生了一些怀疑。


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怎样“拿下”的。



一、中医药对抗德尔塔 有效率到底是多少


根据网上的新闻,四川省目前在大力推广中医药抗疫。7月28日,四川全省印发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建议方案。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8月2日,川观新闻报道“阻击德尔塔病毒 四川中医药这样发力”:


“7月23日,绵阳市首例德尔塔变异毒株新冠肺炎患者确诊。24日,中医专家组即进行中医药辨证论治,拟定处方,配方熬制,专车送达。患者服药一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明显改善。服药三天,患者各项炎性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成都市、宜宾市救治专家组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病例全部接受中医药治疗,参与率为100%,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取得良好效果。泸州市已组织中医专家组开展5次中医专家会诊,患者每天服用中药治疗,健康状况良好。截止目前,全省已报告的所有本土确诊病例均在第一时间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100%。”


8月4日,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四川省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将中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已有的报道中,唯一详细介绍的一位患者的情况——7月27日,四川中医药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中医药全程介入绵阳市首例德尔塔变异毒株新冠肺炎患者治疗”:


“7月24日,(中医专家组)三人组第一时间来到医院,查阅患者病历及检查检验报告,与患者视频连线,察看舌苔,仔细询问症状,并与其他专家交换意见,运用中医思维四诊合参,辨证施治。


专家组认为,该患者从南京回来,大概率属于德尔塔变异毒株新冠肺炎(后经测序证实)。根据广州等地经验,德尔塔变异株新冠患者具有病毒载量大,潜伏期短,病情进展快,转重率高,核酸转阴慢的特点。中医药辨证论治介入越早,效果越好。


绵阳这名患者病程短,症状轻,中医诊断为暑湿疫,核心病机为暑湿袭表,疫毒侵肺。治疗应以清暑化湿、宣肺解毒、化痰止咳为主,扭转截断,避免转重。专家组现场拟定了中药处方,由绵阳市中医医院配方熬制,专车送达。两个小时后,患者就服上了第一剂中药。


通过线上联系,该患者可随时反馈服药反应,专家组也及时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服药一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明显改善。服药第三天(26日),患者表示身体已无不适症状,各项炎性指标无明显异常。




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看,中医药在德尔塔病毒治疗上确实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



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疫情再次席卷全国的情况下,似乎并未在网上掀起太大的波澜。


而且我们仍旧心存疑惑。



从已有的报道来看,我们能确定的消息是中医药的参与率为100%,同时目前只有一个病人的详细报道。


我们想知道,在治疗时患者是只用中医药吗?报道中的患者症状较轻服用中药退烧,重症的患者呢?如果有打了退烧针,怎么确定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呢?



德尔塔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潜伏期短等特征。我们看到了中医药参与抗疫,但是我们并未看到任何相关且确实的数据。仅有的100%看起来很好看,但只是参与率。权威发布确切的治愈率数据才是真正的定心丸。(也许是我们搜索不力,欢迎拥有中医在治疗新冠领域效果情况的朋友,为我们提供数据。)



当然,无论哪种医学,都可能有无法攻克的难题,都可能无力回天。但从现在众多媒体发出的信息来看,它们的消息来源全部指向川观新闻。


尽管它们本身没有对消息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却在直接转载新闻的标题中加上“拿下”“攻克”等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用这种浮夸的态度支持中医,这不是捧中医,反而会害了中医,加重中医污名化。




二、我们生活中 中医药的身影


不知道大家看到刚才那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欢迎文末留言~


对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是提醒——提醒了我中医药的存在。甚至前两天我才买了一些家庭常备药,都是西药,连中成药都没有。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中医药似乎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存在感不是很高。


实际上呢?


中医药其实一直在发展,一直在科学地发展。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去年疫情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多次发布与中医药有关的消息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可以看出,去年中医药已经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疫情回弹,更是积极参与其中。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7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和新冠疫苗接种有关情况。在介绍南京疫情防控情况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南京在重症患者救治上注重中西医结合,将中医药的诊疗措施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


我们对中医药有着或褒或贬的评价,但是这些消息都在向我们展示,疫情以来,不可忽视的中医药的身影。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江苏省中医抗疫医疗队开展中医临床救治工作




三、中医和“中医”


提起中医,你会想到什么?


是一面墙的大药柜,柜子上有无数方格抽屉?是号脉问诊的老中医?还是民间流传的各种偏方?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应该都接触过中医偏方。比如咳嗽的时候喝煮好的白糖拌鸡蛋,牙疼的时候把生姜或花椒咬在疼痛的地方……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这些偏方经过漫长时间的检验,可信度似乎应该挺高的。但是经验科学毕竟有其局限性,我们还是应该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


相声大师马三立在《偏方》中就说:“我们应当相信偏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净信偏方。必须要听大夫的话。大夫给你偏方,我们要听:给你副药,告诉你了,黄酒,黄酒送下。这是偏方。”



“中医黑”,中医被污名化,早已有之。十六世纪末,受西方医学的影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不绝于耳。“赛先生”(science)传入中国后,“中医黑”更多了。


到今天,中医污名化的部分原因是一些伪中医鼓吹所谓的偏方,非法行医,严重误导民众,久而久之,民众便对中医药产生质疑,甚至恶感。


那么,中医中药究竟可信吗?


钟南山说过:“中医中药,首先要突破是中药,中医理论是一种哲学,用金木水火土解释人体,那是古人的事情。”


“希望它(板蓝根)的疗效是建立在循证医学上的,通过已有证据的比对来确定疗效,而非只看印象、个体。”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所以,中药是有很多东西可以研究的。中医要有很大的贡献和突破,一定在研究中药上,要走验证药物这条路。




中医中药,学理上的东西我们都不熟悉。但是关于“中医”这一叫法,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我们普遍认为“中医”这个词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其实“中医”二字早就见于我国古代文献。


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谚语曰:‘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里的“中医”意思是中等水平的医生。谚语是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因此“中医”一词在班固写书前已在民间流传,那时距今已近2000年。


后来“中医”用来指普通医生或医术,明代《古今医统大全》:“胃气实者,虽有病,不攻自愈,故中医用药亦尝效焉”。


16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医学传入我国,那时还没有中西之分。


直到1857年,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在上海编译出版《西医略论》——这是第一部以“西医”命名的医学著作,同时也是目前发现最早使用“中医”一词指称中国固有医学的文献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此后“中医”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与西医比较时。1881年,罗定昌《中西医粹》书名“中西医”连用。1884年,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因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中西医之说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


可见,中医药虽历史久远,但“中医”一词的出现,其实也只有160年。




四、“医”之一字


我们今天看到的简单的“医”字,在古代有“和“”这两个字形,而且经历了“毉-醫”的演变过程。我们在观察到字形变化的同时,也能看到古代中国的一些文化。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古代有“”这个字,但和医生完全无关。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医”的解释是:“医,盛弓弩矢器也,《国语》曰:‘兵不解医。’”也就是说,许慎认为“医”是一种装弓箭的器物。再结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医,臧弓弩矢器也。臧,各本作盛。今依《广韵》,此器可隐藏兵器也。”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古代的“医”是用来装弓箭的


所以,古文中的“医”和医生没有任何关系。



巫医同源


《说文解字》没有关于“毉”字的记载,但是《管子·权修篇》:“‘毉’从巫,殹声”,记载了义旁为“巫”的“毉”字形体。这种构成反映了医生的职责在殷商时期是由巫医兼任的。


神话学者也认为,中国远古的殷商文明属于“重巫文化”,对宗教事物倾心关注,有古老的神话统治传统。“医”字形为“毉”,也可以推测出上古时代“巫医同源”的社会现象。


“医”依附于“巫”而生存发展,构成了我国独有的中医药学中的重要部分。大量的先秦文献显现出“医”字除了表示“治病、治理”以外,都与“巫”连用表示医生,在殷商时期尤其明显。


传说著名的神医叫巫彭,《吕氏春秋·勿躬》有记载:“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楚辞章句》对《楚辞》中“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的解释是:“活,生也。言繇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巫医所能复生活也?”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巫彭


所以从“巫”的“毉”反映了“巫医同源”的关系,在重巫文化的殷商时期,医生是由巫医兼任的,而且在当时有着极其显要的社会地位



“巫”“医”分化


巫医职责分开并产生专职医生,大概发生于东周到西汉前期。


殷商结束后,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医学和巫术开始分离。到了汉代,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那些巫医吸取人民群众中某些医药经验和知识,逐渐使巫医相混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因此从巫的“毉”变为了从酉(yǒu)的“醫”。


《说文解字》:“醫,治病工也,殹(yì),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义旁“酉”就是早期的“酒”字,许慎认为当时医生常用药酒给人治病,《周礼》中有“醫酒”。《说文解字注》也认为“以醫者多爱酒”。由此可见,现代汉字“医”与“酒”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酒”的药用价值,“醫酒”的酒主要指药酒。民间俗语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从“毉”到“醫”,“医”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者依附于具有神秘主义迷信色彩的“巫”,而后者则借助于具有药用价值的“酒”。


一个汉字的演变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就是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魅力吧。



END




点关注,不迷路~





敝帚字珍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常用的汉字只有不到3000个;

新华字典收录汉字约8000个;

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终端,

可显示汉字约30000个;

2005年的国家标准GB18030-2005,

收录汉字7万多个;

而最新的国际标准10646,

收录汉字9万多个。

汉字再多,

如果不认识、在电脑上打不出来,

这些汉字文化就都丢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您一起,

寻找汉字的文化。

欢迎您关注:敝帚字珍

细说汉字丨听说四川中医3天拿下德尔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汉字   绵阳市   中医   巫医   殷商   西医   专家组   肺炎   疫情   偏方   中医药   中药   患者   医生   病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