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今天距离高考还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可以说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然而,就在高考将近之时,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几天又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那就是——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移民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或者指人口的迁移过程。而高考移民则与移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考移民是我国所特有的群体,主要是指在我国高考户籍制度下,为了寻求较低分数线以及较高的高校录取率而将户籍通过非正常手段突击迁移到录取分数线较低或者高考录取率较高的省份,从而获得高校入学资格的一部分考生。

由于我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各个省份之间发展程度不同,体现在教育领域上便是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分配不均衡,各地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过大,高考移民是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下的产物。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各个省市之间的配额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从数量上来看,招生配额较多的是河南、山东等中部省份,其次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西部省份的招生人数较少。但是从报考人数来看,北京、上海以及西藏、青海等地区的报考人数远远低于中部省份。西部地区虽然招生计划人数不多,但是当地报考人数也少。因而像河南这样高考生源大省,录取率实际上远远低于北京、上海以及西部省份。同时,西部省份以及海南等地迁移户口相对宽松,同时整体录取分数线偏低,竞争相比那些高考大省要小得多,一些人将户口转移的重点放在这些地区,那里便自然成为理想的高考移民目的地。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而且可以注意到,中国重点高校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特别集中,但这些高校无论是录取分数线还是招生配额都明显向本地考生倾斜,因此北京的考生比起其他地区的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要高得多。不过由于北京、上海对户口限制较严,流入成本过大,难以进入,因此尚未形成有规模的高考移民。

我国高考移民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后更是不断有高考移民的热潮出现。而事实上,这种从竞争压力大的地方去往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地区考试的现象,早在科举时代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冒籍”,即假冒籍贯,异地考试。套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有考试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移民。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盛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发展,科举及第士人优势凸显,面对省试各区域登第人数、录取比例失衡的现实,冒籍现象开始出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可能是古代科举史上最著名的冒籍者之一,他祖籍山西,生在河南,籍贯则随其祖父,落在陕西渭南下邽镇,但他参加科举考试,却是在安徽宣城,最后一举考上进士。

北宋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比较安定,南北士子的文化素养呈现出差距,南北方的科举录取人数比例失衡的情况更为严重。据统计,现在可考的北宋进士共有9630人, 其中南方诸路(宋朝一级行政区划)达9164人,占95.2%,北方诸路仅466人,占总数的4.8%。对此,司马光向皇帝提出依行政区划分配中举名额,以安抚北方士子民心的想法。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明初,会试以成绩为准择优录取,南方士子中第人数远高于北方士子。如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会试中,共录31人,其中南方22人,北方9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会试中,共录100人,其中南方78人,北方22人。南北方士子文学素养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而洪武三十年会试,最初所录取的51人全部都是来自南方的士子,而北方人无一中举,北方士子大为不满,最后朱元璋下令重考,取61名进士全是北方人。由此可见, 此时的科举制度无法平衡南北方势力, 北方中试者寥寥对于加强北方人对明王朝的向心力和维护明帝国统一是极其不利的。

洪武“南北榜”案发生之后,朝廷有意从制度上完善科举取士之法,按南北分区定额录取的制度得到确立,发展到今天,就是高考的分省定额制录取,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考生有更多机会。历朝历代在“地域平衡”的原则上达成了惊人的共识。同时这也是古代的冒籍,现代的高考移民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明清时期,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直隶及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以贵州为例,顺治十七年(1660年)贵州的乡试人均中试率是江南地区的78倍之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91倍之多,雍正元年(1723年)为67倍之多。同一省份也有冒籍跨考者,如粤东考生冒籍粤西,浙江杭州考生到温州、台州等地冒籍应考等。一些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成为冒籍的多发地区。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而朝廷打击冒籍现象的措施也是十分严厉,轻则取消考试资格或功名,重则会被处以严刑峻法(当然执行力度如何是另一回事了)。清朝规定:祖父在某地入籍在20年以上,当地有祖坟、田产、住宅,才能在当地报名应试,后来改为考生本人入籍20年以上方准应试。另外还有“作保”制度,考生需拿钱请“廪生”(生员的一种, 可以在政府领粮食, 相当于公费生)做保人,一旦考生冒籍事发,作保的廪生也会被革去功名。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康熙年间,还新增了对考生“审音”的程序,即凭其口音确定是否冒籍,参与“审音”的官员被称为“审音御史”。但这一措施仍然无法断绝士子冒籍。乾隆四十二年,67岁的乾隆皇帝接见浙江解饷官绍兴府通判张廷泰,张回答说他是京师人氏,可精明的乾隆帝凭两句话便听出了张某说的是南方口音,由此戳穿其实为冒籍中举,于是龙颜大怒,痛斥审音御史“殊失敬事之义”。总的来说,在古代冒籍被查出来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顺利蒙混过关参加考试,可谓是低风险高收益的选择。

高考移民: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移民

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真是一个千年的难题,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大了,地区差异性太大了。要妥善解决高考移民的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缩小不同地区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士子   录取率   考试   会试   科举   贵州   进士   河南   北京   上海   考生   移民   省份   现象   制度   地区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