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不论贫穷富贵,都希望百年之后留在故乡。特别是在外发达了的游子,更要荣归故里,修桥铺路,建大屋修祠堂,正如项羽所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其实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代代中国人传统的延续,以及对后人的激励。

150年前,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的陈旭年, 回到故乡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乡,用14年时间,不计成本地建成一座祠堂,祠堂不大,但看过里面的雕刻,都会连声称赞,原来石雕可以如此惟妙惟肖。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从熙公祠很小,只是一座前后二进祠堂,深42.25米,宽31.22米,但堪称是潮州石雕的经典之作。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潮州市政府大力提倡的“一根牛绳精神”,就是源自从熙公祠的一副石雕。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从潮州市区出发,沿着潮汕公路行驶20多公里,到彩塘镇附近,看见路边有大大的“国潮家居”招牌时,左转进入利民路,前行400米左右,过一座很小的利民桥后左转,便可看到指示牌。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前行50米左右,可见“资政第”,陈旭年曾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进门可见一排典型的潮汕民居建筑,门前有宽阔的广场,中间被铁栏杆围住的,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从熙公祠在正中间,二进院落布局,斗拱抬架式木结构,门前左右各有石狮,典型的潮汕建筑。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为何会在远离潮州城区20多公里的乡间,出现一座如此精美的祠堂,这还得从出生于此的传奇人物陈旭年说起。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陈旭年生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年少时在家乡曾参加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洪门派,事败后出逃,只身来到了正在开发的马来西亚柔佛州。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当时年仅17岁的陈旭年身无分文,随身仅有一条水布、二件破衣,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的彭亨州锡矿做苦工,可谓尝尽人间疾苦。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卖了一段时间苦力后,他改行贩布,勤劳肯干、声音洪亮的他,每天沿街沿路挨家挨户叫卖布匹,由于他性格耿直、买卖公道,又年少英俊、谈吐风趣富有感染力,在直落布雅一带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马来贵族阿武峇卡一家大小对他非常欢迎,喜欢和他做买卖。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阿武峇卡与陈旭年交往的日子一长,阿武峇卡觉得他仪表不凡,又从他的言行举止,发现他自身内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有待开发,对他十分赞赏,在尊卑贵贱悬殊下与他结为兄弟。后来他又与阿武峇卡的表妹结婚,被潮人称为“番驸马”。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在1855年以前,柔佛州的统治者是东姑胡仙,他死后,由儿子继承王位,但实权控制在天猛公伊不拉欣(阿武峇卡之父)手里,由于有英国势力作后盾,伊不拉欣自1855年起,已成为柔佛实际的统治者。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这个伊不拉欣也算雄才大略,有意把当时尚是地芜人稀,属于荒芜地区的柔佛州,全都开发起来。于是,他开始鼓励华人迁入柔州,利用华人努力拓荒,同时,更推行“港主制”有计划的发展柔州。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陈旭年通过阿武峇卡的关系进入柔佛州,1862年,天猛公伊不拉欣逝世,由儿子阿武峇卡继承为天猛公。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1864年,阿武峇卡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到陈旭年39岁时,已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1868年起,陈旭年已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华侨领袖和实业家,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到了1870年,陈旭年被授为“柔佛侨长”,他是担任侨长职位的唯一华人,自陈旭年以后,就不再有这样的官衔了。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1874年,陈旭年又被州议会委为议员。陈旭年还多次陪同阿布峇卡大君或其稚子进奉清朝。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陈旭年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开始,历时14年,耗巨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祠”。尽管陈旭年也是见过世面的南洋富商,但与“陈慈黉故居”不同,他对当时流行的中西结合式样熟视无睹,而竭尽全力把传统工艺推向极致。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你根本无法想象,一座这么小的祠堂,建造工程居然前后花了十四年工夫,共耗资二十六多万银元,其中有十年时间花在木石雕刻的精雕细刻上。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陈旭年特意在石匠家乡建屋相赠,且平日好烟好酒敬若上宾,在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饱满时候才让动手干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石匠大概每天只干一二个时辰,而磨刀的时间却要二三个时辰,怪不得陈旭年后代讲,那些精美绝伦的石雕几乎不是“凿”出来,而是用刀“剔”出来的。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后来,陈氏子孙认为石雕效果还不够富丽堂皇,又请人将这些石雕全部彩绘,要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些都是石头雕刻的,从熙公祠不仅是潮州石雕的代表作,更是慢工出细活的典型代表。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从熙公祠有很多相当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其中尤以门外的四副“方肚”为最,四副之中,又以左右两侧两块80*120厘米的“鱼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石雕屏最为出名。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被潮州市政府大力倡导的“一根牛绳精神”,就在从熙公祠大门左端的“士农工商”石雕左下角。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潮州流传着“一条牛索(绳)激死(气死)三个师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幅石雕上,雕刻中那个伏在牛背身上、戴着葵笠的牧童手里所捏的一条双股相缠、长约十厘米细如牙签的悬空牛索。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不过传说中“激死”三个师父的说法则不准确,但确有两个师父,用了很长时间来雕刻它,无论怎样小心谨慎,都在眼看快要成功的时候不小心弄断。对此,师父们也十分懊恼丧气,觉得对不起主人平日好烟好酒的招待,遂背起包袱从潮汕消失,“激死”是民间添油加醋的说法。到了第三位师父,吸收了前面两位的教训,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才把它弄成。

这座乡村小祠堂,南洋巨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其实除了“一根牛绳”,还有一条“渔网”也同样精致。

陈旭年有多成功?为表彰陈旭年对柔佛州开发作出的贡献,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新山市中心纱玉河附近至今都有一条被命名为“陈旭年街”的街道,至今,当地华人都尊称他为“旭年公”。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还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祠的规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槟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

陈旭年与陈慈簧一样,是两位闯荡南洋的成功潮商代表,他们俩不仅都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富豪,还都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叶落归根,给家乡留下了一幢异常精美的建筑。#走吧自驾去旅行##头条带你游中国##在家云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南洋   马来半岛   祠堂   金砂   潮汕   潮州   富贵   石匠   叶落归根   马来西亚   资政   巨富   石雕   师父   乡村   故乡   家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