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相

有一位大学老师,是位批评家,看了《老子的心事》之后,他说,雪漠对《道德经》的解读,内容广度上肯定超越了老子本身。对吗?有道理,因为时代的信息不一样。不是说雪漠的境界超越了老子,而是雪漠对《道德经》的解读,其思考的内容超越了老子本身的范围,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两千多年前,老子时代的信息很有限,不可与现代相比。同样的,我们对《论语》的解读,也跟解读老子一样,在内容广度上超越前人,但我们不能取代孔子。所以,后人的解读超越前人是应该的,因为时代不一样,就像我们现代平民的生活,很多方面都超越了过去的皇帝。


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如果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宁武子很聪明,有智慧,积极有为;如果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他就变得非常愚钝、笨拙。他的聪明别人都能达到,但是他的愚,别人达不到。其实,宁武子的愚,是一种大智若愚。他遇到智者则智,遇到愚者则愚。邦有道的时候,智,积极进取;邦无道的时候,愚,显得非常愚笨,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但是,屈原却非常痛苦。为什么?邦无道的时候,他想积极有为,却发现周边都是奸佞之人,所以他非常痛苦,他不可能积极有为。在战国时期那种环境中,所有积极有为者,可能都会痛苦而死。屈原被顷襄王再次流放之后,满怀悲愤之情来到江滨,在河边遇到一位渔夫,渔夫知道他的遭遇之后,就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但屈原还是想不通,就跳江自杀了。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么,渔夫说得对吗?对的。邦有道,则经世致用;邦无道,则悄然隐退。


但问题是,有时候,邦有道,邦无道,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知道的有道或无道,都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而自己的标准,往往不一定准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不可能懂政治的,除非他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如接受党校这样的机构的培养,否则他不可能懂政治。


在《凉州词》中,凉州老百姓为什么起来造反?因为当时的老百姓都认为,苦难来源于贪官梅树楠,都认为齐飞卿的死,与那些贪官腐败有关。后来,在戈壁滩上,梅树楠的老婆徐氏跟董利文有个对话,谈到了另外一种真相,就是在当时整个清朝政府都完全腐败了,一个小小的县官,是决定不了局势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氏的境界绝不是农民所能达到的,因为她是知县的老婆,她看得会更高、更远。而农民的眼界永远只是农民的眼界,他不知道整个世界的大势。


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所处环境造成的。环境让我们陷入一种局限,看不到世界的真相。真相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相。每个人的心决定着对世界的看法。许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智,其实不是智。所以,对于不理解的东西,我们尽量地不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宁武   道德经   屈原   真相   论语   孔子   梅树   无道   广度   渔夫   老子   痛苦   农民   政治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