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庄子·天运篇》曾以寓言的形式对“刍狗”的含义做出过解释。庄子说,孔子到卫国游说前他的弟子颜渊曾向“师金”询问此行的吉凶,师金毫不客气地说:“可惜啊,你们的老师恐怕还会陷入困境。”。

颜渊不解地询问:“为什么?”

师金解释道:“祭祀前,人们使用精美的竹篮盛放刍狗,使用刺有图案的布巾覆盖刍狗。可祭祀完毕,众人便会踩踏着刍狗身体而过,打柴的樵夫也将刍狗捡回家用于烧火做饭。而你们的老师渴望恢复的东周礼制(周礼),便是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武王病逝后辅佐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理政,实为东周礼制的制定与实施者,并创造了东周王朝早期的稳定社会局面,故被孔子推崇。后因孔子渴望恢复东周礼制,故有儒学奠基人之称)治理天下时使用过的刍狗(弦外之音,东周礼制已经不合时宜),但你们的老师却还固执地带着你等周游列国渴望恢复东周礼制,所以才会屡屡受困,才会在宋国遭受伐树的屈辱(孔子在宋国时曾在树下讲学,推行东周礼制,但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故拔其树),在卫国被留居(孔子一生中曾数次前往卫国,均被卫灵公留居不用),在殷地和东周遭到困厄(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与弟子曾经数次遭受困厄之险),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甚至被人围困了七天七夜,差点活活饿死(以上事件详情,可鉴《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孔子师徒被困于陈国,绝粮七日


这个寓言虽然只讲述到一半,但却可以肯定,它并没有真实发生过,而只是庄子或庄子的后学以后来者的视角,批判孔子师徒渴望恢复东周礼制,但却屡屡遭受失败的原因。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东周礼仪制度的集成《周礼》

《庄子·天运》的作者认为,东周礼制已经不合时宜,不适合在礼崩乐坏并渴望变革的西周时代使用。或是说,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周初年施行的“部落领主封建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势必会被更加符合时代的新兴制度所取代。所以在寓言的后半段,作者意味深长地指出:“水上通行莫过于用船,陆地上行走莫过于用车。如果把船推到陆地上使用,那恐怕一辈子也走不了多远。而古和今,就像是水面和陆地的区别;东周和鲁国,也如同是船和车的区别。如今,你等(孔子师徒)却试图将早已过时的东周礼制推行到鲁国,这就如同是在陆地上使用船只,不但劳而无功,还会危害自身。”。

之后,文章的作者较为形象的继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等(孔子师徒)难道就不知道“无方之传,应变无穷”的道理吗?”。

何谓“无方之传,应变无穷”?简单讲就是“法无定法,与时俱进”,任何方法的使用都要切合实际,任何法律制度施行也都要跟随时代变迁而改变。故称“无方之传,应变无穷”。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与时俱进,应变无穷


但作者依然恐怕读者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又更为形象的举例道:“况且,你等你没有见过桔槔是如何取水吗(桔槔也叫吊杆,是中国传统的提水工具,一根横杆中间吊起,一端系水桶,另一端系石头,利用杠杆原理使提水)?那桔槔使用长绳牵引时,便会俯低身子(引之则俯);放手不做牵引时,又会高高仰身(舍之则仰,实是在尾部石块的重力作用下仰高槔身)。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桔槔



因此,你等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桔槔是被人牵引的,而不是用来牵引人的(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因此,它无论俯低还是仰高身子,都不会危害任何人(所以或仰或俯均不得罪人)。而三皇五帝制定的礼法,重点也并不在于内容上的相同,哪怕是内容完全相反,也是可以使用的(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制定礼法的秘诀在于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日你等却想将周公制定礼仪制度运用到鲁国,这就如同是将周公的衣服穿在猿猴的身上,最终结果不但会被猿猴们将周公的衣服撕碎,还会扭曲周礼的真正含义(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切啮挽裂,尽去而后慊)”。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猿猴穿衣,不伦不类


之后作者又使用了“东施效颦”的寓言,再次指出做事重点并不在不折不扣地模仿,而在于运用的是否时宜。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的重点在于,它指明了圣人治理天下与天地统御万物的共同目的——均衡。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中国文化治理天下的最高夙愿——天下太平


圣人治理天下的目的是天下太平,因此圣人需要无私无亲,站在绝对公平无私的立场上治理天下。如古圣唐尧,便任命虞舜做掌管土地和户籍的司徒,契做掌管军政赋税的司马,大禹做掌管水土工程的司空,后稷做掌管耕作的农官,夔做掌管礼乐教化的乐官,倕做能工巧匠的总管,伯夷做掌管宗庙祭祀的秩宗,皋陶做掌管刑狱的大理,益做掌管狩猎的官。但相传,唐尧生有九个儿子(嫡子丹朱,庶子监明、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如果唐尧任人唯亲,哪里轮得上虞舜与大禹这般德才兼备的有能之士身居高位?因此《说苑·君道篇》记载,唐尧虽然身单力薄,无法胜任三公九卿中任何一个职位,但他却熟知三公九卿的职责义务,并且了解担当这些职位所需要的能力与品德,因此唐尧任命的九个人,都顺利地完成了“六府三事”之功,唐尧也就顺利成就了圣贤明君的功业。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那么,圣贤明君的功业是什么?《说苑·君道篇》记载:“知人者,主道;知事者,臣道。”

《道德经》又为什么分为“道经”与“德经”?因为“道经”是留给无私无情的君王们看的,“德经”才是留给治世能臣们学习的。故“德经”为显,在前;“道经”为隐,在后。

民间也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以汉武帝为例,汉武帝晚年,为了避免自己死后汉王朝再次落入“吕后之乱”的危机,便寻机将三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赐死。因为汉武帝想把王位传给刘弗陵,可又担心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会效仿吕雉(刘邦夫人),再次引发外戚之乱。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引发“外戚之乱”的刘邦夫人“吕雉”


并且《说苑》中还记载,商朝始祖的商汤询问伊尹,如何任命三公九卿,伊尹回答说:“三公者,知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辩于万物之情,通于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也。

九卿者,不失四时,通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此者,举以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

翻译过来既是说:“位居三公的人,他的智慧通晓世间万物的运转共性,能够与时俱进地应付各种变化,能够分辨并把握事物发展的状况与节点,通晓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因此,他的言论能够调和是非争执,并准确地预测四季与节气的改变,像这样的人,就可以推举为三公。因此,任命三公的标准在于,任命之人是否掌握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共性法则,大道。

而居九卿的人,不会错过四时节气,并能严格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疏通堵塞,修筑堤防,种植五谷。这样的人虽然并不通晓无形无状的天道,但却已熟练掌握了有形可塑的事物之理(地理),并能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功绩,获得普通人无法获得利益。像这样的人便可以被任命为九卿。因此,任命九卿的标准在于所,任命之人的行为理念是否符合自然变化,是否有德。”。

但为什么要有德?

因为“德”取法于“道”。故,《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记载“失道而后德”,失去了道的含义,便会失去德的执行标准。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本末倒置的“德经”


现代人都清楚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但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共性真理?因为缺乏共性标准。

那么有全人类通行的共性标准吗?有!过去或许没有,但现代已经有了,那便是自然科学。

下一章梨花便会带您重温第一章讲述过的天文现象,从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运行现象时间与空间的运行规律入手,详解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庄子“天地虽大其化均”“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伊尹“(有德之人)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的自然科学依据。

既,中华古者“取法天地“的科学依据。并详解有德之人通的是什么,利的是什么。

我相信看完下一章,某些书友一定会对“道德”的概念产生全新的认识,并为中华传统文化深深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道德经   周礼   东周   大禹   易经   孔子   道经   礼制   猿猴   共性   师徒   庄子   应变   陆地   注释   万物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