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从“5+1+1”到“7+1+1”的整体观方法论(上)

就整体观而言,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它并没有将自己划分成这学科、那学科。须知,将大自然作学科分类,那只是人类为了更细致、更好地认识大自然的认识论、方法论的需要。

也就是说,认识大自然的本质,并不能依靠用孤立、割裂地观察资料的方式获得,而必须在整体观–大综合的方法指导下,将各相关学科资料综合到一起来,进行整体观察,有机联系,方能抽取到事物性质与存在的真正本质。因此,本章这里所讲的“5+1+1”或“7+1+1”,仅是我们地球三维运动观反映在资料检验问题上,区别于板块说“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孤立论述的一种综合论证方法。

下面,我们围绕前述太平洋资料中一个有趣的“资料交集点”——大洋洲来谈。笔者以为,抓住这个“点”,弄清它“所以如此交集”的原因,也许,会有利于我们揭秘大洋演化。

有关大洋洲的资料交集

围绕大洋洲,我们已介绍了四种资料。它们是:“太平洋X力应力场图”,“南太平洋洋壳剖面图”,“太平洋安山岩线图”,“印度洋自初始洋盆演变至今扩张中心迁移路线图”。为行文方便,我们现将四资料集中起来再引录于下(图1、图2、图3、图4)。

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图1 太平洋X力应力场


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图2 南太平洋洋壳剖面图


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图3 太平洋安山岩线


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图4 印度洋自初始洋盆演变至今扩张中心迁移路线图

①~④符号表示印度洋各期扩张中心位置,虚线箭头表示各扩张期大洋洲运移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印度洋各期扩张“最大值向量作用力”指向赤道的倾角

四资料,都同大洋洲相关。而且,它们都在反映一个共同的资料特性——大洋洲受到了来自西侧的一股巨大压性力的挤压,被推向东移。从所引四资料看,似乎,这一特性在大自然中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主观臆想之物。

非常巧,在我们谈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洋洲的时候,国际上忽传来一篇有关大洋洲板块的另一很奇特的地学特性。报道说——

澳大利亚正在快速漂浮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9月24日报道】题:澳大利亚的位置与你认为的不同

“澳大利亚可能是世界上最顽皮的大陆……事实上,这个有2300多万人口的国家已经在漂移。

“确切地说,自1994年以来,它漂移了1.9英尺(合1.5米)。或许这听起来并不是一次长途跋涉。但正如《纽约时报》所报道的,澳大利亚每年朝北移动2.7英寸(约合6.9厘米),并且伴随着顺时针旋转。从地质学的标准看,这么快的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参考消息》,2016.9.28.第7版)

报道,有两点颇引人注目:一,澳大利亚(即大洋洲)每年“向北漂移6.9厘米”。二,同时伴有“顺时针旋转”。为此,西方惊呼“这么快的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会这样?当代地学应予回答。然而,事情的实际情形却属“没法回答”。原因是,放在西方主流的“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理论框架内,理论本身却没法给出一个既能解释北漂又能解释旋转的合理动力机制来。

此为第二层次的资料交集。这一交集,同以前一样:主流地学又不能包容所现新资料了。

还有一个资料也很有意思,就是下图所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图5)。

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图5 青藏滇缅印尼地区构造带与班达海旋涡构造(据地质辞典,1983)

该构造带,位处亚洲东南部,面临印度洋,包含了从我国青藏高原到云南、缅甸、马来西亚、印尼一大片地区的褶皱构造带,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于1929年发表。说它有意思,是因这巨型构造带在构造的形成特点上,在该带的末端、同大洋洲紧挨着的印尼班达海地区,存在一种会呈“反时针扭动”的旋涡状构造。我们来看资料所述(摘录):

1 ,全地区形成的构造,

属强烈挤压构造。北段往往由倒转褶带和逆冲断层组成,大都向北倾斜,一个接一个由北向南推覆。

2 ,自北向南,区域强烈活动带形成时期依次变新,海浸范围循序退却,地层层位相应升高, 构造强度逐渐增强, 岩浆活动愈趋频繁。

3 ,北部青藏地区曲度大,旋扭作用强烈,有许多次一级旋扭构造相伴生;中部走向呈南北向,北端与南部构造走向近东西向,且南端构造终止于赤道附近一形态完美的印尼班达海旋涡状构造。

4 ,班达海旋涡状构造以班达海为旋扭运动中心,该地凹陷很深,达7公里以上。这个旋涡状构造自第三纪以来形成,反映了东南亚南部相对澳洲大陆发生过一场强烈的反时针水平扭动。(地质辞典,地质出版社,1983)

根据文献,由此我们可以对该巨型构造的特质得到如下认知和一个结论:

一,这是一个巨大的压性旋扭型构造区。

二,造成这个广大地区构造的压扭力,从全区北端(青藏地区)看,来自构造区南部;从南端(印尼地区)看,来自构造区西部;而从整个构造区看,则来自构造区的西南部——印度洋洋盆之中(图6a)。

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

图6a 青藏滇缅印尼构造区 图6b 青藏滇缅印尼构造区 构造力产生方向 构造力旋扭作用

三,这一来自构造区西南部——印度洋洋盆之中的构造力,作用于该区并产生相应地质活动的时间序列,是“自北向南,构造活动形成时间依次变新”,具旋扭作用,并最后于其尾端形成班达海的反时针扭动的旋涡构造(图6b)。

结论:显然,在板块说“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固有理论模式中,要求大陆地块在形成构造过程中需具有“旋扭”特性,同以上所述一样,这又是一个“任谁都办不到”的事。

尤其令人头疼的是:考察发现的这个班达海旋涡状构造,它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同大洋洲紧挨、仅隔一窄窄的“帝汶海”与之相望的;可是,位在帝汶海南岸的澳大利亚(大洋洲),是在做“顺时针旋转”,而位处帝汶海北岸的印尼班达海构造哩,却在做方向相反的“反时针扭动”。这,为什么呀?

可以想见,一个是“顺时针旋转”,一个却“反时针扭动”,如此一种性质特异的构造运动却都发生在印度洋东缘同一个小小的帝汶海地区,这,只要将其纳入主流学说框架,马上即成死疙瘩,任谁也没法说明其“所以如此”的动力学原因。此乃第三层次的,同样是令主流地学“不好办”的资料交集。

此外,还有一个被“打入冷宫二三十年,无人理睬”的资料,多少也同大洋洲相关,也值得介绍。这就是紧挨大洋洲南侧的“环南极洲洋脊带”问题。

众所周知,按照主流地学,地球内部因“地幔对流”而出现地表的“海底扩张”;地表因“海底扩张”而出现全球性“大洋中脊扩张带”;“大洋中脊扩张带”因大陆边缘“海沟潜没带”的存在,地球表面积而达“消长平衡”,地球不会变大。所以,依此理论模式,不管我们在实际考察中发现大洋中脊带已扩张出了多少新洋盆,也不管地壳板块被大洋的实际扩张推移了多远距离,要相信,那地球本身是不会变大的。原因是:那被“洋脊带”扩张增生出来的地表新面积,最终,还是要在大陆边缘“海沟带”中被潜没、被消减的。

可是,事情发展到20世纪后期,世界进入高科技时代。而高科技发达的美国,此时却又发明了一种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卫星将地球上所有他们认为重要的地区都纳入了监测范围。

这样监测下来,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在被一圈洋脊扩张带包围的南极洲周围,那“环南洋脊带”本身,在发生相对于南极洲的“退行”运动(地问第7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也就是说,这个“环南洋脊带”的内圈,在变大。为什么?主流学说,依然没法回答。

这又是一层“资料交集”。而且,因其在主流理论框架内“没法解释”的同样原因,致使该“交集”发现至今,二三十年都一直在“冷宫”里待着,无人问津。

那么,在主流的板块说理论模式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办法,能把事理说通,让人得窥事物真相呢?这就要说到我们想说的“大综合”了——

…………(本章未完)

下期发布:第三单元第4章“新思维证明(3):从‘5+1+1’到‘7+1+1’的整体观方法论”(下)。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南极洲   印度洋   新思维   大洋洲   向南   印尼   大洋   澳大利亚   地学   太平洋   时针   旋涡   青藏   单元   主流   地区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