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高山夜话」是高山大学特别打造的闭门邀请制课程,企业家、科学家、学员之间进行内部交流分享,内容涉及科学、商业、人文等,以“敢说话、说真话”著称。

*以下根据李虎2020年5月8日在高山大学的“高山夜话”分享整理而成,文章内容仅为现场内容十分之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全文 | 1983字、4分钟阅读
※作者 | 李虎
※整理 | 邱施运
※编辑 | 朱珍


授课老师: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作为建筑师,我今天的话题并不是常见的“城市中的建筑”,而是“建筑中的城市”。城市当中的精神与文化,是我比较关心,也是我们有所欠缺的。


建筑中的城市精神


很多人可能对城市无感,尤其在冠状病毒爆发以后,对城市更是产生了动摇。但我为什么依然相信城市?


城市特别让我着迷的,是它经过长时间的积攒和沉淀后表达出来的复杂性。相对于郊区和乡村,城市是更为复杂的生态体系,承载着更多元、更繁杂、更稠密的元素,更急速地经历着变化、演化和进化。


不管是人与自然、动物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在城市里永远有共生的状态。伟大的城市,能像网格一样把人牵引在一起。


罗马的地图把很多建筑的内部和街道融合在一起;而真实的罗马也确实如此,人可以从一端的街道,穿进另一端的教堂,每一栋公共建筑之间都互通、开放,连成了伟大的罗马城市。
今天的互联网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一个公共建筑的规模与复杂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可以将这样的城市精神融合进去。打个比喻,就是把城市浓缩,再折叠成一栋建筑。


一个真正伟大而富于城市精神的建筑,是面向全部市民的,绽放着公共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欢迎每一个人在里面发现和使用。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城市也过度拘束,让人们无所适从。


一个公共建筑真正的意义,在于给予人们所需要的关怀。


另外,我想如果人类在疫情当中必须学会一件事,那就是modesty,姑且译作“谦逊”。


与其一再让自己的欲望发酵和扩大,我们可以反思如何将生活的足迹和空间压缩和变小。


我曾经想过,如果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在三公里之内,可以解决所有居住、生活、娱乐、休闲等事情,城市或许可以由一系列半径为三公里的圆组成,彼此之间靠公共交通相连。


后来我偶然发现,蜜蜂每一趟飞行,极限也是三公里。所以,城市里的人们和大自然的蜜蜂也有些相似性。


潜意识里,我在建筑构想上一直试着往这方面努力。前几年我们出了一本书,叫《应力》,把过去10多年来做的建筑集合起来,建构自己理想的乌托邦城市。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城市中的感动


⬛ 曼哈顿中央公园


我在纽约生活了10年。他们在城市中规划了一块空地,在自然的基础上稍加设计,做成了一个开放给所有市民的共享空间。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每年夏天,大草坪上会搭建表演舞台,无论有钱没钱、黑人白人,所有人都可以来参与;冬天,摇身一变成为滑雪场,自带装备的民众玩得不亦乐乎,而缺乏装备的人们也拿起垃圾袋或托盘之类当工具,开心加入。


十年前初次见到这一幕的时候,我非常激动。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 里约SESC Pompeia


“SESC”是巴西战后某个独裁总统制定的制度。当时,他把服务行业工资税的一部分拿出来,设立了一个休闲机构,里面有各种娱乐设施,供服务阶层免费使用,而大部分也都开放给全城市民。


去年春节,我到这里旅行,在这的半小时内,我目睹了各式各样不同状态的人。一个角落搞着热闹的国际论坛,一个角落是参观的游客与市民,另一个角落则坐着一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在喂着鸽子;最后一个角落,是供给会员(服务行业本人与家眷)的休闲空间。每一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舒适的位置。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它是我最崇拜的女建筑师Lina Bo Bardi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设计出来的不朽之作——设计到了一定境界,精神融入了建筑,根本看不出来人工的痕迹。


⬛ 里斯本国家美术馆


2009年,我受邀到这里演讲,那时它新建没多久。在高大上的首都、高大上的国家美术馆里,一群普普通通的老师带着普普通通的学生,在展厅里自在地作画、做展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 西雅图图书馆


若干年前,一个圣诞节次日晚上,我来到这里,在我眼前是一群无依无靠的社会边缘群体,躲到图书馆里避寒。那一刻,建筑的公共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城市中的感慨


对比之下,我们城市里的图书馆,常常呈现出一个冷漠、不欢迎你的状态。


过去,我曾把北京胡同比喻成一个大农村,遭到很多人反对。但仔细想想,出了北京,河北的农村和北京胡同基本是一个模样。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北京胡同里,每个人有自己的院子,门关起来,就不必管别人以及公共设施,只关心自家院子里面什么样。


这就是城市精神的匮乏。本质上,我们没有生活在交融的城市里。其实,过去胡同之所以做成这样,是便于封建社会的管理,而如今,这在封闭抗疫中也发挥了奇效。


但在崭新的时代里,要迭新、变革的东西很多。缺乏罗马的城市基因,我们现在花大力度打造的,始终是缺乏人性的城市。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比如北京的大马路,中间隔着栏杆,而天桥总在很远的位置。我曾有个朋友的长辈,就必须为了过一条马路而打出租车。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现实,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城市的不够成熟。


尽管如此,我依然热爱北京。北京充满着张力和矛盾,也正因为如此,让我们有了方向和动力。


如果生在蜜罐,就没有了斗志。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里约   高山   建筑   罗马   夜话   半径   复杂性   北京   胡同   公共建筑   角落   状态   市民   精神   城市   李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