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应该从哪里产生

又到一年职称评审时间,不禁让我想起焦作十七中姚艳艳老师。这一年来姚老师历尽了各种努力(有兴趣的可以上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搜索),但是终究没有任何收获。近日传出,姚艳艳老师因为仍在处分期间,所以2021年的职称评审一票否决(受处分就没有参评资格),一声叹息。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呢?应该从我们的管理方式上找原因,有没有更加公平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杜绝各类不公平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探讨,下面就略说一二。

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应该从哪里产生

焦作十七中老师姚艳艳

非考试性职称评审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初审阶段会审阶段。初审是由教务部门审核教学工作量、由科研部门审核科研工作量等。只要满足基本条件,初审一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员都能通过。会审就是组成评审委员会,然后开会投票决定是否晋升,一般按照得票多少排序取舍。因此,评审委员由谁来做,就极大地决定了公平性,尤其是人数较少的单位(互相认识),公平性与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关联性。人数较多的单位,人际关系考量会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会存在倾向本部门的人员大于外部门人员、见过面的大与未见过面的、听说过的大与未听说过的、陌生人大于竞争对手等各种人为因素。所以,评审委员会的产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以我们单位为例,在会审时,职称评审委员一般由:校长、行政部门正职(如人事处处长、科研处处长等)、院系正职(如院系院长、系主任、院系党委书记等)组成。这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文科和理科的差异性问题,不是本行专家的理解偏差问题等等,往往存在数数的情况,比如数一数SCI/EI收录篇数来决定,而并非去关注每一篇文章的质量、创新性、行业影响力等。积分和数数,难免会助长功利性,也有失公允性。

评审委员的产生决定了公平性,为了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下面的做法:1. 中小学取消职称。中小学职称就不该存在,通通以工作年限晋级工资,并实行轮岗制。通过中小学教师的淘汰机制淘汰掉不适合教育岗位的人员,余下的待遇统一。2.考虑外聘评审委员。对于高校、研究所等,需要职称评审。可以建立全国评审委员专家库,在职称评审时,由专家库系统随机产生评审委员,避免了互相认识。3.盲评。专家们获得的资料是去掉单位和姓名的,达到盲评的条件,就如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盲评方法。4.必须考虑专业性。数学老师由数学专家委员来评,物理老师由物理专家委员来评,以此类推。这可以由专家库来产生,并不难。职称评审的去行政化,是必须要解决的当下的问题,可以参考下面漂亮国针对行政人员的管理方法。

视频加载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职称   焦作   正职   公平性   初审   中小学   数数   委员会委员   科研   阶段   老师   单位   专家库   委员   人员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