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影响几代人的十三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声明一下,本人盘点的小说,有三点要求,一:必须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大体是文革后出版的 二 必须是长篇,也就是说要达到12万字以上 3 必须为大众所熟知,或者虽然老百姓看不下去,但在文学圈内部却很受推崇的

top 1《长恨歌》

不要以为我说的是白居易的长诗,俺说的是王安忆的小说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他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top 2《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一。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

top3

贾平凹 《浮躁>

这是老贾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最为百姓认可的小说

《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浮躁》是作者“商周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正如后来的《废都》及《秦腔》一样,该书已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top 4《尘埃落定》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尘埃落定》初版于1998年3月,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top 5 余华《在细雨中的呼喊》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余华都是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作为早期先锋派的代表,余华在90年代上半期就开始改弦易辙,他自己对此十分自信坦然,他也确实从这种改换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但批评界一直觉得此人形迹可疑,直到2006年,余华沉寂十年后出版《兄弟》,批评界总算抓住余华的软胁,对《兄弟》投去了质疑的目光。有某种意义上,余华咎由自取。一方面,《兄弟》确实有勉强之处(特别是下部);另一方面,余华多年来对批评界颇为不敬,时有冷语相加。这二方面足以使批评界有足够的理由对《兄弟》进行冷处理。尽管精通经济学原则的余华对此并不以为然,但余华并非没有付出一点代价。虽然一部《兄弟》不可能洗尽铅华,但余华的光环还是有所减色。

尽管如此,我也不认为我们就要因此减损余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贡献,特别是他早期的作品,应该说为汉语小说提示了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经验。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余华的小说叙述力图打开语言无限切近真实的那片界域,他对叙述时间的控制,无疑是汉语小说做得最出色的。当然,他对人类生存事相的探究,特别是他对残酷和冷漠的表现,都是汉语小说在感知生存世界所抵达的最远的经验。迄今为止,对余华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1],不乏有精辟之见。不过,余华的小说还是有可再论述的余地,比如,他的残酷与冷漠的叙述,固然拓展感性世界的存在样态,但其内的深刻性如何理解?余华描写的感觉世界如此令人惊惧,挑战了感性、情感和心理的伦理极限,无论如何都需要更为有效的概念介入才可能理解其内涵。

确实,《在细雨中呼喊》被多方面认为是余华早期最好的作品,笔者也持这样的观点。尽管这部作品一俟出版,余华就宣称这部作品是他“最好的”作品,此后,余华每出版一部新作,就命名为“最好的”作品,余华试图建构一个关于自己创作无限进步的历史谱系学。这当然值得怀疑,与其说这是对自己创作上的自信,不如说是对现代广告术的领悟。我以为《在细雨中呼喊》还是余华最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作品。这部作品最突出之处就在于,余华把汉语小说中少有的“弃绝”经验表现得异常充分,从而触及到人类生存事相中最深刻的创伤。也正是在对“弃绝”经验表现上,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及其他作品在艺术上具有了如此独特的残酷力量。

top 6铁凝的《笨花》:本真的生活与宏大历史叙事

top 7

严歌苓《小姨多鹤》:现代小说处理故事的经典方法

top 8 苏童的《河岸》:历史叙事与美学风格

top9

宁肯:《天·藏》:新世纪中国小说叙述观念

top 10,王蒙《活动变人形》。

王蒙是“文革后”领潮流的作家,他对文革反思有他独到的深刻性,王蒙在探讨汉语言小说叙述进入心理意识的复杂层面方面有其不可否认的艺术贡献。《活动变人形》这部小说可以见出王蒙有强大的能力处理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变异中的命运,写出他们复杂的人格,他们无法超越现实的内在心理纠结。小说回答了中国这代知识分子如何才能完成自我救赎,那就是寓言式地回答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必然性问题。小说对几位中国女性的描写也颇为惊异,他们那种顽强的心性,在家庭伦理内部建构起的自我压迫,都令人扼腕而叹。王蒙的语言犀利,痛楚的反讽随时涌溢。不足在于,王蒙隐含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信念选择否真的那么明确坚定?这使王蒙对一种状态的把握还未能切入到更深的更具有个人性的底层,语言的效果有时阻断了对更有深度的表现。

top 11

贾平凹的《秦腔》(2005),

贾平凹的小说叙述自然天成却诡异无常。这回他通过一个阉割运作——以那个自戕少年引生的视点来展开叙述。这部作品再也没有贾平凹原来的那些清雅俊朗,明媚通透,而是更多地呈现为奇谲怪诞,粗粝放纵。虽然不失原有的自在,但其自在性却更倾向于生活的原初状态。贾平凹试图更为自由地接近一种表达方式,逃离既有的规范化的乡土叙事。不再具有历史的深度关怀,不再有一种文化的自在沉静,而是一种“无”的态度,阉割了那个历史理性的欲望目标,把它转化为一个疯子的视点,一个随意看到的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的废墟正在蔓延,历史与文化的终结在小说中一点一点地透露出来。在这里,我们确实看到了乡土叙事在宏大性方面的终结之后,回到了一种更为本真的可能性,它更具有汉语言率性而行的那种新的特质。或许这种叙事是激发汉语小说叙事的一种积极的尝试。略显不足在于,小说对中国乡村当下历史走向的描写似乎可以有更为多样的,甚至也可以探寻其他的更为积极的可能性。

top 12铁凝,《笨花》(2006),

这也是一部中国现代性的革命史和乡村史,但这部作品却写得比前此同类叙事要纯净灵动。小说从开头到终结都是在写中国乡村,然而,乡村的故事不再只是农耕种植、节庆习俗、婚嫁丧葬、风土人情,而是一个人的遭遇,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村庄的盛衰,它们被深深嵌入中国现代性的革命历史之中。通读这部作品,不得不说,这是大历史,小故事;大写意,小情调;大气象,小细节。惟其如此,这部小说才显示出它的饱满和丰富。暗含着历史冲动,又有办法逃离它,这就是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大历史与小故事的紧张关系。这就是“笨花”的故事,鲜亮、活脱、明净,反倒是它们照亮了历史之幽暗。使这部小说生动起来的是大量的有质感的生活细节和情趣,是那些对人性的更本真的描写,是对性格棱角的细腻刻画。写大历史,如此厚重惨烈的历史,却能写得如此鲜亮通透,灵气四溢,不得不让人称奇。比之《白鹿原》,另有一种自然清新的韵致。不过,革命的正面及其诸多的悲剧性后果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到作者的价值立场过于隐晦。

top 13

姜戎《狼图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王蒙   长恨歌   汉语   本真   土司   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   中国   长篇   浮躁   细雨   中国当代   乡村   兄弟   作品   历史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